承德兴隆青松岭花市村满财农家院,免费游西湖井瀑布,金矿捡金子 兴隆山: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生活在城市的您,是否对山林、对河流总有说不尽的向往。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炎炎的夏日了。隐秘承德兴隆花市村山脚下的这座小院,能体验惬意的森林生活,也许您去过一百次花市,但不一定去过一次“回到森林的体验”。花市这个农家院有关于它的模样、它的故事,你尽可无限能想象。

承德兴隆青松岭花市村满财农家院,位于花市村村北的山坡上,来西湖井景区必然从满财农家院院内经过,入住农家院可以免费游玩西湖井瀑布,院落被自家2千平米的果园环绕。院子东面山溪水四季流淌,水里有很多小鱼、田螺。农家院依山而建,山水环绕,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中您会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伟大。住在花市村满财农家院,您可以吃上地道的农家饭,天然无污染的山野菜,喝到纯净的山泉水。这里还有金矿,幸运的的话,您还可能捡到金子.

经过忙碌和纷乱,令人疲累又兴奋的筹备,这里是夏天避暑圣地,这里的一切没有任何做派,也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所有的场景都是自然呈现,一般自然生长,不施粉黛,不加修饰,沉静而美好的景象令人惊喜。

夏日山风徐徐,绿树荫荫,清凉宜人, 环境安宁优雅迷人,空气纯净芬芳,入住其间让人倍觉心神宁静舒爽,当山风拂过,偶尔抬头一看,整个村庄的天地尽收眼底,使人感到格外慵懒惬意。
在这里慢慢可以感受踏着舒适缓慢的脚步,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开着车、打着电话询问。就像这些在钢筋水泥里生活惯了的人们,突然冲着我惊喜地说道,哇,这里果真与众不同呀。
院后就是西湖井,可以看瀑布和登山,也因为这独天地厚的环境,才能让来此的游客朋友们体验回到森林的感觉,让不少喜爱登上和摄影的朋友寻得此处,依旁着蓝天白云、绿影丛林,拍下一张张有关青春、爱情、个性、自然。
钻进树林里,徒步行走的这个天然的氧吧里,脚下踩着柔软的腐叶,耳边回荡的是不绝的鸟鸣和叮咚的流泉,而阳光透过点点缝隙射入树林间,这是属于盛夏的生机勃勃。
映入眼帘的是清澈如镜的溪水源源不断流淌,在奇石交错下形成了一条条下坠的瀑布,如流苏,风情而跳跃。游玩中;山村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
这里可以感受到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不仅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还能修身养性,解悟释惑。一旦大自然别样的风景占据了视野和思想,你会觉得,生活并不总是乏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处处充满阳光。
各式农家饭菜有:特色大饼、大铁锅炖鱼、大铁锅炖肉、炖山鸡、炖兔肉、柴鸡炖山蘑、炒柴鸡蛋、各种山野菜、炒香椿、拌野菜等。烤全羊、烤鱼、烤玉米、烤红薯等。小米粥、玉米粥、野菜饽饽、玉米糊饼、疙瘩汤、各种粗粮、小米、豆粮等。
两山之间的两个林立的大石头引起了我的好奇,大自然就是奇特,群山绵延,唯独这儿立着两个大石头,多像相依相偎的恋人矗立在此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花市村满财农家院自家果园散养的柴鸡,大鹅,猪,平常多以林间虫草喂食为主,喝的是林间流过的山泉水,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所以鸡肉,鹅肉,猪肉,都是特别好吃。农家院自家有菜园,游客可以季节性采摘绿色环保蔬菜。体验别样农家风情。入住花市村满财农家院,可以免费采摘各种野果,沙果、槟果、山核桃、酸枣等。
河北兴隆花市村是一个原生态景观颇为优越的生态村,可是徒步爱好者喜欢的地点之一。村庄不仅拥有山岳的壮丽雄姿,也有小桥流水的温婉柔情,移步景换,令人着迷。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绿色新鲜的蔬果,留宿野趣十足的农家小院,更可体验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带来的快乐,是一处值得前往的度假之地。
四周苍山碧水,景色迷人。水库、山峰、小桥、瀑布等景观相映成趣,给这座淳朴的村庄带来了原始的美丽;田地里的农作物,农家院的果树、蜂巢,让大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氛围;而亲切的村民说不定还会为游客带来一场民乐演奏。可以说,花市村是避暑纳凉,感受快乐的佳地。

云海深处的兴隆山。张健华 摄

保护区内的马麝
本报记者 蒋文艳
兴隆山位于榆中县西南隅,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绿色岩岛”,地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干旱的高原生态系统的交界面,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583.6公顷,保护区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云杉林和密度最高的野生马麝种群。
40年造林面积翻了2倍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兴隆山是全国距省会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兴龙山”海拔2400米,西峰“栖云山”海拔2500米,二峰之间为“兴隆峡”,有云龙桥横空飞架于峡谷之上的奇景别致。景区内林石相融,相得益彰,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清晨暮色,兴隆山景区都以她的“风光不与四时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如今的兴隆美景闻名遐迩,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隆山森林资源曾受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才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82年,省政府批准成立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将兴隆山划入管理,领导关系隶属马啣山林场,业务上受省自然保护区专业组指导。1983年,遵照省政府批准建立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通知精神,榆中县政府批准成立榆中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榆中县马啣山国有林场辖区全部划为兴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收归省上统一管理。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隆山晋升为全国第二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机构正式更名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583.6公顷,有林地28318.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5.7%;活立木总蓄积量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79%。区内有高等植物1022种,大型真菌10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60种,昆虫104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1种,省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云杉林和密度最高的野生马麝种群。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谭林介绍,从建局之初,兴隆山保护区就坚持“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林政执法为保障”的资源管理方针,不断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累计完成荒山造林666.6公顷,人工幼林抚育698.8公顷,实现了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态建设的同步推进,兴隆山保护区造林面积增加了将近1倍,灌木林增加了2倍。”谭林告诉记者。
同时,按照局、站、组、点四级保护管理体系,保护全面实行定地段、定人员、定责任、定奖罚和局长包全局、站长包全站、组长包全组、护林员包责任区的“四定四包”目标责任制,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巡山从两条腿走到“天眼看”
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与景区的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相衔接。巡山也由最初的护林员两条腿满山跑变为卫星天上眼。
今年56岁的杨昆是兴隆山保护局上庄管理站黄坪管护组职工,他所守护的那片山林,是有着陇中屋脊之称的马啣山下的一片林地,属于兴隆山保护区边缘地段,处于两市两县交接处。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杨昆已经在自己的护林工作岗位上奉献了近40个年头。
40年如一日,他日复一日地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管辖的林地。多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林为舍,把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山林间。
杨昆说:“管护组工作责任重大,但却异常乏味,以前每天面对的除了山山水水,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森林,只有去当地的村子作宣传时,才能偶尔和村民们打打交道,说说话。”
但如今不同了,自从有了“天眼”后,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依靠两条腿来巡山了。
杨昆所说的“天眼”,其实就是森林数字预警管护系统。2010年9月,兴隆山保护区森林数字预警管护系统经甘肃省林业厅同意后立项,2011年5月动工,历经七年建设,建成了森林数字预警管护系统,监测面积达到了保护区总面积的85%。该系统的建成运行,极大地提升了兴隆山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彻底扭转了森林防火工作一直靠传统人工瞭望监控的落后局面,实现了林区森林火情远程视频监控、空中无人机补充侦查、地面人工巡护“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该系统被护林员们亲切地称为“天眼”。
自从有了“天眼”,这里林政执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清明期间,在兴隆山管理站水家沟公墓区内,有人违规烧纸引发火情,墓地烟雾冲天,当护林员赶到起火墓地进行制止时,这伙人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蛮横不讲理,仗着人多势众公开违规烧纸,紧急关头,护林员打电话调取森林预警防火系统所在地前端重型云台密集监控所在片区,准确记录了这伙人的违法事实。根据视频资料的准确定性,不给违法者狡辩机会,前后一个小时就处理了此案。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学炎说,“如果是以前处理此案,几个干警调查取证,前后好几天才能结案。”
现在,五个基层管护站都在“天眼”和无人机的监控之下,基本做到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控。保护区无论哪个站哪个林班发生情况,局里或者站上都能及时处理。
年近65岁的麻家寺管理站护林员老马说:“我在保护区护了三十多年林,以前好多人爬冰卧雪、挨饿受冻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天眼’几分钟就帮我们完成了。”
与时俱进的兴隆山保护区
一直以来,兴隆山保护区坚持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现有职工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94人、大专学历2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9人。
保护区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协作的模式,先后自主或合作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建立了兴隆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天保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点、马啣山多年冻土监测基地等各1处。
红外相机监测布设3个监测样区60个位点,先后拍摄到马麝、豹猫等珍贵动物照片(视频)3万余张(段)。同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掌握资源变化情况,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撑。
依托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兴隆山保护区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开发兴隆山、官滩沟两个生态旅游小区。截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44.56万元;接待服务中心(宾馆)累计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90万元;产业开发中心累计销售苗木约15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
如今,走进兴隆山,第一感受就是景区互联网覆盖实在太强大了。进入景区,就可以搜索到无线网络,任何一位游客都可以连接到这个无线网络,更为关键的是网络信号极其稳定,基本上不会出现掉线现象,游客可以不再担心流量和费用问题。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想要了解某一景点的详细介绍时,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做免费“导游服务”。用微信扫描要点介绍二维码,关于景点的详细图文、语音解说,便会清晰地呈现给游客。
张学炎告诉记者,2017年4月,甘肃省旅发委出台文件,在景区智慧化建设中,要求全省4A级景区中有一半以上完成视频监控、景区客流统计对接。兴隆山景区就属于这“一半以上”。景区在主入口、主景观区、景区停车场等人流聚集区域,安装了13路视频监控,接入了像素不低于300万的32个摄像头,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
为进一步扩大视频监控区域,2018年6月,兴隆山景区增设无人机进入监控队列。众所周知,航拍是无人机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无人机还可运用于景区现代化管理。比如,生态保护、环境监察、流量监控,以此解决管理上的诸多难题。此外,待无人机驾驶技术成熟之后,将把景区入口电子显示屏与无人机拍摄到的视频画面实时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