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甲天下,昆山亭林园的名气,也许比想象中更大 在昆山旅游度假区有这几处成为了年轻人必去打卡的地方

江南园林甲天下,说起园林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苏州,但事实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二分春色在玉峰”,其中的玉峰指的就是昆山亭林园里的玉峰山了。

只是对于从未去过昆山,更未听闻过亭林园大名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景点究竟值不值得大家打卡还是个问号,毕竟休息的时间就那么多,谁都不想浪费。


江南园林甲天下,昆山亭林园的名气,也许比想象中更大

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下亭林园的基本情况,这处园林始建于1906年,最初名为马鞍山公园,后改名为亭林园,占地面积850余亩。

整个园区面积比较大,拥有的景点也比较多,例如亭林纪念馆、昆曲博物馆、昆石馆、遂园、抱玉洞、戒石碑、玉泉井等等,如果一路细细观看下来,一天的时间都不够。

而在整个园内最有名的莫过于玉峰三宝,昆石、琼花和并蒂莲,其中昆石位于园内马鞍山中,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灵璧石、太湖石、英石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

江南园林甲天下,昆山亭林园的名气,也许比想象中更大

琼花则享有“昆山三宝”之一的名号,是院中的一颗巨大花树,拥有303年的树龄了,枝叶繁茂,每当花开时,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并蒂莲盛放在林中的偌大湖水中,盛放时可以说是院中的一大美景,整片的莲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尤其是到了如今盛夏的时候,正是莲花盛开之际,此时去打卡肯定是最好不过的。

当然,这些可能对于小伙伴们来说都比较官方,但从实际参观过的网友反馈情况来看。

江南园林甲天下,昆山亭林园的名气,也许比想象中更大

亭林园虽然和传统的苏氏园林有较大的差异,但在绿化方面,是非常好的,郁郁葱葱之感迎面扑来。

如果是清晨入院,属于山林的一抹特殊凉意会立即钻入你的每一个毛孔,帮你祛除夏天带来的每一分炎热。

闻着淡淡的青草香,感受着周围鸟儿的清脆叫声,让人神清气爽,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除了这些绿色植被可以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外,院中的一些遗留下来的古迹,则可以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通过长久以往的历史沉淀,这些古迹所特有的厚重之感迎面扑来,仿佛在向你诉说着自己身上所经历的各种历史变迁。

如果喜欢运动的话,还可以到林中爬爬山,感受下一览众山下。

更重要的是,当前亭林园的票价非常便宜,也就20元,差不多一顿外卖的费用,但却能让你玩一整天,的确是个好去处。

不过亭林园也并非是绝对完美的,园中的景观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而成,人工建造的痕迹还是有的。

所以如果对此有格外追求的小伙伴就要慎重考虑了,毕竟现代化人工的景观和自然景观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其次是亭林园的整个定性,属于公园类型,如果是想要散散步,和家人看一些风景赏心悦目一下,或者是一家人在一起郊游,亭林园绝对是个好去处。

但如果说是喜欢惊险刺激,又或者是想要追寻奇特之感的小伙伴,也需要慎重考虑。

园中并没有现代化的刺激游乐项目,更多的景点是建立在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重新扩建和修建的,所以也未必会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非常奇特。

整体来看,亭林园的打卡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喜欢拍照的小伙伴,在园中任何一处都能拍出美丽的照片,并且亭林园就在市区内,所以交通便利,不论是自驾游还是坐公共交通都很方便,喜欢园林自然景观的小伙伴,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哦~


昆山旅游度假区内,有一片古窑址群正在点燃年轻人生活中最美的“焰火”。

驱车沿着苍茫一色的长白荡行驶,远远就能望见一根静静矗立的砖窑烟囱。走进锦溪镇祝甸村,不仅可以看到成片的古窑址群,更可以看到咖啡厅、书屋、窑餐厅、民宿等各种旅游业态掩映在别样的水乡田园中。

在昆山旅游度假区有这几处成为了年轻人必去打卡的地方

看得见旧时光,玩得了新时尚,“不灭窑火”正变成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


在昆山旅游度假区有这几处成为了年轻人必去打卡的地方

在昆山旅游度假区有这几处成为了年轻人必去打卡的地方

锦溪镇古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得名,也曾是“金砖”主产地。祝甸古窑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作为土生土长的锦溪人,原舍·祝甸民宿的店长许峰对砖窑厂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这个窑厂就已经停用了,周边一片荒芜。”他说,二十年前很难想象这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随着乡村创意和年轻人的进驻,那根静静矗立的烟囱下,近年来,很多新游玩场景、新生活方式、新消费模式正在诞生。

砖窑文化馆正是由原淀西砖瓦二厂改造而成。2012年,这座保留着现代“洋窑”(德国霍夫曼窑)原型的24门轮窑停产。2015年,锦溪镇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崔恺,通过“微改造”,把废弃砖瓦厂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祝甸砖窑文化馆”。他希望通过砖窑文化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该项目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田园建筑实例一等奖。在崔恺看来,把这块“不合时宜”的旧址保护下来,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尊重和报答。


从一座古窑开始,人们慢慢地喜爱上了这个江南小村落,也渐渐为深厚的江南文化所陶醉。砖窑文化馆保护性改造、创新性传承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这里的现存砖窑还将得到整体规划,持续放大文化集聚效应,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人气。


淀山湖在11月下旬,迎来了银杏树最美绽放的时节。

当别处的银杏带来满地金黄的时刻,位于淀山湖镇永新村碛礇自然村的那一棵1700多岁的古银杏,树冠如盖,遒劲的枝丫间,依然展示着不愿向季节屈服的浓郁苍翠。


对人们期待的模样,它用一颗“童心”,玩起了“捉迷藏”,然后会在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时刻,为人们送上一份大惊喜。

传说,此树是东汉末年孙权之母所种。经江苏省建设厅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普查核实,这棵树树龄达1700多年,系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为江苏省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被誉为“江苏树王”。

历经千年,熏陶于江南水韵风情,目睹着村落的人间烟火,任多少风雨雷暴、兵火战乱、恩怨纠缠、时光流逝,这棵古银杏默默地在这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终于等来了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在周庄有这么一群手艺人,在“船承”水乡最美记忆。

有水即有船,船,是烟雨江南的前世,亦是水乡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民谣,成为水乡最美的记忆。

锯木板、塞船缝、刷桐油,乒乒乓乓的敲打声,几位老船匠神情专注,沉浸在每道工序中。在周庄古镇白蚬湖畔的一座老石桥旁,有一个木船作坊,没人指引很难找到。



有船便有船匠,今年73岁的船匠朱元生,每天一到木船作坊,便一头钻入“木船的世界”,常常错过吃饭时间。11月15日,在木船作坊内,两只刚刷完桐油的木船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和其他的小木船相比,显得格外醒目。走近一看,船体8米多长,船身平直,船底圆润流畅,前后甲板格外宽敞。老船匠朱元生说,这是他们为周庄数字梦工厂打造的用于影视道具的木船,造型参考了《清明上河图》的渔船,颇有特色。



与现代船厂的造船方法有很大不同,手工木船的每一处接口、每一个部件,都需要师傅根据多年的经验来完成测量、破板、拼板等工序。一只精巧别致的木船一般由两位师傅耗时一个月才能完成。“木船和现在的铁皮船不一样,冬天不冷,夏天不烫。”朱元生说,木船有它独特的优势,还是有市场需求的。

“造船,需要有热情。”朱元生说,年轻时,家里人送他去跟着老师傅学习造船技术,出师后,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青春年华到古稀之年,朱元生将一腔热情始终倾注在造船上。

“以前摇船去市区,得六七个小时。”朱元生说,在那个没有汽车的时代,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水乡人家户户有船,件件事情离不开船,摇船去种田更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然而,家家户户虽然都有船,朱元生一年却只能接到三四笔造新船的订单。“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一只小木船修修补补,许多人家都会用很多年。”在朱元生的船匠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辗转于锦溪、吴江、上海等地为当地村民修船,直至2014年,昆山水乡周庄游船经营有限公司成立招聘船匠,朱元生欣喜万分,赶紧回来应聘。


刚回到家乡前几年,朱元生造新船的次数也不多。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木船的需求不断减少。2017年,朱元生所在的旅游公司一下子需要造十多只新木船。原来,当年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的举办,为周庄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乘坐手摇船成为游客体验水乡生活的最佳方式。在周庄,构成古镇“气氛组”之一的手摇船,很多就出自朱元生这里。为此,他颇为自豪。

因为老船匠们的坚守,水乡永远那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