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锡林郭勒盟”概述 中国城市No.310--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盟,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中部,驻地 锡林浩特市 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属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辖区北与蒙古国接壤,南邻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全盟土地总面积20.26万平方公里,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常住人口为105.16万人(2017年)[1]。
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1949年,察哈尔盟辖5旗。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著名景点有:锡林郭勒草原、古长城遗址、古刹贝子庙、查干诺尔龙化石、立马峰等。[2]
2018年12月21日,锡林郭勒盟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原始社会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 苏尼特右旗、 镶黄旗和 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 苏尼特左旗、 阿巴嘎旗、 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 原始文化遗迹。
古代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 东胡所居。
公元前3世纪末, 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 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 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洲。东汉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 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 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 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 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南部为 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

锡林郭勒盟
单于都护府辖地。
辽代时,锡林郭勒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
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 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 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 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
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 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 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 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 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 察哈尔部地区。
1675年(清朝康熙14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 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 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 商都牧群,隶属清朝 直隶口北三厅。
1761年,始设 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 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 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 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民国时期
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

锡林郭勒盟
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
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 察哈尔省。
1934年设察哈尔盟。
1936年 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1937年改为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1939年成立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
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盟辖5旗。1950年将 多伦、宝昌、 化德3县划归察哈尔盟。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 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 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
1949年将锡林郭勒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
1963年设立 阿巴哈纳尔旗。
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
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
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气候特点

锡林郭勒盟
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二连浩特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1977年10月26日~29日降雪总量达36~48㎜,降雪中心达58㎜。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浩特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130天。
地形概况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
锡林郭勒盟
向东延伸的余脉。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属半固定沙地。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亘于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和南部,成为锡林郭勒盟与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分界线。乌拉盖盆地又称索林淖尔盆地,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中南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中北部。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主要分布于东乌旗与西乌旗北部、锡林浩特市中北部和阿巴嘎旗东部。
阿巴嘎旗火山熔岩台地,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以锡林河为界,西至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北至巴龙马格隆丘陵地。苏尼特层状高平原,在地貌上隶属于乌兰察布高原。包括苏尼特左旗大部和苏尼特右旗朱日河以北的大部地区。
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太仆寺旗全部、多伦县大部、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兰旗南部地区。
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简称锡盟,内蒙古自治区辖盟,以锡林浩特为主中心,二连浩特和多伦为副中心,以乌里雅斯太为东部重点节点,其他旗(区)政府所在地为骨干支撑。截至2020年5月,全盟辖2个市、9个旗、1个县、1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截至2021年,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为111.57万人。
锡林郭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公里;西与乌兰察布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通辽和兴安盟相连;距北京直线距离460千米,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自治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
2016年9月,锡林郭勒盟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2020年6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2021年,锡林郭勒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5.8%。
中文名:锡林郭勒盟
外文名:Xilingol League
别名:锡盟、中国马都
行政区划代码:152500
行政区类别:盟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华北地区、内蒙中部
面积:203000 km2
下辖地区:2个市、9个旗、1个县、1个管理区
政府驻地:锡林浩特市
电话区号:0479
邮政编码:0260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111.57 万(2021年)
著名景点:锡林郭勒草原、古长城遗址、立马峰、元上都遗址、忽必烈夏宫
机场:锡林浩特机场、二连浩特赛乌素机场、镶黄旗新宝拉格机场
火车站:锡林浩特站
车牌代码:蒙H
地区生产总值:1014.74 亿元(2021年)
方言:东北官话、晋语、蒙古语察哈尔土语
景点:
乌珠穆沁草原
乌珠穆沁草原是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典型温带草原,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比海南省全省的总面积还要大出许多。
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
赛汉塔拉镇
赛汉塔拉镇,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苏尼特右旗中西部,东与桑宝拉格苏木为邻。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元上都遗址、贝子庙、汇宗寺
名称由来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
古代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州。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辽代时,锡林郭勒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
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崇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
民国三年(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察哈尔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盟辖5旗。1950年,将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察哈尔盟。
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
1949年,将锡林郭勒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
1963年,设立阿巴哈纳尔旗。
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
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
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行政区划
锡林郭勒盟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分别是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此外还有乌拉盖管理区1个管理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开发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