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喜/新密师范赋 “阅读行动”每周美文:赵文强、梁衡、罗兰、孙道荣、陈炜

图文/李清喜
新密师范兮,盛名颇负。培园丁之花圃,育教师之熔炉。校在画里,青屏秀染,溱洧水注;文峰塔耸,积淀历史,芸芸鸿儒。画在校中,丹桂飘香,玉兰蕊吐。踏入校门兮,花坛溢香青藤绕,塑像陶公手揣书;环顾校园兮,幽雅亭阁透宁静,青翠欲滴景美酷。
漫漫历史长河兮,师范岁月如昨。密县师范教育之前身,有案可索。早期师范教育,可从清朝追溯。诸如天仙书院、松泉书院暨师范传习所。1931年秋建师范部,1948至1949年简易师范李堂坐落。建国之初,师范教育沐风栉雨;几经波动、拓扩。先是岳庙招师范班,再是屈咀办开师分校,后搬二中,短期培训囊括。适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升教师之素质,成为首要之工作。1978年冬,成立密县教师进修学校,筹建之速度,可谓密鼓紧锣。
嗟夫!往昔之办学,创业之艰辛,基础之薄弱。前数十载,筚路蓝缕,停停办办,几番沉浮,几迁校舍。后几十年,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勠力同心,业绩高卓。硕果辉煌也,蒸蒸日上,风风火火;前景舒心也,美妙大成,天蓝地阔。
曾记否?1979年3月,进修学校在原实验小学落成,1992年迁址于原城关高中。至1994年撤县建市,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方正式定名。当此时,学校择优录取中师学员171名。毕业后全分至乡镇学校,历练成教育战线之精英。1993年,第一轮全员培训推广,面授辅导、实践交流、巩固提高,调查跟踪。又至1999年,借他山之石,学先进经验,发展擘画绘定。学校应时培训4082人,“郑州市先进单位”“省师训工作先进单位”荣誉丰盈。

曾记否?1999年初,学校“三、五、十”规划制订,欲建“两个基地,五个中心”。 大专函授班、大专预科班、试用期培训班、业余函授班、民师强化班、小学教师继教班、计算机培训班、普通话培训班、校长培训班、陕西师大、郑大网教班、师训班和脱产幼师班若雨后春笋。当年9月14日,师范司司长马立考察莅临,对师范教育等工作再鼓劲。
曾记否?2009年前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师资培训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进修学校达标验收合格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郑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新密市教育系统红旗单位”等称号荣膺。2002年,《教育信息报》《师说》发行。《师说》清新之内容,引各界青睐注重。名人专家先后为《师说》题词,有《人民教育》总编刘堂江、《教育时报》主编李默、《河南教育》主编冯振山、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2005年9月,首批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揭晓,进修学校名列其中,联盟秘书处亦于校内设成。
曾记否?2009年至2022年,进修学校工作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此期间,网络教育更加火红。各类学员招生人数虽不等,却处于活跃时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2011年5月,附属幼儿园揭牌,当年5个教学班形成。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学校展开教师全员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等,6500多名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薄弱学科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人数日上蒸蒸。
一批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在师范培训中脱颖。而此时,“主题教育”若春夜之喜雨,滋滋润心田,清心且明目;“读书活动”如夏日之清风,徐徐入脑海,励志又陶情。文明之底蕴,与时又俱增;培养好作风,优化软环境。道德讲堂先进人物雨后春笋,季季展新容;行风测评连年前列,处处有歌声。防疫勤政之旅,务实重行。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教师教育质量节节拔高;学习型、开拓型培训目标步步攀升!

师范教育蓝图展,班子接力唱大风。高扬培训主旋律、提升素质之硬功。览师范风景,美不胜收;抒创业情怀,胸荡激情。班子乃中流砥柱,长空雄鹰。浩气赤胆,挥师前行。为政以德政无偏,处事以公公生明。带队队兴旺,创业业繁荣。巍巍乎穿乱云以冷眼,风骨傲然;堂堂然引清水以净心,气贯长虹。
百年师范,沉淀集成。学为人师,日月沐之光辉照;行为世范,素质提而教学兴。博学善导,教风严而师道昌;学以致用,英才树而师德彪炳。忆往昔峥嵘岁月,扬帆济沧海;看今朝欣逢盛世,师范无量功。抚今追昔,春秋入史册;昂首浩歌,师范踏鹏程。君子若水为至善,猛士如云唱大风。
新密师范,喜哉!得水之灵,秉水之性,承水之情,为而不争。兴教育,再接再厉图发展;倡和谐,和衷共济求大同。新密师范人,以拳拳寸草心,报浩浩三春晖,伴教育而舞、因培训生情。大展熠熠神采,永振勃勃雄风。奇哉,新密师范,数十载砥砺天翻地覆;壮哉,师范新密,千万次淬炼再展新景! 壬寅年仲夏为重修校志而作
(写于公元二〇二二年六月十六日)
#原创散文随笔#
低吟岁月诗情惬/深语年华才智芬——李清喜 诗三首
古稀临近趣何觅?挥洒夕阳斑驳霞/李清喜 七言诗 三首
细思哲理遥征问,梦想何时展碧琼/李清喜七言诗 三首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我在头条搞创作#
赵文强:爷爷·孙子
孙子3岁了,邹老汉才第一次见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回乡探亲,千里迢迢带了孙子,目的也就是让邹老汉有生之年能亲眼看看后辈人。
孙子健康活泼,70岁的邹老汉自然视若珍宝。
晚饭后,邹老汉背着孙子到打麦场上乘凉。
云淡风轻,一月如钩。邹老汉试图测试孙子的智力,自设题目考孙子:
“天上明晃晃的那个物件是啥?”
“是月亮。”
“月亮像啥呀?”
“像……像妈妈的眉毛。”
孙子的妈妈,也就是邹老汉的儿媳妇,邹老汉是见过的。当时他们还没结婚,儿子带着她来这大山沟里蜻蜓点水似的住过两天。邹老汉记得很清楚:儿媳妇的眉头总是皱着,眉毛根本不像月亮,而像两条死蚕。
“不对。”邹老汉宽厚地笑笑,启发道,“再想想,月亮是弯弯的。”
“弯弯的……弯弯的就像爷爷的驼背。”
邹老汉的背的确是驼了,是弯了。从8岁起就开始背柴、挑担、扛石头,生活的重负在背上压了几十年,能不驼吗?可是,驼背哪一点像月亮?像老丝瓜还差不多。
“不对。”邹老汉暗自叹息,诱导说,“月亮是弯弯的,头是尖尖的。”
“弯弯的,尖尖的……像香蕉!”
香蕉?香蕉是啥物件?邹老汉在伏牛山里活了几十年,红薯、核桃、板栗……啥没见过?哪有香蕉这一说?怕是答不出来,随口胡诌的。
邹老汉感到悲哀了,长长叹出一口气。他本想孙子会比自己强的。邹老汉3岁那年,别人问他弯弯的月亮像啥,他一口就答对了:“像镰刀!”好容易的题嘛,这娃子咋答不上来呢?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嗐!这娃子,废了!”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1994年第1期)
【点评】微型小说的题材也可以是一段独具特色的对话。《爷爷·孙子》像两尊石像似的坐在月亮下的这场对话令人深思。
月亮弯弯像镰刀这么一首唱了几千年的儿歌,被作者顺手拈来,点缀于乡下爷爷与城里孙子的嘴里,就成了“佳肴珍品”,特别的有回味。城里人为什么一生下来只知道月亮像女人的眉毛,像好吃的香蕉;乡下人为什么一生下来只知道月亮像劳动的镰刀……这难道仅仅是爷爷想不通的问题吗?这里面有大哲学哩!

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种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阴绿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进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五十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十一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一红墙和翠竹夹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这是刘备的墓,夕阳抹过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遥远的汉魏。由诸葛亮殿向东有门通向一片偌大的园林。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父相,举国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时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这样过了三十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亮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和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二百万人来拜访。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他为丞相治国之地,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砻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如闻金戈铁马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屡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辞,痛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处最雄壮的悲剧。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我胸中四海翻腾作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时势。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故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院东有一块唐碑,正面、被面、两侧或文或诗,密密麻麻,都在与杜甫作着悲壮的唱酬。唐人的碑文说:“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难矣。”元人的一首诗叹道:“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明人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不能重写了:“托孤未负先君望,恨入岷江昼夜流。”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割据巴蜀的草头王。但不管什么人,不管来自什么出身,负有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不乏其人,难得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恒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罗兰: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孙道荣:我听得见
岳父因病住院,我晚上去陪护。
一间病房住着三个病人,加上每个病人一个陪护的,小小的病房,显得有点拥挤。
邻床住着一位老太太,床头病历卡上写着,87岁。陪护的是她的长子,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都花白了。老太太因为心肌炎住院,这几天冷空气南下,气压很低,老太太病情有点加剧,常常躺在病床上,大口大口地喘气。
病情稳定的时候,老太太就让儿子将病床摇高一点,身子斜靠在病床上,和左右两边的病人,或者陪护聊天。得的是什么病啊,有几个子女啊,来陪护的是谁啊,老太太都关心地问一遍。老太太嗓门很大,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快九十高龄的老人的声音。老太太每问一句,她的儿子就将别人答的话,附在老太太耳边大声地重复一遍,老太太的儿子说,老人的听力不好,别人讲的话,她基本上都听不见了,偏偏还特别喜欢跟人说话,平时在家里,老太太与别人唠嗑,他都要站在身边,为老人复述。儿子笑着说,就这样她还不乐意呢,有时候他复述的声音大了点,老太太会不满地嘟囔,让他小点声,她听得见呢。她哪里听得见啊,儿子无奈地摇摇头,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一闪一闪。
老太太安静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坐在老太太身边的儿子,都会俯身凑近老太太的耳边,问她想不想喝点水,或者要不要吃一片水果,或者有没有哪里痒要挠一挠,儿子说,这是医生交代的,为安全起见,怕老太太睡过去。可是,声音低了,老太太根本听不见,喊不醒,声音高了,又怕吵着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儿子便只好贴着老太太的耳朵,压着嗓门,大声地说话,本就苍老的声音,因而变调得有点怪异。老太太一次次被喊醒,有时候会乖乖地喝一小口水,或者吃一小片苹果什么的,有时候老太太则显得很生气,责怪他声音太大,吵死人了!老太太像个孩子一样,儿子就一脸笑容地哄着老太太,直到老太太的脸上,也露出笑容。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和陪护,都会心地笑了,人老了,有时候确实像个孩子呢。
大家都习惯了老太太的大嗓门,老太太有力气大声说话,至少说明她的健康还不错。不过,回老太太话时,大家却还是习惯性地小着声,因为,即使你再大声,也得老太太的儿子复述,不然,老太太半句也听不清。
有一天早晨,老太太的病床前,忽然多出了一块小黑板,以为是医生挂在病床前记录什么的,走过去一看,上面什么也没有。让人纳闷。
医生查过病房后,老太太的精神看起来不错,大声地说着话,一会儿问我的岳父,今天感觉有没有好一点?一会儿又问另一位病人,还感觉胸闷吗?可是,奇怪,老太太的儿子今天怎么没复述别人的话?再一看,老太太每问一句,别人回答一句,儿子就在黑板上刷刷地写着,然后,竖起来亮给老太太看。我们好奇地问老太太的儿子,为什么要费这个周折?老太太的儿子笑着指指老太太,她怕我的声音大,吵了别人,所以,让我将家里的这块小黑板拿来,你们跟她讲的话,或者我要跟她讲什么,就写在黑板上,老太太视力还不错,字大一点,还都能看清的,而且,老太太以前是老师,也习惯看黑板。
真没想到,这块黑板竟然是这个用途,这个可敬可亲的老太太,即使病中,也不肯打扰了他人。
聊了一会儿,老太太有点累了,倚靠在病床上,眯起了眼睛。她的神情安静慈祥,多么像离开我们多年的奶奶啊。

陈炜:快递小哥
一群青年,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青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
他们迎面驰来,青春和急切,都写在脸上。在楼道的拐角、电梯口,提着快餐袋,低头看手机的他们差点与我撞个满怀,他们匆匆的神色和雪白的牙齿一下子冲进眼帘。
他们曾被人称为邮差、信使、物流员,现在,他们有一个公认的名称:快递小哥。
这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不但有着健康的肤色和发达的肌肉,也怀揣美好的梦想,洋溢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的速度和效率以分秒计算,飞驰和奔跑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他们来他们走,他们像风一样,飘过后一切如常,不带走一片云彩。
每天清晨上班,我都会在一处阒静的街角遇到一群快递小哥,他们冬天抱着头盔,夏天戴着遮阳帽,齐刷刷地站着,很像一群即将出征的战士。他们的身后,是一排整装待发的电动自行车。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在想,在接下来漫长的一天里,他们会去哪里,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哪里吃饭、睡觉,他们车载电池的动力够用吗?他们一天会跑多远的路,如果把他们的行动轨迹用线连起来,会不会就是一个“毛线团”?
每天,我们和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或者收件签单,或者扫码寄件,门铃响时,猫眼里是他们拎着饭盒等你开门的急迫。匆匆忙忙,若即若离,司空见惯却又保持神秘。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星期天的早上,迎面碰上一个快递小哥的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与红色的朝阳混合成一个色彩,唇上细弱的绒毛在霞光里显得生机勃勃。那一刻,竟有一种冲动:跟他一起上路,不问苦和累,不计得与失,在奔驰中体验速度,在忙碌中感受充实,在收获时品味快乐。
当“快递”与“小哥”两个词组成固定搭配,变成人们口中的多频词语,说明这个词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幻化成我们的时代表情。当今社会,效率与生活,便捷与舒适,已经成为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自由选项,许多新生事物正风起云涌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快递小哥,不正是这些新生代的一个代表符号?
二十多年前,我在郑州的大街上看到一辆印着“宅急送”的面包车。流线的车身上那个灵动的猴子和具有奔驰感的倾斜的字体。那时候,大街上还跑着横梁上和后座边挂着绿色帆布兜的自行车,广播里还时常能听到笛子独奏《快乐的邮递员》,邮电局的门口还立着小水塔一样的绿色邮筒,拍电报还是普通百姓最快最经济的通信方式,异地恋的男女还需要借助信函传情达意,等待飞鸿的日子,度日如年……
三十年前的暑期开学,我在返校途中被告知陇海铁路因泥石流而阻断,滞留三门峡旷野的那天下午,我跑几公里路,去铁路附近的一个小镇邮电局给学校拍电报请假。记得那个邮局简陋得与茨威格笔下百年前的奥地利乡镇邮局有得一拼。等我第三天上午跑到系里注册报到时,我拍给老师的电报竟和我同时到达。
而三十年后的今天,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蓬勃兴起,让网购风靡天下,进而催生基于运输与派送的物流业。作为物流链条的重要一环,快递业如雨后春笋遍地生发。
春天的早上,一个从凌晨两点就开始送餐,在夜幕中奔忙四个多小时的快递小哥,在熹微的晨光中,仰躺在自己的车子上,酣然入梦。在他的侧畔,苏醒了的城市正开始新的一天,他的眼镜片上,正映照着鸟儿飞翔的身影。他应该多睡一会儿。然而几分钟后,这个小伙子被手机铃声叫醒——有人点餐了……
穿梭于城市街巷的他们的身影,不止一次地让我感动。
六月的一个凌晨,在温州市的一个街巷,一辆迷路的救护车遇见正准备去夜宵店取餐的快递小哥卢湖成。他放弃送餐,骑着送餐电瓶车,一直把救护车领到救护地点,然后在夜色中默默离开。
几天后,有媒体联系上这位快递小哥,他说:人命关天,我迟到大不了扣点钱;救护车是救人的,关乎生命!
快递小哥的义举感动了网友。有人留言:希望点了外卖的小哥哥小姐姐千万不要给这位“迟到”的外卖小哥差评!
感动!
我很想对快递小哥们说:请骑慢点;也想对大家说,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