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海鸥成“常客”,再次“光临”济南大明湖 陶然亭公园亭子知多少——陶然亭公园游记(三)

组图|海鸥成“常客”,再次“光临”济南大明湖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9日讯 近日,济南大明湖又迎来了“熟客”海鸥,一群原本生活在海边的海鸥出现在了内陆淡水区域,本是让人觉得稀奇的事儿。

组图|海鸥成“常客”,再次“光临”济南大明湖组图|海鸥成“常客”,再次“光临”济南大明湖

据了解,这群海鸥从2019年初首次出现在大明湖,让不少济南市民觉得新奇,给本是鸟群多样性的大明湖,增添了海洋的意境,不少市民也因此专程来一看究竟。

图为黑尾鸥飞过大明湖湖心亭上空。

此次到大明湖的海鸥多为黑尾鸥,它们以白色和灰色相间为主,身体上的羽毛像雪一样晶莹洁白,而双翅末端和尾巴的羽毛是黑色的。

黑尾鸥常成群活动,以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

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济南报道

前两集介绍了陶然亭公园湖心岛上及华夏名亭园里的亭子,这一集介绍公园中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公园其它各处的亭子。了解前集内容,可点击文后“了解更多”。

亭子在中国园林建设中,是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陶然亭公园也同样不例外。除历史名亭及仿建的名亭外,还有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诸多形态各异的亭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园各处。这些亭子有的有匾额,有的没有,大多没有任何说明,但是作为园林建筑中的小品,它们与周围景色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起到了很好的局部景致小中心点的缀作用。是陶然亭公园以亭取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门到东门的5个亭

19.南屏晚眺亭

南屏晚眺亭位于公园东南端,玉虹桥桥头西南方向的小山上。在亭子周围转了一圈,没有找到立亭的说明,不知道“南屏晚眺”这个亭名缘何面来?望文生义,或许是来源于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清越悠扬。由此猜测,是不是傍晚在南屏晚眺亭这里向北望去,看到的整个陶然亭的景色会更加迷人清幽呢?

陶然亭公园亭子知多少——陶然亭公园游记(三)

20. 海棠春晓亭

坐落在南屏晚眺亭靠东一点的小山上,亭子有匾,上书“海棠春晓”,周围有许多海棠树。相信春天时,当海棠花全都绽放时,这里的景色一定相当迷人。

陶然亭公园亭子知多少——陶然亭公园游记(三)

21.倚新亭

倚新亭在东湖之畔的拐角处。这里有一个小广场,是附近居民常来活动的地方。在亭子南向的亭额上有“倚新亭”三个大字。亭名无考,周边也没有立亭说明。

为了查证亭名,我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诗词,觉得台湾静宜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孔庆铨的一首诗《杭川别史》中的一句“海天难隔故园心,每倚新亭泪不禁。”最为适宜。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故土的魂牵梦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离家五十载,今夜梦还乡”。纯属个人猜测,不作考证。

孔庆铨(1911——2009),号志超,上杭城通驷门外(今临江镇城西村)人,台湾静宜大学教授,国学造诣深厚,尤工诗词。

陶然亭公园亭子知多少——陶然亭公园游记(三)

22.望瑞亭

从倚新亭沿着湖边小路向东走不远,在路南就会看到一个非常古朴的四角亭,看上去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这就是望瑞亭。这也是一处自建亭,其名“望瑞”,大概是取其与在东湖北岸山峰上的瑞象亭遥遥相望之意吧。

23.姊妹亭

从望瑞亭继续沿湖边向东,在湖岸向北拐角处,有一座连体的双亭。没有亭名、亭额,也没有立亭说明。从游览图上得知这个亭子叫做姊妺亭。姊妺亭原型为台湾阿里山姊妺亭,1985年仿建于公园东湖东南角。

台湾阿里山姊妺亭坐落在阿里山中,姊妹潭的岸边。姊妹潭是毗邻两个大小不一的高山湖泊。大的叫姊潭,小的叫妹潭。传说过去山中有一对姐妹,因为同时爱上一名男子,却不愿伤害手足之情,于是双双投潭自尽,殒命在姐潭和妹潭中。伴随着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使得姊妹潭声名大噪。后人便在姐潭上,就地取材,利用桧木大树的根头,矗立在水面作为基座,在上面建立了两座木柱草顶的相思亭,也称为姊妹亭,以木桥和岸边相联结,成为山中一景。

陶然亭公园姊妹亭与阿里山的姊妹亭,形状结构完全不同,大概只是着眼于体现一种姊妹连心的情感吧。

四、东门到北门4个亭

24.报春亭

在公园的最东北角的山脚下,有一座四角方亭,被周围大团大团的迎春花丛包围着。这个亭子就叫做“报春亭”。建于1985年。

25.瑞像亭

瑞像亭位于公园东北角山峰上,与西南角小山上的一览亭遥相呼应。瑞像亭是陶然亭公园的最高点。此亭是六角重檐攒尖顶,造型典雅的十二柱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精巧。亭南有李铎书写的“瑞像亭”三个金黄的大字,周围用灰砖砌了一个围墙,墻上镶着一圈黃色的琉璃瓦。在西南角的围墙上鑲嵌着一块汉白玉石,上面写着“此亭一九七九年九月由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的圣安寺内迁来”。

圣安寺始建于金朝天会年间(1123年-1135年),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圣安寺,金刹旧址也,在圣安寺街。金天会中,帝后岀金钱为佛觉大师,晦堂大师营缮,皇统初,赐名大延寿寺。大定三年。命晦堂主其事,内府出重帑以赐。六年,新堂成,崇五仞,广十筵,八月朔,作大佛于寺,以落成之,七年二月,诏改寺额为大圣安。向有金章宗,世宗及李宸妃像。又元中统初,迁祖宗神主于寺。今久无考。唯存栴檀铜佛像,乾隆年间移奉宁寿宫,其寺在明改为普济。乾隆四十一年发帑重修,内为天王殿,次为瑞像亭,中为大雄宝殿,额俱御书。有碑二,在瑞像亭内:其一,前刻栴檀佛像,像有诸表臣记,后刻达摩祖师像有李言恭赞,其一,前刻观音像,后刻关圣像,俱勒万历己丑八朋字,又万历十八年碑一,张寿鹏撰”。

由此文字可见,圣安寺时为金中都重要建筑。初名大延圣寺,金大定7年,诏改为大圣安寺。后来朝代几经更迭,圣安寺也几经损毁,更名重建。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出资重修并复名“圣安寺”。内有天王殿、瑞像亭,大雄宝殿。瑞像亭是一座具有九百年历史的金代古亭!

建国以后,圣安寺改为私立圣安小学,后为宣武区南横街第一小学、宣武区少年科技馆。而寺内的瑞像亭移到了陶然亭公园加以保护。

但是,回来后仔细想想,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既然瑞像亭有900多年的历史,早应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缘何不见北京市,哪怕是西城区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碑呢?该不会是这个亭也与东、西长安牌楼有相同遭遇吧。而亭子的额匾上的亭名大字,也是当代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所书,更印证了我的这个猜测。悲哉!

26.无名亭

在东湖北岸,瑞象亭的西南方,有一个不知名的小亭子。这个小亭子造型有点别致,四根木立柱,却是六边形的顶。

27.江亭观鱼亭

离开无名亭,沿着东湖北岸继续向北门方向走,会看到一个小景区,景区中间有一400平方米的小湖,曲曲弯弯的水中有许多小锦鲤尽情嬉戏,一帮人在曲水边钓鱼。湖东侧为一座清秀典雅的三柱六角亭,亭子的脚下,有一块巨石,上书“江亭观鱼”。亭南建一座小巧的石桥,游人可过桥观景。这里便是“江亭观鱼”景观了。取白居易“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的意境,利用中国园林“一水三山”的造景手法,建造了这样一组秀丽别致的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江亭观鱼”。

四、北门到西门6个亭

28. 窑台亭

距陶然亭公园北门不远处,有一座逶迤向西近百米的小山,山上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建筑。拾级而上,一座古朴的三开间亭子呈现面前,亭额上大大的“窑台”二字豁然入目,这就是窑台亭。

山顶一组古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是陶然亭公园重建的一处古迹——窑台茶馆。

窑台本是一座土岗,这土岗在唐代时曾经是砖窑的窑台。

北京地区,在唐代曾为“幽州”。自公元938年幽州成为辽“南京”以来,金元明清历代均在此建都。都市建设需要大量砖瓦,遂在城郊就近设窑烧制。

明永乐间,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为修新都城墙、宫殿等,砖瓦需求量剧增,于永乐十八年在此设黑窑厂,为明代工部五大厂之一。

晚明时期,窑台上建高大的窑神庙,供祀“昆吾公”窑神。清康熙初年,窑神庙坍塌。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督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侧建了陶然亭。到了康熙末年,黑窑厂管理机构撤销,窑厂交给窑户自己打理,陶然亭一带对外开放,成了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登高赏月的聚会场所。特别是当时科举制度盛行,宣武门外会馆云集,进京赶考的学子多喜于此登眺赏景,作重阳之会,吟风咏月。据《藤荫杂记》谓“黑窑厂登高诗充栋”,可见当时的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有些人自发的在窑台上搭凉棚,设茶具,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登高饮茶,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登窑台的诗句,像王渔洋就在《黑窑厂登高》中写到:寒云萧瑟古今哀,携客同登万里台。“窑台登眺”逐渐成为了帝京南城的一处著名的观景点。

民国年间窑台地区逐渐荒芜,游人也越来越少,但每天早上有很多梨园子弟喜欢到这来喊嗓子练功,很多梨园界的老前辈老艺术家都在这练过声,其中就包括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老先生。到了40年代由于梨园界的一厥不振窑台茶馆也逐渐荒芜。解放后公园为了恢复这处古迹,于1961年重修了窑台茶馆,并于1982年和1984年两次对它进行了重新修缮。

29. 窑台映雪亭

窑台茶馆迤西的窑台山尖上,有一座圆形的亭子,名“窑台映雪”,建于1984年。亭子虽然是新的,但这亭子的名字却是很有来历。

由于这一带在唐代时就是烧砖的砖窑所在地,到元、明及清初因建设都市的需要,这里更是由官府设立窑厂,使这里日渐昌盛。由于越来越大量的烧砖取土,这一带形成许多深坑,历年积蓄雨水,逐渐演变为 “陂陇高下,蒲渚参差”,芦苇青葱,一望无际的野景,特别是“重阳节后,苇花摇白,一望弥漫,可称秋雪”的景色,更为诱人,名为“窑台映雪”此后,“窑台映雪”也成为城南名景之一。

30.瞰秋亭

从窑台映雪亭向西南方向,在接近山脚的松柏常青树林里,掩映着一个六角亭,这就是瞰秋亭。

31.澄怀亭与32.知津亭

在西湖北岸码头旁边,有两座很醒目的黄色顶子,形制一样的连理方亭,西边一点的叫澄怀亭,东边一点的叫知津亭。建于1977年,是陶然亭公园的一处重要景点,如今也成了游人的娱乐场所。唱歌、唱戏、跳舞、聚会,那里总是很热闹。

知津亭紧挨着码头。“津”为渡口之意,此亭供行人歇息,观望来往渡船及上下渡船的行行色色人等。

知津亭与澄怀亭之间有木桥相连,所谓澄怀亭亭名,取澄怀观道之意。语出《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覩,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所谓澄怀,即为静心之意。所谓观道,简单的讲即是指通过对大自然及事物的细心观察,从而悟道。

由此可见,设计者把这两个亭子设计成连理,是有其深刻意义的。人们在知津亭观察来来往往,行行色色的各色人等,通过小桥走到澄亭,坐下来休息观道。可以引申为人们在人生的渡口,可以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等,五花八门的事态,都应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从而悟出道理,参透人生真谛。

33.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西湖西岸的一个小岛上,建于1986年,通过一座刚刚修建守候的石桥与西岸相连。与风雨同舟亭隔西湖遥遥相对。

有人说,陶然亭的原型是浙江杭州西湖心亭,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杭州西湖湖心亭是什么样子。

浙江杭州西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历史非常悠久,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明万历后才称湖心亭。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环岛皆水,环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确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在清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曾经著有《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这两个字取自繁体字"风月"二字的中间部分,把外框去掉,变成"虫二"。

杭州西湖心亭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外观两层,翘角飞檐,层顶采用金黄色琉璃瓦铺盖,显得堂皇古朴。后因年久失修,亭阁倾塌, 现在的亭子是1953年重建的。下面的图是我从网上找到的杭州西湖湖心亭照片。

对比照片可见,陶然亭公园的湖心亭与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形制完全不同。由此可以断定,陶然亭公园的湖心亭并非杭州西湖湖心亭的仿品,只是名字相同罢了。

到此,我们已经把陶然亭公园全部走了一遍。并记录下各种亭子总共33座。它们是

1.陶然亭 2.澄光亭 3.爱晚亭 4.锦秋亭 5.风雨同舟亭 6.吹台亭 7.沧浪亭 8.浸月亭 9.醉翁亭 10.谪仙亭 11.少陵草堂碑亭 12.一揽亭 13.百坡亭 14.兰亭 15.鹅池碑亭 16.独醒亭 17.二泉亭 18.云绘楼•清音阁 19.南屏晚眺亭 20. 海棠春晓亭 21.倚新亭 22.望瑞亭 23.姊妹亭 24.报春亭 25.瑞像亭 26.无名亭 27.江亭观鱼亭 28. 窑台 29. 窑台映雪亭 30.瞰秋亭 31.澄怀亭 32.知津亭 33.湖心亭

我把这些亭子按标号顺序标记于公园游览图上。

严格的讲绮云楼是楼不是亭,清音阁是阁不是亭。上面的33个亭子中去掉绮云楼和清音阁,则只有32个亭子。网上有人说陶然亭公园一共有36个亭子,不知道那4个在哪里。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中留言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