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坛大戒?为什么出家之后要受三坛大戒? 探访黄梅五祖寺


什么是三坛大戒?为什么出家之后要受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尼)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作为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履行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的隆重仪式。这种仪式在设置有专为佛门弟子传戒的戒堂和戒坛的各大丛林举行。对于丛林的方丈和尚来说,称为传戒;对于求成者来说,称为受戒;各地丛林的传戒法会,在时间安排上有不同,或每年举行,或隔年举行,或三年举行一次。会期也各异,或春,或秋,或冬。


什么是三坛大戒?为什么出家之后要受三坛大戒?

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事务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沙弥戒

传授沙弥戒,从进堂到圆戒共需十余天,占整个戒期约三分之二,在三坛传戒中所用时间最长。这是因为传每一种戒,都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如挂搭、请引礼师、道喜看单、贴单、通启二师、请戒开导、查验衣钵、露罪忏悔、呈罪称量、登坛受戒等。同时,新戒对丛林规矩和传戒礼仪都很陌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演练。而在传比丘戒和菩萨戒期间,这些仪式可以相应省略,演练时间也可大为缩短。


比丘戒

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必须受的大戒,是最重要的戒。受了此戒后才算是释迦佛子。受戒时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如特定的监察僧人(十师)、特定的受戒场所(戒坛)、特定的法会程序。这些程序有编签习仪、请戒开导、通白二师、教衣钵法、审戒忏悔、登坛受戒等。


菩萨戒

受菩萨大戒是“三坛传戒”中层次最高的戒,大德释迦如来为汝等作得戒和尚,大德文殊师利菩萨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大德弥勒菩萨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大德十方一切如来为汝等作尊证师,大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为汝等作同学等侣。传戒的仪轨没有初坛和二坛复杂,但也要经过乞戒、通白、开导、审戒问遮、开示苦行等,更必须如法授受。

五祖寺位于黄梅县城东北十二公里的东山之上,原名东山寺,由五祖弘忍大师创建。

多年前曾匆匆拜访,因时间仓促,未能仔细游览。

今特意拜访,赶寒潮降临,游人甚少,甚是清净。

探访黄梅五祖寺

东山小镇

探访黄梅五祖寺

东山小镇

穿东山小镇,沿登山古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北宋宣和三年的释迦多宝如来石塔,塔体八角五级,高六米多,石塔古朴厚重。

探访黄梅五祖寺

释迦多宝如来塔

行进不远是一天门,四柱三门,气势恢宏。

一天门

穿过一天门,开始登山,古老的石板路,弯曲而上,坡路较陡。

较累时,到了二天门。二天门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形似廊桥,下有溪水。我们至此,暂作休息。

东山古道

二天门

继续前行,遇"三千佛塔",如前所见释迦多宝如来石塔建造年代相同,形制也基本相似。

三千佛塔

途中路傍的石碑,吸引我的目光,石碑字迹多数清晰,娟秀。碑题为"兴复寺田记",开篇为"粤自密教西来,五传而至满大师,再世受生,七龄证谛,东禅演化,冯茂归真,阅世…"。简述了五祖一生,后述众僧修行之辛苦,捐田财及告后人勿返要,落款万历二十三年。

兴复寺田记碑

不远处竖立一大约20厘米见方石柱,上书"罄山第三代千仞冈禅师塔",背书"大清康熙六年立",高两米左右。从碑文得知,是一石塔,自疑丢失部分构件,这种形制石塔较为罕见,千仞冈禅师更是知之甚少。

罄山第三代千仞冈禅师塔

大清康熙六年立

不远处的塔林,安息着历朝历代的高僧。四周寂静,缓步穿梭于塔林间,踩着落叶,脚下的嘎吱声,似历史的低吟。

东山塔林

东山塔林

东山塔林

继续前行,路中耸立一佛塔,八角七级,六米多高。第一层正面设有佛龛,佛龛内有佛像,佛龛顶端上书"十方",下端书"佛",可知此塔为"十方佛塔"。第一层另七面,分别书"如来"的七个名字。塔身较前两塔俊秀,但形制基本相似,可判断年代相近,由此可知东山古道,年代也应相近或稍早。

十方佛塔

十方佛塔

三天门到了,山门用麻石垒筑,似城门。始建于唐大中年间,估计是五祖寺最老的古物。

回望走过的东山古道,仿佛千年的历史气息在空中回荡,这也是省内现存不多的古道了。

古道

三天门

穿过山门,一廊桥横跨山涧,桥下溪水潺潺。桥名曰"飞虹桥",廊桥内供奉着佛祖像,有师傅安详的念着经。与师傅随意攀谈,告知我对两门额"放下着","莫错过"的理解。"行人至此,放下担子休息会,起身经过寺庙,莫错过,进去拜拜",师傅对我点头微笑。而后用她的理解,与我讲解,可惜她的方言我没听懂。其中的深意,当然不是我理解的这么浅显。

人生,该放下什么,莫错过什么,这是个问题。

飞虹桥傍的求儿塔,据说是建于明代。多少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多子多福。

飞虹桥

飞虹桥

求儿塔

飞虹桥

溪水边几棵古老的青檀,苍劲挺拔,粗壮的树身,似刀劈斧凿,饱经沧桑,见证了五祖寺的兴衰。

古青檀

古青檀

抬头仰望,高大的五祖寺山门,四柱三门仿牌楼建造。正中竖立的五祖寺匾额,告诉人们,这是个皇家赐名的寺庙。"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的对联,点眀了惠能和神秀的故事。

五祖寺山门

山门两边的偈语,正是源于神秀和惠能衣钵之争。

常言,不知两人事,枉来五祖寺。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昔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进入山门,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宇有大唐风格,大气,雄伟。

天王殿上的竖匾"真慧禅寺",据传是宋真宗的赐名,也验证了此寺曾皇家赐名,大门傍的一对石狮,似宋代遗物。

天王殿

天王殿大门

大雄宝殿

寺庙建筑依山而建,古朴庄严。

五祖寺

观音殿

观音殿

登山傍门

登山傍门

毗卢殿又名麻城殿,据传是麻城人捐资,明万历年间,朝拜五祖寺的麻城人,一砖一瓦从麻城背运至此,故称"麻城殿"。殿前大门傍的一对石狮,明显明代风格,这就是佐证。

毗卢殿(麻城殿)

毗卢殿前明代石狮

真身殿始建于唐宋,现存是清代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殿内"法雨塔"曾供奉五祖弘忍真身,毁于民国16年(1927年),民国24年(1935年)重塑五祖弘忍像,供奉于塔内。

真身殿

六祖碑廊详细讲述了,惠能和神秀的故事。

五祖欲传衣钵,选择众僧作偈,择优传衣钵。当年神秀公认最优,故众僧均未作偈。神秀思量再三,半夜于墙壁上,写下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见之,笑而不语。众僧见偈,争相传诵。惠能得知,告诉众僧,未得真谛,众僧惊异。

惠能不识字,便请人代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僧见之,争相颂赞。

五祖得知,前往查之。心中大喜,不露声色。见之惠能,负重舂米。便用禅杖,轻点三下。惠能聪慧,便明此意。(此故事好熟悉,西游记里孙悟空得师傅真传,情节相同,可见其故事流传甚广。)

夜半三更,惠能往五祖住所,聆听师傅传授。惠能得道,五祖传衣钵于惠能。惠能此时,尚未剃度,难服众望,恐有争端。五祖便连夜亲送惠能至长江边。告知惠能,返回南方,隐姓埋名,等待时机,弘扬佛法。

这便是惠能和神秀的故事,因六祖惠能得衣钵,而后惠能徒弟又众多,其故事也源于惠能徒弟之言,其中不乏贬低神秀之意。其实神秀是三朝唐皇的国师,其能力和地位无人能及,禅宗得以发展,神秀贡献甚大。禅宗有南能北秀,两家并立,即南宗北宗。只是后来南宗发展更好,甚至一统天下。

六祖碑廊

继续上山,攀登通天路。朝拜的人们,叩拜而上,虔诚之心,感动上天。

通天路

通天路

通天路顶端即五祖塔院,五祖大满宝塔安放着五祖弘忍舍利。

五祖弘忍真身毁于民国16年(1927年),五祖大满宝塔建于民国21年(1932年)。

五祖塔院

五祖大满宝塔

至此,五祖寺探访结束。知其故事和传说,其禅宗仍不得深意,也许禅,不可言,只可悟。

2021年12月30日于碧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