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道名声大却遭人嫌弃的张掖美食,几乎很少外地人爱吃,你爱吃吗 「传说故事」:黑水国到张掖城的变迁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在我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美食,相信很多朋友出游玩一则为了可以出去看到不同的风景,二则就是为了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但是人们在选择一些美食的时候,往往首先看的是颜值,毕竟颜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位吃货是否会把此类食物给带走。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4道张掖当地非常有名的美食,其他城市的人吃后却嫌弃不已,几乎很少外地人爱吃,一起去看看吧!

1、煎血肠

4道名声大却遭人嫌弃的张掖美食,几乎很少外地人爱吃,你爱吃吗


血肠除了蒸和炖煮外,还可以用来油煎,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搅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羊油和洋葱末、盐、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煎知即成。切片趁热食用,再配上蒜蓉或者香醋,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再蘸蒜酱,那叫一个香。

2、炒拨拉

4道名声大却遭人嫌弃的张掖美食,几乎很少外地人爱吃,你爱吃吗


炒拨拉是张掖最有名的一种地方小吃,它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就其原料来讲,主要是羊下水,如心、肺、肠、肝、腰花、肚子等等。一般人不愿吃,许多地方更是弃之不用,但在山丹却成为一种美味小吃。就其吃法来讲,一家人,或朋友,少则两三人,多则十数人,紧紧围着大圆盘挤成一堆,吃得兴起,纷纷拿起筷子迅速向中央伸去。由于炒拨拉用煤作燃料,有时为了鼓动火力,吹风机起,整个夜市都弥漫于烟雾之中。幽默的山丹人却说,吃就吃的这个味。

3、烧壳子

4道名声大却遭人嫌弃的张掖美食,几乎很少外地人爱吃,你爱吃吗


在山丹有一样特色美食,当地人叫“烧壳子”,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草原面包。说起烧壳子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拉来晒干的马粪,堆放在避风干净的地方摊开,用柴草将其引燃,等到所有摊开的马粪都烧透以后,再把发酵好的面做成一个个类似面包的面团。然后把这些面团分别放到一个个特制的特盒子中,将装了发面团的盒子扣好埋入马粪的灰烬中,再在上面撒一层马粪沫,等半小时后,撒上面干粪沫已经燃烧完,就可以出锅了。

4、糊粕


糊粕是张掖百姓喜爱的风味小吃,它讲很多食材泡软搅匀,就是糊馎。边吃边烩,清香可口。在羊肉汤或牛肉汤中加入羊肉或牛肉薄片,加豆腐、粉皮、面筋,用淀粉勾芡,加盐、葱花、蒜调成汤。再将麻花掰成小块放入汤内就可以了。

张掖城的来历(传说故事)

多红斌 王民生

「传说故事」:黑水国到张掖城的变迁史?

2015年5月王将 摄

说起张掖城的来历,那已经是2100多年前的事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两次出兵,完成了河西归汉大业。之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了张掖郡,郡治觻得。但是,觻得究竟在何处,至今无考,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张掖城不是觻得古城所在。那么,现在的张掖城建于何年何月,这也是一个悬案,史书无载,民间倒是有这样的传说。

老张掖城就是现在的黑水国(张掖城西北)。一场铺天盖地的黑风,湮没了盛极一时的觻得城,人民流离失所,郡王忧心如焚,他在为重建新城而焦虑。新城究竟选在何处才能保其永远,这可不是儿戏。

派出了不少选城的官员,也提出了许多选出的城址,但前车之鉴,郡王也不敢贸然行事。

一天,西边大路上蹒跚走来一位云游和尚。有臣建议:云游高僧,见多识广,何不请他一晤?!郡王也觉得有理,就派人把那和尚请来。郡王提及为选城址发愁的事,和尚笑道,区区小事,这有何难?

他说:“这里有铜钱一枚,我把它埋了,你们派人去找,只要找见铜钱,城址也就找见了。”郡王一听十分高兴,城址之事有了着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转念一想,岂不荒唐!小小铜钱,这和尚埋藏起来,要寻着它,实在是大海捞针。心里虽然不悦,碍于和尚情面,也只好依言而行。

和尚埋了铜钱,等于选定了城址。在他说来,也属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却苦了找铜钱的人。郡王有令,不得不寻,真正寻去,又无处去寻,真是狗吃刺猬——无处下口。没办法,兵民齐动手,挖地寻铜钱,其间劳苦自不待言。但是,挖地三尺,铜钱又到哪寻去?

突然,有人飞报郡王,大路上走来一个道士,扬言能寻得铜钱。

郡王得报,传令迅速来见。郡王见了道士,百般无奈,也就百般小心。

道士倒无所谓,谈笑风生,面无半点难色,海阔天空一番,方才转入寻找铜钱这个正题。道士问郡王要了一根半尺银针,别无它求。郡王也不敢多问,不知道士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道士手拿银针,一直往东南方走去,一路上也不言语,只顾走路。

随从赔着小心,人前马后,不敢有丝毫冲撞。一时三刻,来到一个去处,但见芦荡阵阵,溪流潺潺,沃野平阔,燕舞莺歌。道士停住脚步,取出银针,直冲冲向地下扎去,然后召唤随从动作。随从忙不迭刨去沙土,露出铜钱一枚,那银针不偏不倚,刚好扎在铜钱眼里,再验铜钱,正是和尚埋掉的那枚,自然张掖城的城址也就选定了。郡王马上传令,以这一点为中心,向四面扩张,重建张掖城。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现在张掖城的来历。

据说,埋铜钱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鼓楼门洞内的十字交叉点。这一点是张掖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轴心,上承乾,下依坤,六面熠熠生辉,万代炎炎永昌。

【作者简介】多红斌,笔名春生,现任张掖市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淮阴师范学院西游记文化研究会顾问、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河陇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全国百台联播《中国旅游》栏目总监制。退休前任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曾任张掖市广电局局长、张掖电视台台长、张掖市文联主席、《甘泉》杂志主编,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群众文化学会、钱币学会会员。

王民生,张掖市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