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怎么被毁的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为何变成了玻璃塔?
中世纪,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之说,其中中国就占了两个。这七大奇迹分别是: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阵、中国大报恩寺琉璃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里面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就是曾经高耸在金陵城外的地标建筑,文化和艺术的集大成者。
金陵大报恩塔琉璃塔,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前朝寺塔原址上重建,征用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始完工。
“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如此富丽堂皇的大报恩寺塔,又是怎么被毁的呢,它和历史上无数著名古迹一样,也是毁于战争。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出省作战,一路攻城略地,八旗和绿营战力全无,丢盔弃甲。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八日,太平军从武昌顺流而下,军民共达50余万人,大军东进,遮天蔽日,走的是明末军阀左良玉的老路。
太平军顺利抵达江宁城外围,立即着手占据大报恩寺塔。因为它位于南京城南,建在护城河外的山坡上,塔高78米,加上地势高度,天然成为了一处军事制高点,把火炮架到塔上,就能轰击到城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制高点,他们运来火炮,安置到塔上第三层,向城里发炮轰击,效果也很显著,南门城楼被击碎,守军伤亡惨重。

江宁在抵抗了九天后被太平军以穴地法攻破,太平军攻入城内。这时战场从城墙内外转移到了城内,大报恩寺塔就失去了作用,太平军杀入城内,江宁驻防八旗退入满城死守,太平军最后付出不小代价才攻下坚固的满城,江宁全城宣告占领。
在这段时间,大报恩寺塔并没有遭到破坏,作为战略要地,它在攻城时被使用完毕后还基本完好。
到了三月份,清军向荣、琦善统帅的南北两路援兵向南京方向运动,太平军得到消息,为了防备大报恩寺塔落入清军手里成为已方的威胁,将它放火焚烧。
在《金陵纪事》里这么记载:“二月初十日破城后,三月援兵始至,贼闻信即焚塔。”
这时候,大报恩寺塔虽然被焚,却并没有倒塌,因为它主体以红色砂石建造,比较坚固,所以仍然矗立在城外。

不过,经过焚烧,大报恩寺塔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里面本来以一座螺旋形楼梯通到塔顶,现在楼梯已被焚毁,清军也就无法利用该塔架设大炮。
这点,在咸丰四年(1854年)美国海军军医法斯的记录中可以得到证实,法斯慕名前来参观大报恩寺琉璃塔,事后他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
一个螺旋形楼梯一直上伸到塔顶,给观赏者以一个爬到塔顶去欣赏世界上所能看到的最精彩、最美丽的风景之一的机会,可是,现在它已躺在塔地下变成了一堆垃圾。
显然,在咸丰四年,塔还没有倒塌,但楼梯已经被焚毁。
到了咸丰六年,它终于被彻底毁坏。
根据《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的记载,宝塔毁于太平军的贪婪。
“发匪觊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宝塔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
当时江宁出现童谣,里面唱道:“宝塔折,自相杀。”
宝塔折,指的是大报恩寺塔倒塌,自相杀则指的是1856年秋发生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在这个事件里自相残杀,元气大伤。
也有说法,是天京事变前夕,城内内斗的太平军派系恐怕大报恩寺塔为敌方所用,将它彻底破坏。
其他方面不谈,就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给南京带来的破坏来看,远不止一座大报恩寺塔。
除了大报恩寺塔,灵谷寺、乾隆行宫、栖霞古刹等著名建筑都惨遭破坏。
当然,南京古迹被破坏,也不完全是太平军所为,湘军攻入南京后,大肆烧杀,又把南京洗劫了一遍,不少古迹再次遭到摧残,比如朝天宫被太平军作为火药库使用,南京被攻破后,那里在交战中发生爆炸,几乎全毁。曾国藩后来在原址修建了江宁府学,朝天宫的历史原貌,我们是再也见不到了。
元末明初修建的南京故宫,被太平军当做建筑材料供应处,被拆得只剩一片残垣断壁,所取材料用来建造洪秀全的天王府。天王府金碧辉煌,却在湘军入城后又遭战火焚毁,南京城里有民谣曰:“拆东墙补西墙,西墙又被人烧完”。
时至今日,世界奇迹长城仍然矗立,大报恩寺琉璃塔却早已消失。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哪怕现代技术再高,能复原得一模一样,它终究也不是那个味道,意思差了很远。
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建成了公园,重建了一系列建筑,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上修建了一座轻质玻璃塔作为保护建筑,以供后人观赏。

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观”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为何没能在复建中重现?琉璃塔为何变成了玻璃塔? 这个问题似乎是很多人的疑问!这座被太平军毁掉的世界奇观能否再现吗?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这里最早寺庙可追溯到东吴孙权时期的建初寺,当时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称佛陀里。由此因缘,江南佛教遂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大毁佛寺时,仅存本寺,号天子寺。
建初寺是佛教初传江东的标志,原寺后毁于战火。但在建初寺的遗址上,历代却不断有新的寺庙崛起,寺名也屡屡更易。晋为长干寺;南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为大报恩寺,建初寺屡废屡建,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这里是南朝寺庙的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直至明代皆为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大报恩寺前世今生的命运都与皇室密切相关,实为圣上礼佛行为之观照。明永乐帝以“宫阙规制”建造的大报恩塔寺,更是登峰造极,被誉为“皇家佛堂”。大报恩寺在明代为金陵三大寺之首,下辖百寺,寺中的琉璃塔因其壮观精美无伦,被誉为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称的“中古世界七大奇观”。琉璃塔为陶瓷所制,塔有八角八棱九层,五彩灿烂,炫人眼目,惜毁于太平天国兵火中,今仅存遗墟。
2008年,在大报恩寺遗址处发现了其前身长干寺地宫,并在这千年而未坏的地宫中出土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国家级文物与佛教圣物;2010年,从阿育王塔中,盛世重光了佛门至宝“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震惊华人世界和佛教界。大报恩寺遗址也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之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大报恩寺原址复建为公园,历经近十年终现初貌。当年,恢宏的金陵大报恩寺中部,分布了两个院落,偏北的院落是寺院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主要包括方丈室、库房等。偏南的院落名为禅堂,包括请经房、三藏殿、观音殿、静室等建筑,这里是僧人学习佛法、参禅静修的场所。三藏殿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大报恩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曾经出土过玄奘的顶骨舍利,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白塔就位于三藏殿后。公园中,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珍贵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国宝。琉璃塔重建方案也在制定中。
最受关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遗址上方作为保护建筑“重获新生”。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真性与可识别的原则,原本的重建琉璃塔方案必须调整。主因是重建琉璃塔荷载大,必须开挖基础,势必造成对千年地宫的破坏。同时按照文物保护可识别原则,即使原址重建新塔,也不能再做琉璃塔,否则将会造成历史信息混乱。虽然人们期待着一座历史上曾流光溢彩、光耀世界的琉璃塔重现人间,不过遗憾的是,现在矗立在原址上方的,是一座与原塔形似而神非似的“现代建筑”。
复建后的“琉璃塔”实际上是在原地官遗址上新建轻质塔形保护建筑。该建筑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空,地梁落脚点位于原来塔基遗址的外侧,既减少对遗址的扰动,又起到保护地宫的作用。不过为了传承历史记忆,最终还是将保护建筑做成了轻质的九层塔,其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并定名为“大报恩塔”。
新塔高度93.157米,是传承历史记忆、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的典范之作。 新塔位于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原址之上,既传承历史记忆又起到保护地宫的作用。为避免对遗址的扰动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方,地梁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新的地宫,在原有地宫遗址上营造新的圣物奉安与瞻礼空间。新塔平面轮廓与古塔八边形平面吻合,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等加强对古塔形式呼应,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塔壁设置佛龛,塔单层佛龛东西为单、南北为双,塔双层正好相反,构成了旋转升腾之势,吻合“转经”之意。新塔九层至屋顶攒尖有20米的通高空间,屋顶透明,云中佛殿悬浮于九层环廊之上,形成凌空的礼佛空间,光明大放,心清气爽。
基于文物保护最小干扰与可识别原则,新塔不允许采用古塔复原形式,新塔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在塔翼部分,外挑翼板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对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将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呈现琉光塔影。夜晚则利用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再现梦幻般的琉璃佛光。塔基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琉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完美再现新塔与古塔的历史关联与差异性,并吻合古塔遗址残迹特性。因此这个新塔实为玻璃塔。
现在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桥、永乐碑、宣德碑、御道、三大殿遗址、油库遗址、画廊遗址等順列清晰,当年宏大规制一目了然。该公园的二期将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拟建重译楼,扩建建初寺、设立佛教研究中心,同时打造明式明街,让游客体验金陵风情和市井遗风。
每到夜幕降临,大报恩寺流光溢彩,屹立在秦淮河畔格外引人注目!(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