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律,是怎样一种体验? 纳达尔谈“托尼叔叔”的问题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假期安排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上学时,放寒暑假前,很多人都立志要在假期好好学习,但等到假期过去,往往一页书都没有翻,于是后悔。
不过,即便假期有好好读书,可能也会后悔。有研究团队做过一项调查,采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多年校友,让他们回忆学生时期假期经历,再谈谈对当下生活感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名校,学生都是精英,多数在职业上都有出色表现。
让人意外的是,接受采访哥大校友并没有很多人对毕业后成绩感到骄傲,却有不少人后悔大学假期都在学习,没有出去多玩玩、多走走。
这些校友最大愿望是,自己在当学生时,少一点自律,多感受生活,而不是再自律些,取得更大进步。

Q1:什么是过度自律?
A:
1、过度自律(Excessive self-control),指的是:
超过限度的自律。
自律是褒义词,但同样也要拿捏灰度,如果过度产生超限效应,反而会过犹不及。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不少校友在回顾大学假期生活时,后悔过于自律,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没有多玩玩、多走走。
2、凡事都有边界。
事物兼具利弊,就看边界在何处。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如,亲密关系要能建立、维持和增进,双方不能过度独立,而要有所放弃,相互依赖,但如果任何一方过度依赖,对双方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依赖方过于讨好,被依赖方负担过重,严重会使关系崩盘。
例如,股市不少散户过度自信,以为自己择时选股能力超出样本均值,交易次数容易超过理性交易次数,不知不觉交易成本这种拿铁因子累积,吃掉投资利润。这种过度交易是散户收益低于大盘主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即便自我提醒要拿捏灰度,灰度也不容易把握。
例如,在学习中,适当进行过度学习,也就是在初步掌握所学习内容后,如果再多花原来一半左右时间去巩固,将会使记忆得到显著强化,学习效果更好。
表面上看,在初步掌握后再多花一半左右时间,这是超限学习,没有必要。但实际上,遵循成果导向,以学习效果来评价,这并不是过度,而是适度。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过度自律,供读友们参考,提高灰度拿捏能力。

Q2:怎样理解过度自律?
A:
1、识别反弹。
过度自律第一个副作用是迅速反弹,导致自律失败。典型表现是,一开始鸡血满满、斗志昂扬,但持续没多久,就故态复萌、恢复如旧。
例如,微习惯提出者斯蒂芬·盖斯一开始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普通宅肥男,和多数人一样,喜欢舒服、逃避改变。
从高中开始,盖斯就一直想把锻炼变成习惯,每天锻炼30分钟,也付出不少努力,但10年过去都没有坚持下来。
偶尔斗志大爆发,他也只能坚持两周,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有时连原因都没有,就直接放弃。
这对盖斯打击很大,让他很没有自信。盖斯总觉得,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赢钱概率,都比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概率要大。
盖斯是普通人典型缩影,很多人自律改变轨迹往往也如是,在尝试几次后目标侵蚀,自我降低要求,得过且过。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运用力场分析不难准确归因。抽象来看,无论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包括养成好习惯,都会涉及到两个重要变量,一个是动力,一个是阻力。
基于改变公式,要成功改变,关键就在于,让动力大于阻力。
其中,常见动力包括目标、动机、毅力、激励、成就等。常见阻力包括难度、延迟反应、挫折、负性情绪、不作为偏误、享乐等。
为什么盖斯此前10年,都没有养成锻炼习惯?
从阻力来看,每天锻炼30分钟,难度很大;减肥效果,可能几个月都不明显;遇到工作忙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欠账,产生挫折感;本能不太想动,尤其是疲累、有负性情绪时候......这些都是拦路虎,每只虎力量都不小。
从动力来看,立志、下决心时有目标、有动机,但鸡血只能维持一阵,接下来就会打回原形,均值回归;毅力是有一些,但时多时少;由于各种阻力存在,减肥效果不明显,难有成就感,因而也缺乏激励......
动力是有,有时还很强劲,可惜的是,动力不太靠谱,时多时少,时有时无。
两相对比,就会发现,一开始鸡血满满时,动力大于阻力,于是能够坚持一段时间;等到动力下降,不足以克服阻力时,就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后完全放弃。
在这个过程中,过度自律人低估阻力,高估动力,勉强自己高度自律。殊不知,人通常意志薄弱。高度自律会让意志耗竭,最后导致失控崩溃。
每个人意志有高下之分,要根据自身意志水平来设定自律程度,而不是跟风设计自律改变方案,那样很容易过度自律。
判断是否过度,我们可以倒推,如果自己无法长时间维持一定程度自律,出现“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现象,往往是过度自律信号。
自律只是达成改变手段,过度自律不仅难以促成改变,还会反受其害,适度自律才更有条件实现改变。
盖斯解决方案是微习惯,放弃每天锻炼30分钟目标,改为做1个俯卧撑。不过,一旦做好1个,既然都已经摆好姿势,往往会多做几个。于是,他又开始挑战1个引体向上……
从此,他开始继续使用相同策略:每次设立目标都尽可能小,这样容易坚持。每次用超简单挑战引诱自己后,都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那种久违的、能够完成目标新感觉,让盖斯感觉很棒。
逐渐的,他把1个俯卧撑,变成看似不可能30分钟锻炼,写下《挑战1个俯卧撑》。这篇文章,也成为盖斯博客上迄今为止人气最高文章之一。两年后,他拥有梦想中体格,文章量是过去4倍。
本质上,自律要消耗宝贵认知资源。过度自律会导致过度消耗。一旦消耗超过警戒线,就像电池电量耗尽那样,我们就会本能进行自我保护、反抗自律,导致反弹。
因此,自律时我们宜遵循最小努力原则,顺应人性,审慎使用认知资源,留足时间放松,先养成好习惯,利用路径依赖降低能耗,再慢慢提高难度、增加数量。
2、评估代价。
过度自律第二个副作用是,即便表面自律到位,也可能会付出较大代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①生理代价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经发表过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调查700个美国贫困家庭儿童人生轨迹。
他们发现,小时候就很自律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取得更大成就,例如进入名牌大学。但这种自律也让他们付出健康代价,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普遍都有高血压和肥胖问题。
原因在于,这些孩子本来家庭条件不好,现实生活压力已经较大,如果想在学习上取得更好成绩,就需要更加自律,以解决难题和挑战。这会给他们造成更大压力。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成年后,过度自律对一个人健康破坏力会更大。例如,过度自律人更容易酗酒。表面上看,这是个悖论,普通人印象中,会认为自律不足人才容易酗酒。
事实上,自律不足人喝多时身体难受,就不会再喝,但过度自律人更能忍受、压抑难受感觉,为满足同桌人期待或者拼酒就会继续喝,即便付出健康代价。
不仅如此,对于工作狂而言,为实现工作目标,他们会过度自律,以至于不计代价。例如,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
②心理代价
以色列心理学家利亚德综合各项研究发现,过度自律至少会从3个方面降低主观幸福感。
一是,错过喜悦时刻。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学者马克·穆拉文研究发现,自律水平较高人,会在无意识中压抑强烈情绪,形成一种“情绪惯性”。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原本要欢呼雀跃,但“情绪惯性”却让他们用冷淡取代喜悦,错过那些本该为自己骄傲自豪时刻。
二是,可能导致后悔。
前置思考中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不少校友在回顾大学假期生活时,后悔过于自律,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没有多玩玩、多走走。原因在于,一旦我们过于重视自律标签,为保持这种人设,就会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自律上、过度自律,而忽视其它更重要价值。
三是,增加内心不满。
一个人自律程度越高,服从度就越高,更遵守组织纪律,更认真严格完成交办工作。别人容易觉得理所当然,忽视这个人背后所做牺牲。
事实上,过度自律人完成任务时,不是没有困难,而是遇到困难时更会坚持,更会隐藏抑制随之而来负性情绪。也就是说,不是不累,而是更能忍受。
问题在于,别人容易忽视并非个例,而是普遍人性。
美国杜克大学做过一个相关实验,研究者召集志愿者做测试。在测试中,志愿者会阅读几段描述不同人文字,根据描述给这些人安排工作,并且评估他们为完成任务所付出努力。
研究者发现,如果在文字描述中透露出这个人比较自律,志愿者在给这个人安排工作时,就倾向于给他安排更多工作,并且还会低估这个人为完成工作所付出努力。
如此一来,当别人觉得理所当然时,过度自律人就容易心生不满。
诸如此类,过度自律即便表面上达成目标,也可能付出生理和心理等诸多高昂代价。
3、把握灰度。
自律是达成目标手段,本身并不是目标。这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要明确目标;二是要审慎运用;三是评估产出。
①明确目标
自律只是工具手段,我们不能为自律而自律,而是先要明确自身目标。
例如,有些人用早起打卡来自律,但打卡仅仅是形式。我们首先要明确早起要做什么,否则如果只是跟风打卡,那是“他律”,只是纯粹自我损耗,而不是自我控制。
过度自律人有一种典型表现是,一旦设定目标,即便目标已经没有意义,还会坚持自律。这是“把手段当目标”,混淆手段和目标。
②审慎运用
明确目标后,我们接着要思考,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动用自律;如非必要,不用自律,因为自律作为工具手段,使用要消耗资源。
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你们会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者蓝色西装,因为我正在努力减少决策。关于我要吃什么或者穿什么等琐事,我不想花时间去做决定。因为有太多其他事情,需要我去做决定。”
类似固定穿着、习惯做法等,都不需要或者很少动用自律。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意志等认知资源节约下来,去做最有价值、最有挑战决策和行动。
③评估产出
既然自律是工具手段,使用要消耗资源,就好像我们购物一样,需要评估产出和性价比,看看划不划算,尤其要评估过度自律值不值。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适度自律、做好期望管理,比起过度自律、增大对方不切实际期望值,对双方都更好。我们可以降低负荷,对方可以减少反噬。毕竟,压抑过久,我们难免消极对抗或者直接爆发。
在自律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调用元认知评估自身自律程度、压力水平等状态,如果发现较为勉强,往往是过度自律信号,就要注意调整。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慢慢来比较快。
先观察再调整,再观察再调整,如是几个循环,我们就更容易找到自身节奏、适度自律,而不会过度自律、提前透支。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自律只是手段。
学会什么时候不使用自律,尤其是过度自律,才能让我们更快接近预期目标,并降低捡芝麻丢西瓜概率。
周五,纳达尔在法网第三轮击败了博蒂奇·范德赞德舒尔普,第四轮将与阿利亚西姆对决。纳达尔的叔叔托尼·纳达尔目前正执教阿利亚西姆。在2017年离职之前托尼一直是纳达尔的团队成员。
这引发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托尼是否会在比赛中坐在奥格·阿利萨西的包厢里,以及他会给加拿大人多少战术建议来帮助击败他的侄子?纳达尔他看到了一种情况。他认为这种情况为纯粹的个人事务,并表示这不会影响到任何事情。

“赛后我已经和托尼谈过了,”纳达尔说。“对我来说,这很简单。他是我的叔叔。毫无疑问,我不认为他会希望我输,但他是一名职业教练,他和另一名球员在一起。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是否会在球员包厢。但我并不在意。我对此没有任何问题。对我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纳达尔很早之前就表达过:
我知道我们之间的感情。我知道他希望我得到最好的。现在他正在帮助另一名球员。但老实说,对我来说,这是零问题,我知道他一直希望我取得最好的成绩。
托尼去年在蒙特卡洛开始与阿利亚西姆合作,目前阿利亚西姆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位21岁的选手在今年2月鹿特丹奥运会上首次获得ATP巡回赛冠军,并在去年温网球和美网连续打进大满贯赛事的半决赛,之后ATP排名来到职业生涯最高,排在第9位。
纳达尔说:
毫无疑问,他是巡回赛中状态更好的球员之一。他是前十名的球员。这是一轮竞争前八的比赛。我知道我必须以很高的水平参加比赛才能有机会继续下一轮。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测试。在某些方面,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在进入第二周的比赛之前,纳达尔的几场比赛还没有经历大的挑战,目前他一盘未失。在与范德赞德舒尔普的比赛中,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比赛水平。打出25个制胜分,非受迫性失误只有13个,并破掉对手6个发球局。如果他继续晋级更深轮次的比赛,必须要保持在在这样的水平之上,因为他必须面对前10排名的球员,包括可能在四分之一决赛与头号种子、卫冕冠军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对决。
相对于瓦依达坐在莫尔坎的包厢,即便托尼出现在阿利亚西姆的包厢,也确实不算问题。纳达尔说的对。
[来看我][来看我][作揖][作揖][玫瑰][玫瑰][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