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的火神庙是哪个?带你去见识一下 宫观巡礼|地安门外朝火神,什刹海上有座敕建真君庙

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旁有一座火神庙,全称为“敕建火德真君庙”,又俗称“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万宁桥西北侧、什刹海东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座火神庙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
什么是火神庙
道教有祭祀“五星七曜”的说法。“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祇,其代表星宿是荧惑星。
道教《灵宝经》说:
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气。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
道教《云笈七签》说,五星各有名号:
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
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
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
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咺,字积原。
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道教供奉的火神和历史人物的联系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燧人氏,因为燧人氏发明的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炎帝和黄帝一样是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主要在南方楚地活动,所以代表南方;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之孙祝融,以祝融为火神的说法较为普遍。
历史上人们建火神庙多半是基于对火的畏惧,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极易遭受火灾。对火的恐惧体现到对火神的祭拜上,建火神庙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除火灾的肆虐。
人们为了躲避火灾,除了拜火神之外,也拜玄天上帝。在道教中,名为“真武”的玄天上帝是来自北方的神明,北方属“水”,五行中“水”可克“火”。有的专门修建玄帝观供奉玄帝,有的在火神庙中供奉玄帝。什刹海火神庙就供奉玄天上帝。
北京有多处火神庙。据记载,民国初年,北京城内有火神庙17处。现在保存下来、规模较完整的有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等,其中,什刹海火神庙无疑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
什刹海火神庙为历代皇家看重
什刹海火神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比同期所建的法源寺还要早3年。北京作为都城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有“九庵一庙”的说法,“一庙”说的就是火神庙。但在元代之前,火神庙规模很小,殿顶都是灰瓦,远看与普通民房没有太大差别。
元代将都城建在今天北京什刹海一带。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真武神为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将什刹海边的真武庙整修、扩建。
当时忽必烈为解决京城粮食问题,听取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开凿从通州到什刹海的通惠河,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到通州的粮食直接用船运到什刹海,解决了京城几十万人的吃粮问题。火神庙紧挨着的万宁桥就是通惠河与什刹海的连接处,也是大运河漕运河道的始点。这里有元代大运河进入什刹海的最后一道水闸,现在万宁桥下还保留有当时石制的水闸遗存。也正是在万宁桥上,忽必烈看到运河中漕运船只来来往往的繁荣景象,为这条新开通的运河起了“通惠河”的名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里连接着元代皇宫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所以万宁桥又被称为“天桥”。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这里留有精美的元代雕刻:石桥的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趴在岸沿边对视着桥孔。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还有一条粗壮的尾巴。四只分水兽姿态不一,桥东的两只趴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桥西的两只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一侧挂在岸沿外。这种保持原貌的元代石雕已十分少见,是现存元代石雕的精品。火神庙建在这不同凡响的桥旁,建在不同凡响的运河水闸旁,可见火神庙也有不同凡响的规格。
明成祖朱棣特别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朱棣当了皇帝后,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他下令在万宁桥边的原火神庙址上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由官方祭祀。另外明代宫中时常失火,也使皇家重视祭拜火神。据记载,自从紫禁城建好后,大大小小的火害不计其数。永乐年间,紫禁城刚建好没多久,三大殿就遭火灾,被烧成了灰烬。万历年间更是火灾不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三大殿又遭火灾,这次大火还波及了后三宫。面对无情的火灾,皇家特别重视祭拜火神,将火神庙改为敕建,也就是成为皇家寺庙。在皇家的带动下,火神庙香火盛极一时。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了表示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敬,万历皇帝下旨将庙宇所用的普通灰瓦改成了蓝、绿色的琉璃瓦。然而就在鼎盛之时,皇家火神庙着火了,皇极殿被烧毁,一时间震惊朝野。万历皇帝大惊失色,他认为神庙自毁是不祥之兆,立即下令修复被烧毁的殿宇,同时举办隆重的消灾道场。天启年间,皇帝醉心于木工,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愈发动荡,惹得“天怒人怨”。天启六年(1626年),什刹海火神庙与王恭厂(约在今天西城区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同时起火,据说庙内“火球腾空而起,声震天宇”,紧接着王恭厂方向传来爆炸声,方圆数平方公里的万余间房屋尽数夷为平地,死亡1万余人,受伤2万余人。人们纷纷说,这是上天对“天朝”的惩戒。天启大爆炸的第二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17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明亡。
在清代,什刹海火神庙同样是皇家寺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什刹海火神庙进行了重修,皇室特许将其山门及后殿顶改为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使得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据史载,光绪帝大婚前,皇宫里的一场大火把太和门和东西配殿都烧光了。太和门是举行大婚典礼的重要场所之一,突然被大火烧毁,皇宫上下都极为震惊,认为是上天在示警,于是慈禧太后亲赴什刹海火神庙敬香,祈求平安。慈禧太后这次拜过火神庙后,便经常去什刹海畔的火神庙祭祀,顺便看看民间的市井风情。有一次,她在火神庙中祭祀,飘来阵阵香味,她一问,知是对面福兴居的灌肠,便在庙中品尝了灌肠,从此,福兴居的灌肠红火一时。
什刹海火神庙是重要文物遗迹
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
第一进为“荧惑宝殿”,即火祖殿。此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火神爷。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匾及对联。
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
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美至极,十分罕见。
第二进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阁楼,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原来二层阁上供奉玉皇大帝,一层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是北方大神,也是水神。
“万寿景命宝阁”前有一尊大铁香炉,看似普通,却来历非凡,是乾隆年间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冯七十四敬献给火神庙的。这尊香炉100多年前流失,后为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荷兰政府将香炉归还中国,安放于火神庙中。这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见证,也是一段佳话。
第三进为“斗姆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这一进现在还没有开放。此外,东路还有慈航殿,西路有三官大殿、财神殿等。
值得一说的是,火神庙内有一个月老殿,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月老,又称月下老人,在道教里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是媒神。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说,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姻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有姻缘的男女。什刹海火神庙素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
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是一座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
原题:《北京什刹海火神庙观览记》
作者:刚星莎
编辑:李凤

北京的地安门外,什刹海沿岸,被认为是旧京风水最好的一块地方,不但倚仗龙脉,还滨海临湖。所以,这里不但云集了广宅大院、朱门广堂,还建有为数众多的道观佛寺,神祠庵院,光现存的就有明代敕建的“广福观”,建筑华美的“广化寺”,曾写进《红楼梦》的 “清虚观”,有着动人传说的坤道院“铸钟娘娘庙”,大太监小德张建的雄伟大庙“宏恩观”。但这些庙宇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还要数坐落在后门桥旁的“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

北京火德真君庙建于大唐贞观六年(公元631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比同时期的法源寺早三年(贞观九年),比白云观早一百来年,当时的火神庙规模还很小,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1年)重修,至明万历二 十五年,“皇极殿灾,乾清宫又灾,哕鸾殿又灾”(《帝京景物略》),三十三年昭和殿又失火,便重修火德真君庙,赐琉璃瓦以压火,并“改增碧瓦重楼”(《帝京景物略》)。可以说,如今火德真君庙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来的,至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日下旧闻考》)。
火德真君庙的主体现基本保存完整,山门东向, 在庙的东南角,门内外原各有一牌坊,据朱家溍先生所写文章忆述,外侧牌坊额曰“离德昭明”。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面阔、进深均一间。进入山门后为钟鼓二楼(现已不存),再向西为一灰瓦绿剪边配殿(现已不存),穿过了这座配殿,庙才转为南北向。在最南端为倒座的隆恩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

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接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卷棚悬山抱厦,黑琉璃瓦绿剪边,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之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 精巧无比,在京内并不多见。在火祖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二,一为上文提到的山门西之硬山顶配殿(已不存),另一座与之相对,形制相同,《帝京景物略》云火神庙“左右 ‘辅圣’、‘弼灵’等六殿”,主殿之配殿较其它殿宇之配殿更为重要,书中应以此为先,故此二配殿应即“辅圣殿”及“弼灵殿” 。另外“辅圣殿”及“弼灵殿”又各与一座配殿相连,这两座配殿形制相同,同为硬山顶灰瓦绿剪边,三开间,较“辅圣”、“弼灵”两殿矮,应为六座配殿中的另外两座。
火祖殿之北为斗姥阁,面阔五间,硬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上下两层,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斗姥阁前东西两侧,又有东西两配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硬山顶灰瓦绿剪边,为六配殿中的最后两座。 斗姥阁之北为最后一进的“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 万岁景命阁”面阔三间,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 ”,阁前东西两侧均连有二层的折廊与东西两座配楼相接。两座配楼均为三开间硬山顶 ,灰瓦绿剪边,此三座楼在此杀尾,使人顿生庄严之感。在“万岁景命阁”两侧的连廊下,各有一掖门,直通庙后一水亭,可观什刹海烟波,可惜早已不存。
综观火德真君庙,其建筑有以下特色:
一、 庙内殿宇多使用琉璃瓦。火神庙内,除了火祖殿两侧各两间及斗姥阁两侧各五间的配房为灰瓦外,其他诸座殿宇均有琉璃瓦覆顶。这是因为万历年间故宫及神坛火灾频繁,赐琉璃瓦镇火的缘故。至清乾隆时,又将山门及万岁景命阁增黄瓦,所以,如今的火神庙内,黄、绿、 黑三色俱全。至于黑瓦,属等级较低的琉璃瓦,通常一些属于防御性的建筑多用黑瓦,但这里的黑瓦,应另有含意:黑为玄色,而北方属玄色,五行从水,故而以黑瓦覆顶,取意以水镇火。
二、火祖殿内有蟠龙藻井。一般来说,藻井属于等级较高的建筑装饰物,没有一定的等级,是万万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么,为什么一个区区的火神庙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我们还得从“火”的角度来探求。藻井作为一种装饰物,它不仅展示了等级的尊严,还体现了古人避火的一种观念。藻井之所以称之为藻井,一是因为轮廓多为八角,形似水井;二是因为早期的藻井在顶部多饰冗繁的纹样,酷似井中之水藻。故称之为“藻井”。所以,将一个“有水”、“有藻”的金井装饰在天花板正中,不仅有装饰效果,还有以水镇火之意。这样,为什么火神庙有藻井,就成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了。
三、主殿后建有两层重阁。北京的寺庙多建有后罩楼,如白云观、东岳庙、 法源寺、柏林寺、广济寺、广化寺、五道庙、三官庙、大高玄殿、西顶广仁宫等等,数不胜 数。可是,火神庙却是一个例外,它有两重楼阁。这一点似乎有些让人费解,但仔细研究一下典籍就会明白了。《帝京景物略》云:“我万历三十三年,增碧瓦重阁焉。”又见《日下旧闻考》云:“乾隆二十四年重修……门及后阁具改加黄瓦。”首先,文中言“‘增’碧瓦重阁”,既然是增建,就应为扩建而不是改建,所以,以现在的位置来看,万岁景命阁在斗姥阁之北,应为明代扩建,清代改黄瓦的“后”阁。万历应当是嫌火德真君庙太小,故而拓建的。然而,斗姥阁本来就很巍峨,若拆阁改殿以迁就玉皇阁,不仅是资金上的耗费,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破坏。因为拆阁改殿后不仅建筑体积上缩小了,连整座庙的间数都减少了,怎么说都不划算。所以,干脆直接就再建一座重楼,在两侧兴建比斗姥阁配殿更高的配楼,以示此处为杀尾。另外,斗姥阁两侧的过道十分狭窄,只容两人错身而过。试想,哪位工匠会将庙内的过道设计的如此狭窄?这是因为万历重修时只是将原先的耳房拆掉,改建寮房,所 以,并不似事先设计好那样能留出适当的空间,只能在原有的庙基上改建,故过道如此狭窄 ,实乃不得已而为之,而这却更加证明了万岁景命阁为增建,斗姥阁乃原来之后罩楼。
四、庙门朝向东方。火德真君庙紧靠后门桥,后门桥本名“万宁桥 ”,始建于元代扩修太液池之时。而火德真君庙建于唐,所以,修桥挖池必定影响到火德真君庙的原始布局。就现在来看,最南端的隆恩殿距水边不到20米,若像白云观那样再在灵官殿前修一道山门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排除原先山门就在现在的隆恩殿南。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元朝扩建太液池时将庙门及钟鼓楼拆建到如今的位置,不仅留出了河沿儿,也使得大门朝向紫气之方,还冲着龙脉,可谓一举三得。
五、庙门内外均有牌楼。老北京城过去的牌楼十分的多,而其中一大部分是庙宇的牌楼。较著名的有雍和宫、帝王庙、大高玄殿、东岳庙、白云观、孔庙、福佑寺等处的牌楼。然而,这些牌楼要么是正对着山门(白云观),要么就是当街(孔庙、帝王庙),要么就三座一组,构成最为壮丽的品字型牌楼广场(大高玄殿、雍和宫、东岳庙)。而火德真君庙则是在山门内外(东西) 各有一座,究其原因,应是元代便有过街牌坊,改建后无法放置,便一于内,一于外了。抑或有其他的原因,则不可知。
六、庙后有亭。普通庙宇以后楼为最后结尾,而火德真君庙却在万岁景命阁后还有一水亭,可远观什刹海,实属罕见,可惜今已不存 。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座“敕建火德真君庙”的建筑等级不是一般得高,但为什么一个在道教神系中并不显赫的神灵却能够在人间享受如此的优待呢? 而且,过去光北京城内的火神庙就达十七座之多!这还得从火神的来源及其信仰谈起。
按照传统的五行来分,火属赤,居南方,为离。而“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灵宝经》)。五方各有五帝,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五帝各掌五行,而赤帝为颛顼,其子为祝融,见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而又有一说,见《左传 ·哀公九年》云:“炎帝为火师”。而祝融为炎帝孙,见《山海经卷十八 ·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故祝融同于炎帝,同能操火, 并为火神,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祀灶。”在这里,两说都将祀祝融归于灶,而灶属火,故,无论何说,最后都将火神落于祝融。
但是,这位祝融到底是何模样呢?《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在这里,祝融的模样似乎有些可怕,但是他确能给人以赖以生存的火与光,见《国语·郑语》云: “祝融亦能明显天地光明”。可见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信仰,产生了更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 ,所谓五星,见《梁传疏》云:“五星者,即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 北方辰星,中央镇星是也。”而所谓五德星君,则见《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道教的火德星君直接沿用了上古的 “祝融为火官”的信仰,我们从乾隆皇帝的御匾上“司南利用”也可看出,这里的火神就是南方之神祝融。不仅如此,就连湖南衡山的主峰也称之为“祝融峰”,因衡山为南岳,五岳中五行属南,为火,故取祝融之名以应之,至今祝融峰顶上还有一座铁瓦的祝融庙相当著名。由于道教的宣扬,火神的信仰在过去十分流行,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制,一旦遭火,其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诸多著名、宏伟的宫殿、寺观都因 “火”而毁,远的如阿房宫之灾,近的有隆福寺灾等等。所以,对火的畏惧,体现在对火神的崇拜上,前文所述,解放前,只北京城内,就有大小火神庙十七座。其中,保存下来的有厂甸火神庙、花市火神庙、国子监火神庙、复兴门火神庙(吕祖宫),及本文所述的火德真君庙。
由于火德真君庙历史悠久,历史上的神话与传说十分丰富。明天启年间北京发生了至今仍为谜团的“王恭厂灾”。据载: “玄武门火神庙守门内臣,闻乐音三叠出自庙中,见有火球滚出腾空而去。众方属(瞩) 目,俄东城声如霹雷,天地昏黑”(《国榷·卷八七》)。与此同时,崇文门外花市另一敕建火神庙也有异样:“时崇文门火神庙,神亦焰焰欲起,势若下殿出。祝跪而抱曰:‘外边天早,不可走动。’神举足还住而震发”(《帝京景物略》)。 又见《明史卷二十九·五行志·火灾》载:“天启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载门(今地安门)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并合如车轮。”这场灾难造成了20,000多人的死伤,及近万间房屋的倒塌,连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差点被乾清宫掉下的瓦 片砸死。在这场灾难中,地安门的火德真君庙似乎起到了一个本源的性质,是从这里腾起火球,飞向王恭厂,引起爆炸的。所以,民间传说,这是上天要预示大明朝将亡。果然,两年后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于煤山。另外,民间还传说,火德真君庙内有一白一红两匹泥马。此二马若在灯下有影,则京内相安无事,若无影,则城内必有火灾。
长期以来,火德真君庙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六月二十二“火祖圣诞”的盛况。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见,火德真君庙也像其他皇家庙宇一样,列入了国家祀典。上文所说的天启皇帝,就曾下令祭火神,见《明熹宗实录》载:“天启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到了民国,住持则要向周围的大户人家发贴子,介时,烧香许愿的人们更是摩肩接踵。但火德真君庙最著名的,还要数山门外的一个风筝摊儿,其所 制的“沙燕儿”风筝九城闻名。
清代,火神庙虽被挤占了不小的面积,其建筑、神像尚称完整,有在此长住的道士数十人,每年旧历6月22日火德真君诞辰之日均有盛大法会。清帝沿袭明制,命钦差大臣前往致祭。每年旧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庙内祈祷“资度道场”,在庙的山门外焚化巨型法船,此是当年京城的一大盛事。
民国期间,火神庙的法事活动,仅是向民间“善信人士”撒帖、张榜。今人朱家缙先生在《燕都》撰文《什刹海梦忆录》说:“我记得当时每年六月二十二日,我家照例接到火神庙主的请帖。据说这一天是火德真君的诞日,我家并不迷信,但习惯上所谓‘有以举之,莫敢废之’,所以也照例应酬。”
民国年间, 火德真君庙出了一 位有名道士,名曰田子久,是当时火德真君庙的住持,他十分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十分高 ,号称当时的京城四子之一。从田子久住持时开始,即将二院东配殿客堂开辟为施诊室,特请名中医大夫轮流“坐堂”,并负责介绍到地安门外大街同生堂、济安堂中药店去抓药,按原价70%收费。
2010年12月12日,北京什刹海火德真君庙举行隆重的开光大典,至此火神庙正式划分到宗教场所。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