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一日行 泰州老街漫谈
清风一叶柳妆眉,冬去春来好颜时。春天睡醒的样子透着娇憨的恬淡,欣欣然张开了眼。大地开出一片新绿,风暖暖地吹着花香悠然而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春,饱蘸着生命的繁华舒展身姿。阳光正好,总有一种心声萦绕:不去踏青一次,便负了如此美好的时光。
圌山,是镇江最高的一座山,也是离泰州最近的一座山。圌山的外形有点儿像一只巨大的老龟,匍匐在此。下车9点多,穿过捆山河桥和叠翠桥,前行约百米,就到山脚下了。道路两侧绿化簇茂,紫色的小花开得一片一片的,赏心悦目。往远处看,一条宽阔的游道,顺着山势起伏,蜿蜒至山深处。从山脚下开始往山上游玩,阳光暖暖,清风徐徐,说不出的舒适。我们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深深幽篁,竹叶浓郁,自在无人扰。
一路上,被枝叶剪碎的阳光,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丛、零星盛开的野花瓣上。与花草一同自由空灵地呼吸,阳光暖实了的心,宛如清水洗涤过爽朗。悠悠伴行,石阶一步步登得轻松自在。行至三分之一,见到一卖零食的大叔,人特别热心,允把衣服寄存,免费照看,这使我和友人减轻了负担。继续行至三分之二,面朝塔顶望去,可不就是画里的景,活脱脱地展开在眼前。右手边是箭洞,一个完整的壁峰中间空了一个不规则的洞窟,很是奇特。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箭洞侧边长着三棵尤其醒目的松树,绿意盎然,苍劲有力,甚好。就像是盛满月色的夜光杯,那抹青色,醉心魄。
再往上悠悠前行,就到达山顶了。带着虔诚的心,就近观摩报恩塔。据记载,这座塔是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秦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高中,后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了此塔,命名“报恩塔”。如此一番解说,心中陡生敬畏。这留给后人观赏、参悟的报恩塔是这么励志。矗立在山之颠,让每一个前来的游客都有所影响、感悟、顿悟!
报恩塔也是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凭栏怀古,莽莽长江水,载着多少英雄伟人的情怀,奔腾不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不尽的沧海变迁。而我登山临江,却无端喜欢这样一句相思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每每读到此词,都心酸得紧。那是何其凄婉动情。“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一份圆满的爱情,是多么不易。
转个角度,换个心情,向南面眺望。漫山都是梯田,种植的都是茶树。正是春天,葱葱郁郁的茶田,沐浴着春天温柔的气息,愈发喜人,像别致的腰带系在圌山的腰间。此时,这般的山,在心里是寂静的。正如聂鲁达所言“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这绿、这气息,寂静在我的灵魂里,我的心也是寂静的。
下山时,我们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纵目四望,田塍人家尽收眼底,远处白云悠悠,近处青山妩媚,正是惬意极了。怪不得古人登山临水,总是情愁无限呢。临走时,我也填了一首词,聊作纪念:“长空望雁东风软,碧水荡,桃花暖。眉柳婆娑酥影婉。郁葱斑竹,圌山脉缎,云霭青茶浅。 倚栏眺望流光幻。莽莽长江水盈半。寂静清香随步缓。两心相赏,心思回转,绿漫情幽远。”(文/鲁杨)
作者:仲平
泰州凤城河畔有一座座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这就是号称“苏中第一小吃街”的泰州老街。老街,是国家4A级景点,是泰州人的骄傲,每年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所以,泰州人常常自豪地说,来到泰州,如果没有去过老街,就等于没有来过泰州。
来到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口立着的书有“老街”字样的古牌坊。穿过牌坊,是青砖铺就的麻石街巷。老街宽约三四米,一座座古朴的明清仿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排列在老街两旁。
漫步在古明清风格的老街,扑面而来的氛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久远的年代。
路边各家老字号店铺青砖黛瓦,屋檐翘角,木雕梁柱,成串的大红灯笼挂满楼廊,与店幌、匾额、旌旗遥相呼应。

在五六百米长的老街上,各个老字号、老店铺云集。如者者居、王良才酸菜鱼、梅兰春酒坊、凤城人家、嘉兴粽子、日本料理等遍布街路两侧。荞面馆、九妹餐馆的杏黄旗迎街高挂,三味鲜臭豆腐馆自标中华老字号,湘色满园泰州店为老街增添湘菜连锁,在五云斋门裙上,贴着泰州三麻产自于百年老店五云斋字样。
在泰州土特产商店旁边,是一家挂着正宗黄桥烧饼门匾的店铺,门面不大,游客却争相购买黄桥烧饼,店主装盒打包忙得不也乐乎,生意很红火。
不远处的博雅居专售各种茶叶,宫运龙须糖铺面只有一开间,但棉花糖、麦芽糖、龙须糖、叉叉糖应有尽有。黄桥烧饼、臭豆腐、麻花、麻豆、麻糕等是泰州有名的特色小吃,价廉物美。
在老街中间拐弯处,有个小广场,呈U字型,南边是座古戏楼,屋檐翘角,古色古香;西边矗立着一台高大的水轮车,旁边有一面铜锣,有一顶婚轿,这样的场景构成了老街另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平时,人们来到老街,常常看见有一老者在戏台上表演“双棒”。苏北水乡婚俗表演,更是吸引游客的眼球。众多的游人纷纷驻足观看,用照相机、摄象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老街的饮食很有特色,有着浓烈的地方风味。每逢有朋自远方来,我都喜欢带朋友来到老街。找一家饭店,点几个特色菜,上一瓶好酒,畅饮期间,我滔滔不绝地介绍老街的由来,和千年古城之变迁。
老街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姓日用即道”, 青砖黛瓦,镂空翘角,黑漆大门上张贴着两张门神年画,大门两侧墙壁上嵌着一米见方的老寿星与仙鹤雕砖图,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老寿星的长胡须,龙头拐杖,仙鹤等线条清晰可见。这块雕砖图是用四块雕砖拼接而成,如此上乘的制作水准,足以可见雕砖大师们的精湛技艺。
大门左侧立有一口长约两米的门墩饮马槽, 槽壁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 饮马槽旁是两根长形人物木雕,一看就知道是个大户人家,富贵气派。走进屋内,只见屋梁上悬挂着一付农具,地面上放置着一辆木制独轮车,靠墙两侧的货柜里陈列着古代雕砖作品。这些物品充分展示了主人当年的生活剪影。
在老街,传统的民间工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老街的石碾子旁边,民间手工艺人正低头精心编织着手中的细竹片。一会功夫,一只只五彩缤纷的竹片动物就呈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再走几步,你会看到吹糖葫芦的艺人们挂着的广告牌:照本吹糖仁。只见他灵巧地将手中的粳糖在一捏一吹之中,变化出各种各样的糖葫芦和小动物,马,牛,羊,猪等等。艺人还会捏出孙悟空,猪八戒等等神话人物,这些作品深受小朋友的欢迎。
在一家店铺旁边,我们会看到一个年轻艺人在展示他的绝活,在米粒上刻字。这种工艺可以称得上是“艺高人胆大”的绝活,绝非常人可以模仿。艺人的表演,常常引来围观游客的阵阵喝彩。
老街的早茶是闻名遐迩的,大炉烧饼味香全美,鱼汤面堪称一绝,煮干丝一碟食毕,齿颊留香。看着老街美景,想着这些美食,欣赏着民间艺人的作品,老街真是使人流连忘返的极好去处。
其实,祖居泰州的市民们都知道,现在的泰州老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老街。包括与此毗邻的桃园的地块,原都是东郊鲍坝村的一片农田和村民住宅地。
随着东城河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泰州老街才于2007年正式动工,历经两年时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准确地说,泰州老街是一处在农村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仿古旅游景点,当然它的形成也聚集了一定的人气,而在泰州的老城区反而见不到这样的老街了。
真正的泰州老街,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满街悠悠飘香的小吃,加上悠长悠长的叫喊吆喝声,绵延600米,一条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这就是历史上的 "泰州老街"。从以前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当年的老街已经不复存在。每当我漫步在重建的老街,心中总会勾起儿时的依稀回忆,那是深藏在心里的美好记忆。当我行走在繁华市区,或者穿梭于大街小巷时,我都会回想起我曾经生活过的泰州老街。我仿佛听到货郎摇着拨浪鼓,吆喝着行走在大街小巷,那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在耳边不绝地回响。
老街,它伴随了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它贮藏了我童年的梦想和快乐。无论我身处何方,当我寂寞或快乐时,我曾经生活过,见证过我成长的泰州老街,都会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仲平,江苏泰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泰州电视台技术干部。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著有散文专集《草根日记》、《凤城笔谈》。曾获中国散文创作奖,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