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边境禁区开放!我来到沙头角,十米之外就是深圳 香港到底什么时候“通关”?港澳办字里行间有方向

今年6月,一个重磅消息席卷了香港旅游业——政府将原本属于边境禁区范围的沙头角公众码头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本地旅行团前往参观,游客更可以乘船前往吉澳、荔枝窝等小岛。被疫情困顿已久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了!


在疫情前,因工作安排我有幸数次到访禁区沙头角。在中英街与深圳隔街相望,跟鹤佬人学跳迎亲龙船舞,也品尝到当地人手作的特色茶粿,深深喜欢上这个偏安一隅的幽静之处。就让今天这份攻略为大家揭开禁区沙头角的神秘面纱吧!



香港边境禁区开放!我来到沙头角,十米之外就是深圳



为什么叫“沙头角”?“沙头角”这名字乍一听平平无奇,背后却大有典故。相传清朝一位大臣巡视到沙头角附近时,瞬间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于是诗兴大发,创作了“日出沙头,月悬海角”两句诗,沙头角也因此得名。



香港边境禁区开放!我来到沙头角,十米之外就是深圳


香港边境禁区开放!我来到沙头角,十米之外就是深圳

我镜头下的沙头角风光




为什么沙头角是禁区?由于沙头角地处新界北区,与深圳的盐田区接壤,为了防止有非法入境和走私等犯罪行为,1951年起沙头角被划为禁区作为缓冲地带。想要进去,必须要有当地的居民做担保,还要向警署申请禁区纸才行。就这样,在沙头角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的担保下,我拿到了禁区纸,在粉岭坐上了开往禁区的巴士。



禁区纸长这样




巴士开到沙头角检查站前停了下来。





两位警察上车,逐一检查乘客的身份证和禁区纸,核对无误后才放行巴士。





神秘面纱下的沙头角


真正来到沙头角之前,想象中“禁区”二字总会和“阴森恐怖”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沙头角却是个环境优美的小社区。从巴士站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粉色的五层小楼。





接待我的老奶奶说,这是公共屋邨——沙头角邨。与市区里动辄几十层的高密度公屋不同,这里的公屋更有度假风。



色彩缤纷的公共屋邨




跟随着老奶奶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下图这个沙头角公众码头。



我镜头下的沙头角码头




有没有觉得这个码头有什么过人之处?对了,特别的长!原来这里是全港最长的码头,全长有280米。由于沙头角海域水比较浅,船舶难以停靠,所以只好将码头建得长一些,才能够延伸到水足够深的位置。长长的码头配上徐徐的海风,漫步在这里别有一番浪漫气息。





当了一回鹤佬人的新娘


得知老奶奶以前是打鱼为生的水上人,我开始八卦起水上人特有的习俗有什么。老奶奶说,最值得骄傲的要数他们鹤佬人的水上迎亲仪式。


为迎娶新娘,新郎家会呼朋唤友一起划着龙船,喊着口号前来迎亲,声势浩大。后来,渔民陆陆续续搬到岸上居住,可迎亲的习俗不想消失。于是聪明的鹤佬人改为在陆地上扒龙舟,也就是“旱地龙舟”。男方家的一众女性亲属会穿上最华丽的服饰,手持船桨,模仿在水上划龙舟的姿势,在锣鼓声中迎娶新娘。


老奶奶说得兴起,问我想不想体验下当鹤佬新娘的感觉,于是拉起我来到广场中间,又叫来了七八位婆婆。或许是太久没有这样的仪式了,她们都兴冲冲地回家掏出压箱底的迎亲服装纷纷换上,也给我打扮了一番。



非常精美的迎亲服饰




扮演新娘的我坐在广场中央,看着远处老奶奶们生龙活虎地跳着龙船舞向我走来。





那一刻真有出嫁的感觉了。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过了把当新娘的瘾,我想探索禁区的好奇心更强了。既然到了禁区,不去禁区中的禁区怎么行!于是,在老奶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传说中与深圳十米之隔的中英街。





中英街是当年英国租借新界时,连接“华界”与“英界”的街道。在街道中央有八块界石,标示出香港与深圳的分界。现在,这条街道由香港和深圳共同管理,是一条有着警岗、把守森严的街道。





在香港的这一侧,能看到身着蓝色警服的香港警员,而十米开外则是身着绿色军装的解放军,非常有特色。



中英街警岗



当我还沉浸在对一国两制的思考中时,老奶奶突然健步如飞地穿过警岗走到了对面。在一个水果摊前买了点水果后,又回到了这边。在我诧异的目光中,她解释道,原来沙头角的居民有一张特许的禁区通行证,可以自由前往深圳。深圳一侧的中英街店铺很多,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更方便。所以年纪较大的沙头角居民经常来中英街购物,比起乘车去香港市区方便也划算得多。手持普通禁区纸的我就不能过去了,只能望“街”兴叹。这种感觉颇有余光中先生在《乡愁》里表达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叫“鸡屎”的东西居然很好吃?


探秘中英街后,我的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了。老奶奶说,来了沙头角,一定要请我尝尝她们当地人手工制作的糕点。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老奶奶回到她家。只见她从厨房里取出一盘深绿色的糕点,圆圆的,看起来糯叽叽,有糯米糍的感觉。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初尝有青草的味道,多嚼几下又带一点微苦,回味又有一阵清香。我好奇地向老奶奶询问这糕点的名字,老奶奶哈哈大笑说,这叫做“鸡屎藤茶粿”!


顾名思义,是用一种叫做“鸡屎藤”的草本植物的叶子研磨成粉,再加入糖和面粉制作而成。她补充道,老一辈人讲究一定要在清明节当天采摘鸡屎藤。因为在这一天,鸡屎藤的清热解毒功效达到最盛。当然那股类似鸡屎一样的臭味也最猛烈,所以制作时一定要加糖来遮盖臭味。由于最传统的鸡屎藤茶果颜色绿得发黑,的确看了不开胃,所以后来也会加入一些南瓜粉,让颜色更漂亮。想不到一颗小小的点心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



鸡屎藤茶粿



沙头角美食:炒米通



吉澳美食




时隔几年,还是很想念沙头角热情的老奶奶,优美的风光和地道小食。随着沙头角的逐步开放,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能走进这里,体会不同于繁华市区的那片宁静。




(本文作者:Lingmo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香港到底什么时候“通关”?港澳办字里行间有方向


11月4日,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表示,内地与香港“通关”工作正有序推进。同一天,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称,力争尽快逐步有序恢复和内地“通关”。次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期望明年2月能够与内地开展较有规模的通关。


一段时间来,“何时恢复通关”成为香港热议、舆论关切。


香港到底什么时候“通关”?港澳办字里行间有方向



10月底,“青研香港”通过网络问卷采访香港市民,调查结果显示,有96.1%的受访者最希望恢复与内地和澳门的正常双向通关;90.6%的受访者称两地未能通关对其有影响,与内地恢复通关已成为香港最大民意。


这一次国务院港澳办启动应询机制,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回应舆论关切,可谓及时雨,权威释疑既安抚了社会焦虑,也进一步明晰了方向。


发言人的回答虽只有简简单单312个字,但信息量很大,直新闻从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来一窥究竟——“十分关心”、“积极成效”、“有序推进”


十分关心


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第一段话指出,“中央始终十分关心香港的疫情形势,多措并举支持香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说明,香港市民的关切始终牵动着中央的心,没有谁比中央更关心香港同胞的福祉。直新闻进行了一段简单梳理:


2020年8月,中央决定在三大项目上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包括展开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建设社区治疗设施和兴建临时医院。

2020年11月25日,林郑月娥表示,中央提出将从七个方面全力支持香港发展,其中就包括中央支持并要求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必要措施。

2021年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连线方式听取林郑月娥2020年度的述职报告时表示,“中央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抗击疫情。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战胜。”

202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深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要求有关部门跟进通关问题,尽快安排专家对接。




这一系列措施是中央“撑香港”的最佳注脚,也是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所说的“十分关心”题中深意:香港与祖国内地恢复人员正常往来,一直在中央的重要事务清单里。


积极成效


发言人第二段话说,“我们注意到,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疫情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动态‘清零’的目标。”香港取得的防疫进展国家时时关注、予以肯定。


11月3日,林郑月娥表示,香港近月基本实现“零确诊”,这是特区政府、香港市民等共同努力取得的集体成果。她感谢中央政府在各方面给予特区的坚定支持。截至目前,香港确诊病例少于13000例,即每百万人中约有1650例感染,是全球感染率最低的经济体之一。近几个月,香港市民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经济也出现令人鼓舞的复苏迹象。


香港到底什么时候“通关”?港澳办字里行间有方向


香港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能取得动态“清零”的抗疫成果实属不易。不过,抗疫近两年,香港社会近来也出现了“抗疫疲劳”的现象,对于长期封关,有人提出要向西方学习“与病毒共存”政策,与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恢复免隔离往来,对此市民有疑虑,学界也有不同观点。


因应疫情发展,这些讨论都无可厚非。然而,有人却是别有用心。欧美在港的一些机构曾向特区政府施压,称如果不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实施免隔离开放,其资金与人员将撤出香港。有人则抵制或使用假的“安心出行”应用,声称特区政府收集隐私侵犯人权云云,将通关与选举做无谓的关联。这些看似“谏言”,实则是将科学问题政治化,将正常的社会管理无限上纲上线,甚至意识形态化,只会加剧社会撕裂,于解决问题毫无是处。


事实上,一些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的“与病毒共存”试验已被残酷的事实惩罚。今年夏天以来,一些接种率高的国家开始实行“与病毒共存”,然而开放边境后,每日的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开始激增,英国和新加坡“与病毒共存”的政策都给当地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正常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对于中国的防疫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近日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相较于感染后再治疗,中国采取的“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而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


香港是国际窗口,深圳是国家口岸,两座特区隔河相望双双承压,恢复“通关”是共愿所在,是为双赢。但众人需知,“封关”是果,疫情是因,疫情防控讲究的是“全国一盘棋”,容不得半点侥幸与松懈。

因此,香港绝不能贸然放弃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为与内地通关做好万全准备,才是香港防疫的正道。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亲自点赞“动态‘清零’”,既是肯定,也是指引,为特区政府下一步抗疫明晰了方向。



有序推进


发言人第三段话中提到,“内地与香港的防疫专家近日已经再次举行会议,共同研判两地疫情,并聚焦防范疫情跨境传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深入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


到底是哪一些具体问题?又取得了哪些共识呢?


具体来看,9月底两地举行首次对接会议时,内地期望三方面的防疫措施接轨,包括:


  • 香港应加强对“豁免人士”(例如机组人员)的入境免检疫规定;
  • 建议香港优化出院指引(患者经治疗后,内地规定必须零病毒才能出院,香港容许带微弱病毒量的病人出院);
  • 两地健康码转码安排未接轨。


拿两地健康码来说,特区政府的抗疫努力有目共睹,但并非没有提升空间。特区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应用与内地“健康码”机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安心出行”并非强制,也不是自动记录,而是以“自愿参与、自主作记录”的方式运作,无法覆盖全部人口,更无法杜绝不扫、漏扫的情况,影响了整体抗疫成效。“安心出行”没有实名登记,也缺乏必须的行程追踪功能,一旦出现感染个案,无法有效追查到全部密切接触人群;此外,还有别有用心之人,使用假“安心出行”来欺瞒行踪。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特区政府近日的措施出现了“加速度”。


从11月1日开始,所有政府员工及市民必须使用“安心出行”程式,才能获准进入政府大楼或办公处所,这是收紧防疫措施的重要一步。




此后,“安心出行”加上流调功能升级成为“港版健康码”,或直接对接内地“健康码”机制,成为关注焦点。针对一小部分人士鼓吹侵犯隐私等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就撰文指出,任何人要进入边界的另一方,都必须满足对方的入境要求,这是常识。要进入内地免隔离,最直接了当的做法,就是接受使用内地的健康码。港人如没有需要去内地,可以选择不下载内地的健康码APP,需要去的,自然会接受健康码。


“豁免人士”入境规定方面,香港特区政府1日公布,由本月12日起全面收紧豁免检疫安排,强化对豁免人士的监管。新措施包括:


  • 取消绝大部分豁免类别人士到港后免检疫的安排,只保留维持香港社会运作及市民生活所需的豁免类别(即跨境货车/巴士司机、航机机组人员、在香港装卸货物的货轮上的船员、政府人员等);
  • 要求外国领馆及机构人员到港后必须在检疫期内于指定检疫酒店接受隔离,不得家居隔离(总领事或同等/较高职级的驻港代表除外);
  • 强化对豁免人士的监管。


特区政府发言人直接提到,新措施进一步降低输入病例将病毒带入香港及传入社区的风险。这也可为日后逐步有序恢复与内地免检疫通关或跨境出行创造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特区政府层面,都在发出积极的信息,双方的讨论、专家的对接、措施的落地,都取得了良好进展。这也是为什么港澳办发言人说,“通关”工作正在相向而行,有序推进中。


直新闻也相信,有中央的关心和支持,特区政府继续堵塞漏洞,加强防控,市民积极配合,接种疫苗,实现双向免隔离,内地朋友去维港吹吹海风,去麦理浩径行山,香港朋友回内地走亲访友,游览祖国大好河山,都会实现。现在,我们需要再接再厉,对通关“最后一公里”,多一份耐心,多一点行动,多一份信心。


作者丨罗代姣,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编辑丨曾子瑾,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何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