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第一楼”为何取名华光楼,当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处呢? 阆中古城:感受旧时之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

古城阆中城南嘉陵江畔,巍然矗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底层为过街石拱,上重三层木楼。通高25.5米(2005年市古保办请专家实测),在大片古城民居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且碧瓦赭檐,典雅壮丽,极富阆中古典建筑特色,素有“阆苑第一楼”之称。

华光楼
阆中民间相传,华光楼就是唐滕王李元婴任阆州刺史时(唐高宗调露元年至弘道元年,即公元679-683年)所建的南楼。
明嘉靖《保宁府志》的《宫室·南楼》条记载:“在城南,据江山之会,唐滕王元婴建”。清道光《保宁府志》亦载此说,并转引《方舆胜览》文字:“阆州江山奇秀闻天下,直前据其会,曰南楼”;同时另有一条记载“镇江楼”。民国十五年(1926)《阆中县志》除同于府志记载“南楼”外,亦另有一条说“华光楼:古镇江楼,在县城东南江岸,其建筑之壮丽,为阆苑诸楼冠”。华光楼门洞南面有“古镇江楼”石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阆中县知事彭凤藻主持重建后所题,这是楼名曾为“镇江”的实证。
华光楼是否就是历代所称的南楼呢?方志中未发现直接的记载。然而,据南楼的记载分析,它地处“据江山之会”的地方,这正好是华光楼所处的位置。在它的南面,是剑门山脉之仙桂山系最末的山头锦屏山;北面,是大巴山余脉之尾的盘龙山;嘉陵江从北而来,又在其足下流向东南,的确是锦绣江山最佳的交会之处。所以,人们都相信是古南楼损毁后重建了今天的华光楼。著名文史专家杨林由先生在楼匾的跋文中,集中反映了这个观点:“华光楼建于唐滕王元婴南楼旧址”。

手绘华光楼
“古镇江楼”石额似乎说明了华光楼的功能。古人认为是水怪造成江河泛滥。于是,或以“宝塔镇河妖”,许多傍水的城镇都建有高塔,阆中东山更有典型的风水塔镇水;或以镇水兽镇水怪,河北通州有镇水石狮,南方如湖北荆州、福建潮州等地都有清乾隆、咸丰诏命所铸的镇水铁牛,阆中西门也有清嘉庆间川北道黎学锦所造的镇水石犀牛。以牛镇水,合乎五行之说,牛属土,土能制水。此外,内地还有龙王庙、禹王宫,沿海还有妈祖庙、龙母宫等等,祀奉神灵以镇孽龙水怪。筑楼镇水,似不多见。
《阆中华光楼考》(城南翁著)一文,认为此楼的成因主要是为了防火,抵御毒火、邪火。笔者以为:既为镇江,更为御火;而 “华光”之名,是由民俗崇拜祀奉火神“华光大帝”而来。查《汉语大词典》,“华光:光华,美丽的光彩”,这是字面之义。在中国宗教和民俗神话中,“华光”是一位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
佛教经典中有华光佛。相传如来法堂前一盏油灯,长年伴随佛祖,昼夜煌煌,灯花堆积,听经问法,耳濡目染,终于得道成佛。如来念咒语:“尔自花中生,又向光中来,心中有不释,自有佛性在”。遂成人身,赐名为“华光”。
清·华光大帝(木雕
唐以后,渲染儒、释、道三教同源,以道为尊;到明清时更成了朝野人士甚至平民百姓普遍认同的观念。于是佛祖身旁的华光演化成了道教尊奉的火神华光大帝。道教常称的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等,为道教护法四帅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三眼赤目,百姓称他“马王爷三只眼”。《三教搜神大全》介绍说,他曾经三次“显圣”,先投胎于马耳山马家,生下来就三只眼睛,三天就能打架,为除水孽杀死东海龙王(很象哪吒闹海),还放江南八十一州火珠精,盗紫徽大帝镇妖枪,被困九曲珠内;第二次由斗牛宫天王夫人(火魔王公主)生下为儿,拜妙乐天尊为师,学得“风雷龙蛇馘鬼安民之术”, 神通广大。曾斩扬子江龙,火烧南天门,又下海大闹龙宫;第三次降生于婺源县萧家庄萧太婆腹中,曾降五百火鸦,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
明朝晚期余象斗所著《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把华光的这些故事敷衍成一部四卷十八回的小说,后半部主要演绎华光救母亲的神奇经历,他上天入地,历尽艰辛,不屈不饶,疾恶如仇,表现了顽强的气概和火一样的烈性,显扬了儒家孝道,很象“沉香太子劈山救母”的故事。实际上两个故事相互影响,明清时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描述华光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妖伏魔,所以后来民间尊他为“火神”,南方各地或建华光庙、或在城隍庙塑像,奉祀华光大帝。因玉皇大帝曾封华光的化身王灵官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他更成为扶正驱邪、惩恶扬善的神灵,明永乐(1403-1424年)间皇帝封他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1426-1435年)间改为“火德观”。因朝廷倡导,州县便纷纷建起火神庙、火神祠,火神楼。道教把农历九月廿八定为华光大帝的神诞日,可他八月初一就由天上下凡,要是八月初一下雨,全年火灾就会少。因此,各地常在八、九月间举行为期三至四天的“华光醮”,“打醮”时各家预备冥钱香烛,火炭鸡毛,柴米油盐等,捆成一堆,放在家门。到最后一天五更时分,有一班人打锣抬筐,将门口的东西收集起来,送到一只纸糊的大船里烧掉,叫做“送火灾”。打醮的时日,街巷张灯结彩,迎神赛会,娱神的气氛中也洋溢着娱人的欢乐,人们虔诚跪拜,祈求华光大帝免除火灾,保佑长年康顺。《三教搜神大全》和《南游记》结尾都说,华光闹天宫、闹人间、闹地狱,救出母亲之后,终于皈依佛教。他不仅仅是火神,玉帝封他“永镇中界,万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买卖一本万利,读书人金榜题名,感应灵验,永受祭享”。这反映出善良的百姓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理想中的这位敢作敢为、正气凛然的神灵身上了。
阆中的华光楼,地处阆中古代商贸街区的中心地带,这里商店林立,阁檐栉比,都是木质结构,最大的隐患是火灾。古南楼历代多次遭火焚,屡毁屡建,可谓教训累累。据杨林由先生《阆中名胜古迹考释》载,最后一次遭火灾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到二十八年后的同治六年(1867)才复建竣工。南楼历代失火的教训和古城防火的需要,在宗教和民俗崇拜华光大帝、奉祀火神菩萨的浓厚氛围之中,在朝廷尊崇提倡的背景之下,使人们对防火重要性的认识和迫切感远甚于过去的年代。因此,此楼虽有“镇江”的古名,还需要在楼上供奉一位神灵,靠神的威力既镇水、同时又御火。人们自然选择华光大帝为名楼主神。这既是宗教和民俗形成的世风使然;还因为华光不仅是降妖伏魔的火神,而且镇服水中妖孽本领也最大——他杀死过最凶狠的水孽东海龙王和扬子江龙,大闹龙宫降服了大大小小的水中魔怪;更因为华光是三教尊崇、镇邪除恶、无所不能、感应又十分灵验的理想之神。于是,顺理成章、官民同举,“古镇江楼”成了华光大帝的圣殿。虽然古城中还有规模较小的火神庙、火神楼;还有拜祈 “三只眼马王爷”镇服水怪保江航平安的马王庙,这座名楼却总是阆中人崇奉祭祀华光大帝最堂皇、最神圣的地方。这便是楼名“华光”的渊源所在。
民国时期,丰子恺所做阆中华光楼
史志中尚未发现楼名由“南楼”演变为“镇江楼”、再改为“华光楼”的准确时间和具体情况。明嘉靖府志只记有“南楼”。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的《保宁府志》的《舆地志·古迹》中,除载有“南楼”外,还有专条记载“镇江楼,在县东南,一名华光楼”。由此可知,“镇江楼”之名应是产生于明朝中期至清道光之前。也可知至少清朝嘉庆年间(主修道光《保宁府志》的黎学锦于嘉庆十一年、即1806年赴阆中任川北道)已有“华光楼”之名,是“镇江楼”的别称。这条记载与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的记载“华光楼,古镇江楼,在县东南江岸……”有微妙的变化,前者是以“镇江楼”为主名,后者则是以“华光楼”为主名了。这个变化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的阆中人金玉麟写的《夜登华光楼》诗(楼势凌霄汉,登临望眼遥。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火树千家散,梅花一笛飘。玉京真咫尺,鸾鹤可容招)中已可见端倪,诗题就直称“华光楼”而不称“镇江楼”。金玉麟三十岁(1838年)中进士便离别阆中,楼于次年(1839)被火焚,那首诗应是在中试离乡之前写的。由此可推知“华光楼”由“镇江楼”的别名到主名的变化,应是发生在府志编成的道光元年(1821)至金玉麟写《夜登华光楼》的十多年间。也许并不是由官方正式将“镇江楼”改名,自供奉“华光大帝”以后,人们习惯以神灵之名“华光”来称楼,久而久之,古名渐渐淡化了;到道光年间,“华光”已成了楼的主要名称,金诗的标题便是证明。到同治六年重建时,县知事彭凤藻题额在“镇江楼”三字前加一“古”字,其意是说明古名而已,当时“华光楼”已是正式名称了。于是才有民国十五年县志“华光楼,古镇江楼……”的记载。这恰如阆中滕王阁,唐以来都叫“滕王亭子”,百姓却习惯跟南昌人一样叫它“阁”,以至于咸丰《阆中县志》绘图时尊从民意标名为“滕王阁”,如今便是正式名称了。
有老人说,年青时曾见过华光楼上供奉着一位相貌怪异,三只红眼,手握似锏又似三角叉的武器,威风凛凛,凝视远方。老人说那是镇孽龙的杨戬(《封神演义》中的神,劈山救母的沉香的舅舅)。其实非也,那正是华光大帝的神像。老人的回忆,亦是华光楼因供奉“华光”而得名的一个有力的证明。其实,“华光”的字面意义,对这座耸立于千古名城,雄伟瑰丽而又永远闪耀着文化光华的名楼,何尝不是准确的写照!(刘先澄)

阆中古城是最能代表汉代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 春节文化, 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作为民间天文学家,除春节外,还历了24节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纪念他,天上有一颗叫罗红星的星。
风水文化。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水文化是汉民族独特的理解者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被视为风水宝库,自古以来就有鸟瞰城市和三面环水,周围的地理环境使你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独特的风水观念,寻求中地理和城市规划的配置,使你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老前辈元犁。
位于四川东北、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城市被包围,三面临水,公交山脉和剑门被折叠日式榻榻米,嘉陵江水在底部形成“ω”的形状。 如果你面前有阆中市的地理图,惊人的是,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地理条件,占据了中国。

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蜀道南路的“喉地”。 1300多年前,是中国有名的观光地,有“阆苑仙境”的美称。 登上城南临江的华光楼,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的老街就在眼前。 天还不亮,一片瓦顶,街角的嘉陵江,一直延续到江对岸的锦屏山,都有些苍茫。 阆中的街道几乎都保存着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原貌,经过修整的老街也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市内数十条老街相连构成了城堡,是现在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干净的老城。 回顾一下,新城大厦林立,颜色明亮,线条简洁光滑。
“中苑第一层”的华光楼,原来是唐代镇江楼,现在的楼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 这是欣赏阆中古城的最佳观点。 华光楼的柱子上有许多历史学家留下的墨迹,还有当时苏维埃政府的标语。 屋檐垂下的瓦当上,长年不知苔往哪里去的文字模糊不清。其中居住着19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建筑风格融合各民族的建筑艺术,而且体现了我国古代居民的居住风水观。 抽签中的街道往往朝向正东方向或正北方向,它们把旧城市分割成一个四角的民家院,大院定径套小院,天花板与天花板相连。 古城现在有117条胡同,五分之一保存着唐宋时代的构造。 现存的两处元代建筑、四处明代建筑、十二处清代前期殿堂建筑,以及许多唐宋以来的街道和古民居。

这些个建筑风格在明代以高端大气上档次具有平和的韵味,清代粉饰具有复杂的特点,而且以典雅精致的雕刻和彩绘艺术为辅助,多体现出独特的功夫艺术特色。 民居街对面有外柱廊,长檐挑几尺,给行人遮荫,防雨便利。 建筑版结构大部分是四合院,至今仍有人居住。在这些个的古街院,有一个“多”字形构造的庭院,第一层天花板和第二层天花板不在一个轴线上,错开呈“多”字,房间的平面图呈菱形。 这种结构意味着“三多”:多子、多福、多寿。 这在中国的古民居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 整个古城保持着朴素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貌。
抽签中东南部的笔向街是四川省美协的写生街,街上行人很少,街道两侧的实体店也很少。 38号的马家研究生院是比较完全保存的古民居。 门板有些腐烂,斑驳,隐约可见上面的门像。 进门的是花店,漂亮的门和窗雕刻的花是稍微去掉的处理,当年的地貌景观显得很淡。笔向街23号的李家大院建于清末,刺绣雕刻窗改为铝合金推拉窗。 李利说,如果有资金,他愿意恢复原来的面貌。 这里原来是祥兴泰的丝绸庄,现在住着几户人家。 从以前的刺绣大厦,现在的李利和曹瑞芬夫妇的卧室的窗户看,陆游“到处窗户对着锦屏”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沿着迎恩大街,蹚过去和古城人们平静平和的生活映入眼帘。 后来转学到冠军街,街上有川北道功院,通称试验棚,建在明代,是县试验、府试验的试验场所在地,也用作乡试验(省试验)。 进去一看,试验室空空如也,只顾积极向前的往事,曾有多少人在这里过“一朝身在凤凰池”,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悲伤失意。经过状元街去武庙街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通称张飞庙),这是为了纪念三国蜀汉五虎上将,曾经为巴西太守镇守中的7年张飞建造的明清多重四合庭式建筑,拱重,气势恢复。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彩票中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杜工祠、张宪祠、观音寺、巴巴多斯寺、天宫院等精巧的民居张家大院、孔家大院等,您可以去一盏茶体臭。
在阆中,英雄豪杰举不胜举。 据史料记载,在阆中还诞生了人类祖先伏羲的故乡——世界掌门人级天文学家落下祯(西汉民间文学者)、蜀汉名将马忠、程畿、宋代抗金大将张宪和中国现代数学泰斗张鼎铭。 历代文人墨客如杜甫、司马光、陆游、苏轼、丰子恺等相继前来中国观光旅游,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和诗歌,为“阆苑仙境”的胜景增光添彩。
阆中古城曾是巴子国,多民族长期居住融合,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 久违的巴渝舞、偶尔看到的川北灯戏、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为宁静的生活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有人说:如果你新建世界上最高的大楼,明天之前那个记录可能会被打破,但是只有一个嘉陵江,一个阆中古城。 可能很小,但是世界上唯一的。
世界那么大,您能看到小编的文章就是一种缘分。本文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