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顶级豪宅:北京胡同里现存的王府大院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苦命宅园

恭王府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即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他那个只要和珅府不要皇帝位的十七弟永璘。之所以只给他一半,是因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那里。和孝公主,是整部清朝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公主,其生母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宠妃汪氏。乾隆四十年正月,当这位性情、外貌全都酷肖其父的“最幼女”来到世界时,皇帝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十公主虽身为女子,但天生神力,能开十个劲的硬弓,时常陪着父皇骑马打猎,乾隆因此爱她胜过所有的子女,他不止一次叹息:“你要是个阿哥,这个皇位将来非你莫属啊!”的确,十公主非但武功卓绝,而且胸襟非凡,当和珅春风得意时,驸马倚仗其父权势行为娇纵,公主就曾经严肃地训斥他:“你阿玛受我父皇厚恩,不思回报,却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啊,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到你们牵累!”

恭王府
辛亥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私产。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未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生存。恭王府当然也同北京的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与分割。

恭王府旧藏阴阳石
恭王府
伟人遗愿
由于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据说在早150多年前的清人笔记中已有记载。红学家们为此争论得很厉害,此事最终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
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在参观过府邸与花园之后,周总理以他惯有的政治家的睿智指示说:“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此后的几年,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依然的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一直到1975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开放工作。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
就是这样的一个嘱托,后来成为谷牧晚年难以解开,却一定要解开的心结!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嘱托,促成了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的最终解决。
从1978年,谷牧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谷牧、李瑞环、李岚清、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恭王府,增拨专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对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北京市政府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1984年10月,为按事先约定,腾出北京市冷风机厂占用的古建,在新厂尚未竣工的情况下,当时的分管副市长张百发,果断决定将该厂的设备全部搬到了马路上!
2002年6月,经当时的北京市长刘淇批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月北京市决定将地处朝阳区东四环原准备到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学校,改造为附中,2006年完成搬迁。为此,北京市不仅将损失大约1亿元土地转让费,还需投资25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到新址。
至此,被三代国家领导人、众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已然走过了慢慢二十八载的艰辛之路。这在国内古建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重绽朱颜
和珅时期恭王府宝座
然而恭王府,究竟起建于何时,史学与红学界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从和珅时代至恭王府时期,这座建筑群的变化不大,理由是,锡晋斋的覆莲鼓墩式柱础、内部的楠木装修,以及东路山墙墀头上的砖雕和中路后段左右配房正脊上的砖雕,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惯用手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对府第的规定,王府与公侯以下达官显贵宅第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如:亲王府应有正殿七间,郡王府五间,而王以下,自贝勒起就不能有殿。假使和珅当年造了正殿,那么,他被杀时“逾制”的罪状恐怕就又要增加重要一款了!根据查证的资料,奕訢诗集《萃锦吟》卷七中有“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之记;而“样子雷”于同治四年绘制的多幅恭王府府邸、花园的设计草图也仍然有案可查,所有这些都印证着:同治年间的那次“修整”,是恭王府历史上一个较大规模的“划时代”的工程。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是在恭亲王奕䜣的手上才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
谷长江介绍说,修缮之后全面对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将成为中国首家以王府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王府博物馆。它的陈列展览将不只局限于恭王府,已筹备的展览有“中国王府文化基本陈列”,包括清代王府的基本概况、分封制等等;“复原性陈列”,主要是恢复奕訢时代的居室、书房、银安殿等等;“专题陈列”,如和珅、奕訢生平展等;另外,还将有一些临时性的陈列展。
要办这些陈列展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物。为此,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了文物管理部,从2004年4月开始,公开向社会征集文物,现已征集到155件符合当时时代的文物。
恭王府
2004年初,他们在日本发现了一本名为《纽约一九一三年AAA恭亲王竞卖》的拍卖图录,同时也听说了一件令人伤感的往事。
1912年,小恭王溥伟因急需复辟活动经费,将恭王府除书画之外的昔日珍藏全部卖给了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很快于1913年组织了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两场恭亲王藏品拍卖会,最终,恭亲王奕七百余件珍藏以三十余万美元的价格流散于世界各地……
恭王府
此外,他们还查到了一些书画珍品的下落,如:晋王羲之《游目帖》,据说在1900年前后即流出王府,辛亥革命后流入日本广岛,1945年被原子弹炸为灰烬,只有复制品传世;唐韩斡《照夜白》,收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颜真卿《告身帖》,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宋易元吉《聚猿图》,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恭王府的人说,罗列出这些漂流海外的文物,是一件令人心疼的事。
另据了解,台北故宫也珍藏着一批原恭王府的紫檀家具,它们是在民国时期由“清皇室接受委员会”成员,从北京带至上海,后又从上海携往香港,最终辗转至台湾的。“如果有一天,这批紫檀家具能够回到它们北京的老家来展览,那该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啊!”恭王府的人这样憧憬着。
我们也憧憬,经全面修复后终于向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即将成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和王府文化的一个瑰丽的窗口。什刹海畔的百年明珠,当她携去岁月的尘埃,最终会一展温润、剔透的大家风范!
福字文化
恭王府
恭王府中“福”字碑藏在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像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郭老(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福”字的缘故。
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恭王府府邸前身为乾隆权臣和珅的宅第,其后为庆王府,再后为恭王府。“多福轩”原为王府东路二宫门内的第一组完整四合院,是府邸中一处重要的殿堂,研究其历史沿革并对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恭王府作为一个大型宅第应始自和珅,东路“多福轩”应为和珅家人的起居之所;乾隆五十四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和古代传统习俗推测和珅应将“多福轩”等东路院落作为公主下嫁后的生活居所;和珅获罪后西路居所赐予庆郡王永璘,并且东路建筑内发现的高等级彩绘也证明,“多福轩”等东路建筑应是由固伦和孝公主一直居住到去世。庆王府时期,“多福轩”被回收后究竟由何人使用因资料匮乏尚不得而知。恭王府时期,“多福轩”成为奕訢在王府中的会客之所,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溥伟承袭爵位和府邸居住至清朝灭亡,为还清复辟清朝所欠债款,溥伟不得已将恭王府房产变卖给天主教会学校。辅仁大学期间,“多福轩”成为其女院图书馆。1949年以后,“多福轩”成为供艺术单位使用的录音棚,直至2002年方归文化部恭王府管理处所有。
合史料研究和现状堪察,我们分析:“多福轩”自建成,在固伦和孝公主入住“和宅”前以及恭亲王奕訢入住前进行过较大的修缮工程,其余则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的日常维修和养护。基于“多福轩”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和现存状况,我们深感“多福轩”修缮已迫在眉睫。在文物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下,恭王府管理中心精心组织并和专家、设计方、施工方共同努力,遵循文物修缮原则、以历史资料为复原依据、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对“多福轩”进行修缮。不久的将来,修缮后的“多福轩”将重新对外开放,以古代王府建筑的完整形象和风貌展现自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风采。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喝可可可、syt25843、kk的小鱼干、聪呀么聪明沙、M居居G参与编辑。

这些宅子住过皇亲国戚
都是曾经的王府大院
那么这些豪宅有哪些“是非故事”呢?

清末
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北京尚存府邸22座,
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
仍然有点王府样子的有7座,
即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
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

就从第一大的恭王府开始
恭王府
1851年恭亲王成为宅子的主人
恭王府名字也由此而来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
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
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其实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
所以可以想象恭王府其实建的很不错
后来转给号称“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庆僖亲王永璘(嘉庆皇帝弟弟)
第三代主人才是恭亲王奕訢
说起奕訢,我们历史书上都有他。
镇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首领,
如果没有奕訢,整部中国近代史,
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改写。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所以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里的藏宝楼当年放满了珍宝,富可敌国。
嘉庆皇帝抄和珅家的时候,
搜出来的财富共约白银八亿两,
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这才是真正的壕。
大贪官果然名不虚传!
据说和珅特别中意“福”字,
而蝙蝠的蝠谐音同“福”。
所以恭王府内大大小小的建筑装饰上都能看见蝙蝠
据不完全统计,
恭王府内有9999只蝙蝠样式的雕刻和装饰,
建于石山上的福厅更像一只展翅的蝙蝠。
恭王府有“三绝”
◆ 一绝是花园中的西洋门
◆ 再一绝是康熙御笔“福”字碑
◆ 最后一绝是室内大戏楼
恭王府以其富丽而被称作“城中第一佳山水”,
更因其堪比故宫的府邸建制而声名显赫。
雍亲王府
现在一般称“雍和宫”
又是“龙潜福地”和“喇嘛庙”
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
并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
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
遂于雍正三年称“雍和宫”。
雍和宫坐北朝南,
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
据1950年统计,
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
每天睡一间
一年365天不重样
雍亲王是康熙帝四子
也是后来的雍正帝
(请参考各种电视剧里霸气侧漏的四爷)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之后,
曾在此停放灵柩,
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
均被改为了黄色琉璃瓦。
又因为乾隆皇帝诞生于此,
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
成了“龙潜福地”,
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
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礼亲王府
“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
此处最初为明代崇祯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
在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
此地又为礼亲王、清太祖次子、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代善为清代第一王,
是满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
王府规模宏大,
北京有句老话“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意思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
由此可以看出礼王府的规格,
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是非常高的。
有曾传过礼王府“凶宅”之名。
王府的深宅大院就成为了鬼故事流传的载体
各位喜欢恐怖故事的网友可以作为娱乐听听
嘉庆十二年,礼王府毁于大火,
当时的礼亲王昭连于原址重建,
民国后曾为蔡元培所办之华北大学,
如今是国务院机关办公地。
庆亲王府
“和珅旧宅”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西部路北,
是清代四个恩封世袭罔替的亲王府之一。
也是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
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
始称王府。
此处原是和珅的旧宅,
嘉庆四年和珅被诛,没收其宅,
赐给第一代庆亲王永璘作府邸,
所以可以想象这宅子的豪华程度。
道光年间为大学士琦善的第宅。
因琦善擅许割让香港获罪,
被逮捕查办并籍没家产。
其宅被没收后闲置。
咸丰初年,奕劻迁至此地。
秀楼为大家闺秀住的地方
也就是说这是庆亲王府家的小姐住的地方
庆王府东侧是涛贝勒府、恭王府,
西侧是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故居以前是王府马官居住的地方,
梅兰芳先生曾在这里生活了10年,
到今天,王府是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及家属区。
醇亲王府
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
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
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
后为二层后罩楼。
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
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
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
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里是纳兰明珠旧宅,
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
他的长子、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
宣统皇帝的父亲光绪出生于此
所以说醇亲王府见证了大清王朝的结束。
(光绪皇帝)
1963年,宋庆龄迁入此地居住。
如今,府邸部分为国家宗教局所在地。
醇亲王南府
宣统皇帝出生地
晚清,醇亲王奕譞夫妇(光绪父母)
这里是宣统皇帝出生地
醇亲王奕譞最早的王府,
(宣统皇帝)
按大清规制,光绪继位后醇亲王必须迁出,
于是才有了后海的醇亲王北府。
如今是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
其前庭院宫门与中央音乐学院连为一体。
当年汪峰组过一个乐队叫鲍家街43号,
就是以王府门牌号命名的
孚郡王府
怡亲王府“二版”
孚郡王府曾是十三爷胤祥的怡亲王府。
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
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胤祥为康熙十三子,被封为怡亲王,
居住此地。
1730年,胤祥病重将死,
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
遂为胤祥举办隆重的葬礼,
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胤祥(十三爷)
后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
1864年,改赐孚郡王奕譓,称孚王府,
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
所以这里就是“九爷府”。
淳亲王府
七爷允佑的府宅
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晋封淳亲王。
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
淳亲王府分前殿后寝两个院落。
有大门一座,中启三门,
前院为王府大殿,
东西有翼楼各一座。
大殿之北为二门,二者之间连以月台。
二门三间,歇山顶建筑,
左右各带顺山房三间。
在东顺山房之东,
建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
王府主要殿宇均覆以绿色琉璃瓦,
檐下施以斗栱,空间轩敞,很有气势。
其格局与东单北极阁的宁郡王府极为相似,
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种典型布局形式。
咸丰十年,王府成了英国使馆,
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睿亲王府
多尔衮府邸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
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
一在外交部街。
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
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睿亲王即摄政王多尔衮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之弟,
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睿亲王府建于顺治年间
园内建筑十分奢华
睿亲王新府规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
中路建筑有东西翼楼、银安殿、二道门、神库、
安福堂等殿堂,像是小版紫禁城。
西路为王府花园,东路为宗祠,
大厨房、灯笼库和戏台等,
府门外还有马圈和车房。
现睿亲王新府旧址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原王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现也已埋入地下。
2006年,二十四中正在施工建设新校舍,
清代王府的旧貌早已荡然无存。
郑亲王府
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
郑王府位于北京大木仓胡同,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
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
济尔哈朗亦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以亲王爵世袭罔替,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是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
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
王府坐北朝南,
占地广阔,建筑雄伟,
原布局自东而西分三部,
东部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
中部为院落住宅,
西部为花园。
郑亲王府花园是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
王府建成后,
历代袭王均有所修缮和扩建,
最大的一次是第八袭次袭王德沛对府西部花园的扩建,
并将花园命名为“惠园”。
现存王府筑,只东部残留
有街门、正门、正殿、东配楼、西配楼和正寝
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
涛贝勒府
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
承袭贝勒爵,
迁居于愉王府,
作为贝勒府,
称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古朴典雅,绿树成荫。
主体建筑古色古香,
是旧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
这里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
长廊、楼亭、花厅、假山,
一个都不少。
由于没有经过大的装修和整治,
因此徜徉其中,
还能感受到曾经逝去的气息。
1929年,该府南马圈和花园前空地出售,
改建为辅仁大学主楼,
府北部改为辅仁大学附中,
今为北京市第十三中。
主体建筑尚存。
平西王府
“唯一不在内城的王府”
平西王府位于昌平区郑各庄
记录了清朝唯一一个太子的最后时光,
见证了清朝唯一一座不在内城的王府兴衰,
还流传着一段令三位皇帝头疼的烟云往事。
它的主人是康熙的二儿子胤礽,
早早的被封为太子,
却因暴露野心被废,
后复立、再废。
雍正继位后将他软禁在此,
直到去世。
胤礽之子弘皙被削爵后,
这里不能被称为王府,
后人便叫它弘皙府或昌平弘皙府,
久而久之,便被简化为平西府了,
这个地名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廉亲王府
“八爷府邸”
廉亲王胤禩是康熙皇帝八子,
因其屡次暗中与雍正作对,
终不为雍正所容。
夺嫡失败后被雍正扁为平民并软禁。
实际上,胤禩的廉亲王府有两处。
《京师坊巷志稿》记载:
第一处为“裕亲王、廉亲王府,俱在王府大街。”
第二处“今皆为昭忠祠”文中提到的“昭忠祠”
在台基厂头条一带,
不过现在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了。
和亲王府
“九爷胤禟府邸”
清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第九子允禟建住宅,
称贝子府。
后来,
该府被分给雍正第五子弘昼,
也就成了现在的和亲王府。
清末时,原建筑被拆,重建一座三层小楼
民国时曾先后是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
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也是这里。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驻地。
新怡亲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