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重遗产,中国只评上了4个,全部都是山,你知道是哪些吗? 乐山大佛高清大图,头部比4层楼还高大
世界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自然遗产而设立的,我大中国共评上14项。
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而设立的,中国共有38项。

如果一处景观兼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则可评选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用脚去想也知道,评选这个的难度可就大多了!
双重遗产(World Heritage - Mixed Property),又叫复合遗产或混合遗产,目前,全球总共有39项复合遗产;至于我国,则只有4个。

评选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我还专门了解了一下,最大的好处就是提升知名度。联合国给打广告,能没知名度吗?当然,能评上双重遗产的地方,必然也是值得人们游览的景点。
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我国的4个复合遗产吧,看看你都去过几个?
泰山
它是中国第一个获评的双重遗产,于1987年12月12日入选。
泰山,又名岱山,为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中部。

泰山东西长200千米,南米宽约50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虽然绝对高度并不惊人,但在齐鲁大地上,泰山之高大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山东的第二高山——沂蒙山,主峰海拔则只有1156米。
泰山雄伟厚重,既肃穆又奇秀,景色宜人。“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所推崇。
在文化方面,泰山被古人认是可以和天帝交流的地方,形成了广泛的泰山信仰,泰山庙遍布全国。史书记载显示,秦朝到清朝,共有13位帝王亲自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位帝王派钦差前往祭祀72次。山上遗留了20多处古建筑群,以及2200多处碑碣、石刻。
黄山
它于1990年入选双重遗产,是中国的第二个双重遗产。
黄山古称黟山,于唐代改名黄山(杨贵妃的后老伴下令改的),寓“黄帝之山”之意。
黄山位于安徽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160平方千米)。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并称五绝,闻名于世,秀美奇绝的风光让人留连忘返。因此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称号,甚至传下一句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文化意义上,传说黄山是黄帝采药炼丹、进而得道成仙的地方,景区内的多处景观都与此有关。
风光如画的黄山吸引了佛、道两家争相建设寺庙,也时常有文人雅士来此隐居。与黄山有关的诗词、文章、绘画也多如牛毛。
峨眉山-乐山大佛
1996年入选双重遗产。
峨眉山有四座山峰,主峰高3000余米,雄险奇秀,自古就是风景名胜地。
峨眉山又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据说汉代已有佛寺。有确切证据的最早佛寺,是魏晋年间所建的黑水寺。晋朝时,慧持和尚来此建立普贤寺,以供奉普贤菩萨,从此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峨眉山曾有大小寺院百余处。
峨眉山附近的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年间,历90年方才完成。乐山大佛依山而凿,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说法。
武夷山
1999年入选双重遗产。
武夷山为山脉名称,但一般所说的武夷山指福建与江西交界处的小武夷山。
其主峰海拔2157.8米,为大陆东南的第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这里山势奇险,生物资源丰富,又常有云海奇观。
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 、文臣武将来山中游历或隐居,从而留下大量文化遗存。同时,它也包含了古闽越、道教、儒家、客家等文化要素。
以上就是我国获评的四个双重遗产。除了这四个,你觉得我国还有哪些地方,有机会入选双重遗产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坐落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一样高,脚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乐山大佛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游客在大佛面前,如同蚂蚁一样小,大家可以从游客身高来衡量,就知道这座佛像有多高了。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为什么要在三江之上,建造一座这么大的佛像呢?
当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这汇聚,古代又是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不少船只到了这里被凶猛的江水打翻,造成船毁人亡。
后来海通禅师为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经过多人捐建而成。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符合唐朝以肥胖为美的审美观。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