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共和国概况 融入中国已有千年的白种人,为了挣钱定居中国,后被阿拉伯人取代

吉尔吉斯

吉尔吉斯共和国概况

国名:吉尔吉斯共和国(Kyrgyz Republic)

简称:吉尔吉斯斯坦

首都:比什凯克

面积:199951平方千米

人口:640万人(2019年3月常驻登记)

语言:吉尔吉斯语为国语,俄语为官方语言

民族:吉尔吉斯族

宗教:主要为伊斯兰教、其次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主要城市:巴特肯贾拉拉巴德

国歌:《吉尔吉斯共和国国歌》

货币:吉尔吉斯斯坦索姆

吉尔吉斯共和国概况

历史

公元6—13世纪建立吉尔吉斯汗国。1876年被沙俄吞并。1917年11月—1918年6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4日,成立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属俄罗斯联邦。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5月国名全称改为吉尔吉斯共和国

地理位置

吉尔吉斯共和国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是位于中亚东北部的内陆国。东南和东面与中国相接。北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西界乌兹别克斯坦,南同塔吉克斯坦接壤

地理环境

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全境海拔500米以上。天山山脉和阿赖山绵亘于中吉边境,最高点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荒漠草原为主要自然景观。伊塞克湖在世界高山湖泊中水深第一、集水量第二,湖水终年不冻,有“中亚明珠”之称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高山1000毫米以上

经济

资源丰富,为原苏联原料产地,锑储量居世界前列,锡、汞和水电资源均居独联体前列。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有采矿、轻工等。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出产棉花和甜菜,是中亚地区唯一产糖的国家。畜产品自给有余

国家象征

国旗

旗面为红色。一轮金色的太阳悬于中央,太阳图案中间有一个类似地球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胜利,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圆形图案代表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友好

国徽

圆形。其上有一只展翅的雄鹰,象征自由;其背后是太阳在天山升起之景象,象征繁荣富强。两侧饰有麦穗和棉桃。国徽上的文字是“吉尔吉斯共和国”

文化

语言

国语为柯尔克孜语。2001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签署修宪法令,确定俄语为国家官方语言

宗教

吉尔吉斯斯坦是伊斯兰教居主要地位的多宗教国家。该国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犹太教和佛教等教派。吉尔吉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教派。信奉伊斯兰教的还有乌兹别克、哈萨克、鞑靼、维吾尔、塔吉克和东干等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德意志人多信仰基督新教;犹太人信仰犹太教;朝鲜人信仰佛教。伊斯兰教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宗教

社会

教育

全国共有各类学校近2200所,在校生共计约108万,教师约7.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0多所,在校生约4.3万人。高等院校49所,在校生约25万人。著名高校有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吉美中亚大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俄斯拉夫大学、奥什大学等

媒体

吉主要报刊有《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吉尔吉斯旗帜报》、《楚河消息报》、《比什凯克晚报》、《比什凯克晨报》、《法制报》、《共和国报》、《阿萨巴报》等。主要通讯社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创建于1937年。主要广播电台有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广播电台,于1931年建台,用7种语言(吉、俄、英、东干、德、乌兹别克和维语)广播。主要电视台有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于1958年建台,节目用吉语、俄语和英语播出。此外,还有“金字塔”等几家私营电视台

外交

独立后始终奉行大国平衡、全方位的务实外交政策。吸引外资、寻求外援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是其外交重点。重视发展同中国、俄罗斯、中亚邻国的关系,将发展大国关系视作其外交的优先方向。努力推进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积级参与地区经济合作

中吉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有着约1100公里的共同边界。吉尔吉斯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穿越的地方,它的楚河畔的托克马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701~762)的诞生地

众所周知,阿拉伯人善于经商,它曾长期控制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东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丝绸之路上的主人却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被称为粟特人的白色人种,中国史料称: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是它扮演了贸易者的身份,长期主宰着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命脉。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白色人种,它属于欧罗巴系统中的伊朗人种,长期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天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粟特人曾经建立了大量的城邦,他们还拥有着自己的军队,一度影响着整个中亚地区。

粟特人和古代的希腊非常相似,他们并没有建立过什么强大的帝国,都是以绿洲小国为主。和古希腊不同的是,粟特人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他们大多都是富商大贾。在历史上,粟特人曾多年臣服于周边的国家,一度成为了周边国家的附属。

融入中国已有千年的白种人,为了挣钱定居中国,后被阿拉伯人取代

关于粟特人的起源,史学界曾有不同的争议,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粟特人是月氏人种,汉时西域的月氏人就是粟特人的前身。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认为月氏人不属于印欧语系民族,和粟特人根本没有关系。不过,无论怎样,粟特人作为曾经丝绸之路上的主宰都为大家所公认。

粟特人曾经臣服于突厥的麾下,在南北朝末期,突厥人崛起于漠北,它不仅称霸于东方草原,而且一度向中亚扩展,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粟特人才不得不臣服于突厥的淫威。不过,虽然突厥人影响了粟特人民的生活,但并没有妨碍粟特人经商的需求。在突厥人统治时期,粟特人还是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融入中国已有千年的白种人,为了挣钱定居中国,后被阿拉伯人取代

隋唐时期,中原建立了统一性的多民族王朝,在这一时期里,唐帝国对突厥发起了反击。经过太宗、高宗两朝的打击,曾经不可一世的东西突厥终于灭亡,而作为突厥人控制下的粟特民众,自然也就臣服于大唐。

初唐和盛唐时期,粟特人大量的来到了中原,他们看到了昔日长安城的富庶,也看到了大唐帝国勃勃生机的景象。这些都刺激了粟特人的神经,于是,许多人都选择了在长安定居。不过,虽然粟特人定居于长安,但是他们经商的本性依然没有改变,在初唐和盛唐时期,仍然可以看到粟特人经商的生活场景。他们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长安的大商富贾。

融入中国已有千年的白种人,为了挣钱定居中国,后被阿拉伯人取代

大唐帝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王朝,这给了粟特人无数的机会。在安史之乱前,不仅有粟特人到长安定居,甚至西域各国的使节也长期到中原定居。据史料记载,整个唐朝时期,定居在中原的外国人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足见数量之庞大。

定居在中国的粟特人,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融入中国,在中国繁衍至今。

在唐朝时期,唐中央政府对粟特等少数民族的控制并没有像对汉人那样的严格,于是粟特人便在中原或西域地区大量经商,在贸易利润的驱使下,粟特也成为了一个商业化的民族。

安史之乱前,粟特人可以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有的人甚至还在中原做起了官,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特殊地位却被彻底改变。

安史之乱的造反者安禄山和安庆绪本身就是粟特人种,他们自然就让唐帝国恼怒不已。于是在安史之乱平灭后,粟特人在中原的特殊地位就不复存在了。到了唐末,他们只是逐渐淡出了商业体系,久而久之就融入到汉人当中。

定居在中原的粟特人融入到了中原汉人当中,那么现今是否还存在粟特人的后裔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今天的甘肃武威、酒泉等地就有粟特人的后裔。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崛起于西亚,阿拉伯也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他们在中亚和西亚地区不断扩张,最终打击了粟特作为贸易往来枢纽的特殊地位,不久,阿拉伯人就取代粟特成为了丝绸之路贸易的主体。

经过这一次打击,粟特人逐渐淡出历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粟特文化逐渐销声匿迹。

虽然粟特文化销声匿迹,但并不代表粟特人就因此而消失,在今天塔吉克斯坦国西北部的山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种——雅格诺比人。他们依然会使用粟特语言,他们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保留完整粟特文化的粟特人后裔。

读史知兴替,鉴古今,晓未来。读历史,怎么能缺历史权威书籍《资治通鉴》呢?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最权威的编年体通史。读此书不仅能让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中国1362年的人物过往、王朝兴衰、盛世本相,更能从中汲取海量的信息和为人处世之道。

书籍原价258,现只需89,89元了解中国1362年的浩瀚历史。有意向的读者,点击下方即可:

资治通鉴 精编文白对照6册
¥8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