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何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呢? 古装大戏《知否》中隐藏的10个小细节,你当时发现了吗?

  还不知道:娘子关的由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娘子关据传为唐初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在此驻守军队所建。平阳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因为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被老百姓称为“娘子军”,所以他们驻守的关隘自然而然被称为“娘子关”。娘子关的这种取名由来也被大多说人所接受。

在隋末唐初那个动乱年代,每个地方势力都想招募士兵壮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为自己涿鹿中原增添筹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免受起义军的流毒。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也顺应时代潮流,派自己的儿女在山西各地招募军队。其中平阳公主的率领的军队算是比较另类的,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军队纪律严明,令出必行,不惊扰百姓,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李渊攻取长安建立唐朝时,为了防守太原大本营,平阳公主率领的娘子军被留下来保护三晋大地,而他们所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娘子关。

娘子关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何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呢?

  娘子军驻扎防守娘子关,就说明了娘子关的军事战略意义非常重要,从地图中就可以略知一二。娘子关扼守山西的东大门,是防守太原的第一道屏障,战略位置及其重要。娘子关位于太行山上,左边是黄土高原,右边是华北平原。娘子关自古以来就成为了由冀入晋的主要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燕赵古道”,成为了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商旅往来的商业重镇。

而与娘子关相伴相随的就是有着“太行八阱之第五阱”之称的井阱。历史上有名的韩信背水列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井阱。娘子关同井阱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阱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不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关都起着重要作用。

娘子关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何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呢?

  娘子关历史悠久,娘子关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吸取“安史之乱”教训在此设立承天军戍守,修建“承天军城”防范唐帝国东部的藩镇势力。赵宋时建“承天寨”防守金辽边患。由于明朝时期因边患频繁,嘉靖二十一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现在的娘子关关城建于明代,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军平定长江以南的各方势力后,开始北伐。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沿路百姓早就受够了元朝的残酷统治,一直盼望着中原王师的到来,于是纷纷归附。北伐军顺利攻取了元大都,元朝残余势力远遁元上都,准备号召残余势力对北伐军进行反扑。而驻守山西的元朝将领王保保还有号称“数十万”的铁骑。

在元顺帝的催促命令下,王保保出奇兵走雁门关准备出其不意攻取元大都,“围魏救赵”缓解山西的防守压力。但是徐达技高一筹没有中王保保的计谋,反而走井阱,攻取娘子关,直取太原。王保保看着山西大本营即将失守急忙回防,双方在太原进行了一场决战,最后以明军胜利告终,从此在关内再也没有与明军相抗衡的军事力量。后来朱元璋又派蓝玉继续清剿北元势力,在捕鱼儿海之战,彻底击败了北元小朝廷,也奠定了大明北方边疆的稳定。

娘子关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何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呢?

  于是朱元璋在北部边疆设立“九塞王”管理北部边疆,后经明成祖发展为九边重镇。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它们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明朝与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却不幸被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从此由盛转衰,后面蒙古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疆,有出山西进入冀中平原从而威胁北京的战略意图。于是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城堡,设立真保镇,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边关九镇也变成了边关十一镇多了真保镇和昌平镇。

  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曾再度发挥防守的作用。1937年10月,日军急于从平型关侵入山西占领太原。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史称“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决心。

后来日军便沿正太铁路线西犯,把娘子关作为一时的争夺目标。当时中国军队以包括八路军一部在内的数万兵力在娘子关设防,阻敌西进,但是最终不敌日军,娘子关迅速被日军占领。不久日军从北、东两路进入山西,太原失陷。1940年8月,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中,娘子关也曾成为战场。当时,晋察冀军区派10个团兵力击破日军占领的正太线,破坏重点为娘子关至平定路段。8月20日夜,八路军主力一度攻入娘子关。

  现在的娘子关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硝烟,但是娘子关的历史值得世人铭记。今天的娘子娘子关依然是河北与山西来往的交通要道,古老的正太铁路从中穿过,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修通了经过娘子关的阳井公路和娘子关至旧关的苇旧公路,并完成了正太铁路的复线工程和电气化工程,这些交通设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相信娘子关在浓厚的历史和便捷的交通下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重视细节。

正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吸引我们反复观摩,赢得口碑的原因之一,就是注重了对细节的刻画,既有寓意,也有前呼后应。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10个《知否》里的细节,细细看下来,真让人细思极恐啊。


1.林噙霜的神预言

卫小娘难产去世后,盛纮盘问林噙霜时,林噙霜对着她的红狼哭哭啼啼,装模作样地发誓:

“我若有心害卫家妹妹,就让我被乱棍打死,变成孤魂野鬼。”

古装大戏《知否》中隐藏的10个小细节,你当时发现了吗?

这话说得情真意切。

后来,林小娘果真被乱棍打晕,又因无人医治,感染死亡,连牌位都没有,真真成了孤魂野鬼啊。


2.盛纮的字

盛纮进京赴任后,皇上夸他字写得好。

古装大戏《知否》中隐藏的10个小细节,你当时发现了吗?

后来,齐衡和他探讨平安贴难写。

古装大戏《知否》中隐藏的10个小细节,你当时发现了吗?

前后呼应,细节满分!


3.盛纮的偏爱

长柏长枫同时参加贡院考试,大娘子求神拜佛并邀请盛纮一起。

盛纮表面拒绝却在大娘子走后立刻跪拜:“求我儿长枫长柏高中。”

在那个嫡庶尊卑等级森严的朝代,盛纮竟把嫡子长柏排在庶子之后,足见他对林小娘及其儿女的偏爱。

当然这也与他自己的幼年经历有关,在剧中关于盛纮成长过程的描绘并不多,但通过人物对话可知,因是庶子受了不少苛待,他深知庶子的艰难,不想让林小娘母子步了后尘,却让明兰吃了许多苦。


4.王若弗的嫡母风范

大娘子虽然不能对明兰视如己出,但作为嫡母,对明兰的管教和爱护都是到位的。

例如马球会上,明兰遇到闺蜜嫣然,喊了声“大娘子”表示自己想同嫣然一块去玩。

大娘子一脸慈祥的笑容“去吧,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开心开心。”

这种温馨的画面给人一种亲生母女的感觉。

后来明兰想给卫小娘上香,大娘子还会嘱咐她注意安全之类的。

贡院考试前,明兰给两个哥哥都准备了护膝,大娘子仔细端详夸了明兰手巧,同时教育如兰学习明兰的办事周到圆满。

反观林小娘,和墨兰一样嫌弃明兰的礼物寒酸,格局高下立见。


5.墨兰的打脸预言

墨兰在屏风后偷听外男谈话,因与如兰拌嘴引起大家注意。

作为心机girl,墨兰顺势就将如兰和明兰推了出去,让她俩背了这口锅,害得两人被罚跪祠堂。

第二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墨兰在去书塾的路上遇到了大娘子,非但不知收敛,还说:

“让妹妹长些教训,免得日后到了出阁的年纪,私会外男丢了咱们盛家的脸。”

结果,最后那个私会外男的人,竟然只有她。


6.卫小娘的画

卫小娘临终时留给明兰一幅《李娘子镇守娘子关》,这幅画的寓意是女性要独立自强,明兰也牢记母亲的画,谨慎小心,努力藏拙,平安的长大了。

在明兰刚刚管家时,大家纷纷送来贺礼,而林小娘则派人送来了一幅舐犊情深的画,不知是不是在提醒明兰自己曾经的手短,颇有讽刺的意味。

明兰对母亲的死一直耿耿于怀,但苦于没有证据,她将这幅画和母亲留下的画挂在一起,还说了句:“让我日日都能看到。”

这个情节也为明兰的复仇埋下伏笔。


7.柔弱不能自理的曼娘

曼娘和常嬷嬷第一次见面时,看似很有礼数地带了点心。

实际上,曼娘是直接把食盒放到桌子上,还挤开了常嬷嬷的篮子,这个镜头印证了常嬷嬷对她的评价——惯会胁迫人。

当时的顾廷烨一定是鬼迷心窍,如此无礼的人,在他眼中竟是柔弱不能自理的。


8.明兰的以命相酬

明兰曾对顾廷烨说过“这世上能让我以命相酬的人不多,我小娘是一个,我祖母是一个,顾二叔,你是第三个。”

卫小娘:卫小娘难产时,明兰不过是个小小孩童,却能不顾一切地奔跑在长街上,为母亲寻找妇科圣手。在盛纮应允墨兰把林噙霜的牌位放到玉清观时,敢于摔筷子和盛纮撕破脸。

祖母:听闻祖母被下毒,明兰怀着身孕封堵盛府,怒怼盛纮,面对众人没有一丝妥协,只为给祖母讨一个公道。

顾廷烨:在顾廷烨被冤枉入狱时,她说绝不和离,即使大娘子深夜相劝也丝毫没有动摇。产子后便敲登闻鼓直至晕厥。

真是一个讲信用的女子啊。


9.文人的风骨

《知否》中的孙秀才可以说丢尽了文人的脸,软饭硬吃,狂妄自大。

这一点或许与《知否》的背景设置为宋朝有关,宋朝重文轻武,对文人非常优待。

当然其他的文人还是有风骨的。比如在宫变时,长柏大喊一声“看护好典籍”,这些被困的文官并没有自乱阵脚,即便面对刀剑逼迫也没有屈服。

将士死沙场,文人守千秋。

长久以来,大家对文人的刻板印象都是迂腐,死板。但正是他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0.祖母的“纮儿”

祖母没有自己的孩子,她一人撑起整个盛家,为红狼请名师指点,求娶王若弗。

虽然红狼成了白眼狼,但祖母对他还是很有感情的。

红狼年幼时,祖母一定常常唤他“纮儿”,而剧中红狼已成家立业,祖母仅喊过两次“纮儿”,一次是红狼被管家留在宫内,一次是兵变,足以证明祖母对红狼的爱护。

虽然没有血缘,但在养育过程中无私地投入全部心血,步步都是为了红狼的前程。

所以,即使红狼是辜负了祖母,祖母还是在危难之际喊出了“纮儿”这样亲昵的称呼吧。

当时的这些小细节,你都看出来了吗?


撰文 | 亦安

编辑 | 豆豆

排版 | 糖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