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大埔 广东大埔,名气不大的“世界长寿之乡”,是理想的养老和旅游胜地

广东 大埔​大埔县总人口56万。

名称来源

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级,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广东 大埔

大埔历史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滦州二都重置县,改名大埔县,县治在茶阳镇,属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民国3年(1914年)隶潮循道,民国25年(1936年)属广东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截至2002年,大埔县辖20个镇,248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大埔县辖20个镇,共有10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4044个村民小组。

2004年10月,大埔县撤销3个镇:长治镇并入茶阳镇,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平原镇并入高陂镇。
广东 大埔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镇、茶阳镇、西河镇、百侯镇、枫朗镇、光德镇、桃源镇 、高陂镇、大麻镇、三河镇、大东镇、洲瑞镇、银江镇、青溪镇。

广东大埔,名气不大的“世界长寿之乡”,是理想的养老和旅游胜地

说到广东的旅游目的地,一些朋友可能会想到肇庆、佛山、珠海、惠州等城市,位于粤东北部的梅州市是个被很多人低估的地方。

梅州贵为世界客都,下辖的大埔县和蕉岭县都是联合国老龄所专家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

广东大埔,名气不大的“世界长寿之乡”,是理想的养老和旅游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大埔县还被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人类宜居的理想之城”称号,是理想的养老型城市。优良的自然环境,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个客家人聚居区和华侨之乡充满魅力。曾经到大埔县采风,深深爱上这片丘陵山地间的乐土。

广东大埔,名气不大的“世界长寿之乡”,是理想的养老和旅游胜地

大埔县建置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多个朝代的中原移民充实了当地的人口,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传承中原遗风的古典民居和显示客家人聚族而居特点的围屋都是特别的风景。

在大埔众多景区景点中,泰安楼和百侯镇古民居建筑群比较值得游览。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两百多年。这座围层一共有两百间房间,扣除掉公共建筑,至少可以供一百多个家庭在里面居住,这个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堡了。

泰安楼是客家人聚居区少有的石方围屋,早在2001年就和联丰花萼楼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至今仍未被收编,不过其文化地位早就被游客和权威机构认同,如今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虽然是梅州较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不过到泰安楼参观的游客并不多,特别喜欢它没有过度商业化的样子。

百侯名镇旅游区距离大埔县城大约十一公里,是梅州唯一一个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山区小镇,这里有120多座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建筑,融合了中原遗风、客家风情、江南风情和南洋风情,南洋风情部分主要出现于清末民初时期,是当地华侨文化的重要代表。

百侯有36条像迷宫一样的古巷,不了解地形的游客很容易走到迷路,不过各个角落的古建筑都有特别之处,来到这里,摄像设备总是忙碌的。

当地人秉承耕读遗风,自古人才辈出,“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被传为佳话。

在百侯,每一座古建筑都有一段故事,仔细欣赏,发现细节处的绘画、屋顶的雕刻都堪称精品,在一些大宅第前面的大埕还能看到农民晒稻谷等农作物的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

大埔的森林覆盖率接近80%,空气质量较好,这是当地人普遍长寿的基础,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很适合康养居住。

人啊,到了一定的年纪总会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我,想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