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好药方回春堂:370年老字号,匠心熬制好膏 秋冬进补 杭州人迎来一年一度膏方养生季

妙手回春,最古老的国医馆之一
妙手回春,是对医术水平的最高赞誉,也是无数医生一生所追求的最高荣誉。
在370年前,有一种救治小孩病的药丸,救助幼儿无数,名动天下被叫作“小儿回春丸”。

1649年,也就是在370年前的某一天。
有一个神色极为慌张的妇人,找到了当时杭州颇有名气的大夫方清怡。原来,她的孩子高烧昏迷不醒。
家里老老少少帮着寻遍了杭州城的名医,可没有一人能治好孩子,吃了各种药都没有效果。

方清怡一边安慰妇人,一边通过望、闻、问、切,检查孩子的肠胃、腹部等。随后,他开出了一剂药方,又给了7颗药丸,吩咐分7天服用。
七日之后,一顶轿子歇在了方清怡医馆门前。原来,他前几日医治的这个孩子,竟然是钱塘江知县的孙儿。
孙子得救,知县大喜过望,于是请方清怡到府上一坐以表感谢。
后来,知县给药丸取名“小儿回春丸”,并大笔一挥在案桌上写下“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赠与方清怡。
“方回春堂”由此在杭州城挂牌,并名震江南,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
“许可赚钱,不许卖假”,是方清怡留下的祖训。
370年来,方回春堂成为了杭州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字招牌。有谁家里孩子生了病,都知道要到方回春堂去拿药,保证药到病除。
由于口碑好,一直到晚清时期,方回春堂都是杭州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之一。
从1家到18家医馆
民国时期,方回春堂经历了战乱困苦,因社会动荡而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近五十多年的空白期。
但方回春堂后人并未放弃济世仁德之心。直到2001年,方回春堂重新开馆。
因为是名声极佳的老字号,杭州政府大力“护航”,从1家医馆,开到了18家连锁店,让百年老字号得以延续。
除了线下的国医馆,方回春堂也在线上推出了适用于全民的回春膏方和汉方茶饮,将中医药服务逐渐由“看病”转向“治未病”。
在古代,膏方属于宫廷御用,只有达官显贵才服用得上。
而如今,膏方的服用也越来越普及,近几年还成为了“网红”产品。要知道,这火爆的源头,就是江浙地区。
结合都市人助眠、塑身、养颜等需求,方回春堂开发了熬夜茶、雪梨膏、桑葚膏、酸枣仁膏、山楂膏、茯苓薏米轻湿膏等产品,在网上都卖得特别火爆。
书写了370年中医馆华章
方回春堂所坐落的清河坊,曾是南宋都城的皇城根儿。曾经这里繁华一时,是南宋时期的文化和贸易中心。
新中国后的杭州政府,为了能完整地保留杭州城的传统历史文化,将清河坊建成了一处示范历史街区。
很多人来到杭州旅游,除了西湖,就是清河坊。
如今再走在这清河坊的历史街区上,再看着这以方回春堂为首的百年老店,它们犹如一个个历史的巨人,经过百年风雨沧桑,而依然屹立不倒,像一个个活化石般,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杭州古城的历史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杭州日报 记者 柴悦颖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秋风起,秋冬进补正当时。对很多杭州市民来说,秋冬进补膏方,像是一年一次的仪式,成为他们进补的首选。
10月13日,第18届名老中医膏方养生节在河坊街方回春堂举行,并由此开启该馆一年一度的膏方节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万人齐聚中华老字号,17家分馆启动义诊,700多位名医大咖为患者把脉问诊。现场,敬师、开炉熬膏、熬膏送福,药工师徒共同展现传统中医药文化。需要配膏方调理身体的市民们,也可以来实地走一走,让名医把脉开方。
敬师、开炉熬膏,师带徒传承中医药文化
一枚杏般大的槟榔,在老药工的刀下,瞬间变成了100多片,片片薄如蝉翼;一服中药,花上两天时间,浸泡、煎煮、沉淀、浓缩、收膏,熬成一罐滋补的膏方;几包中药材,一根红绳,三下五除二绑得牢牢的,不散也不松。这些都是老药工的拿手绝活,然而杭州城里会这些技术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敬师仪式上,徒弟向师傅敬茶,表达对师傅们传授技艺的敬意与感谢。喝着敬师茶,三位师傅高兴得合不拢嘴,叮嘱弟子虚心学习,将中医药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防止药工绝技失传,方回春堂早年启动‘师带徒’传承人工程。”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馆长汪立源说,国家级中药师徐锡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俞柏堂,方回春堂资深药工、第一任头柜陈学群,收下多名继承人为弟子,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中药的薪火代代相传。
敬师仪式结束,便是开炉熬膏、熬膏送福。揭开熬膏紫铜锅上的红布,点燃炉火,瞬间膏香四溢。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的“阿牛师傅”俞柏堂,现场熬制祈福膏方,展示收膏过程中的“挂旗”技艺,并邀请汪立源馆长为膏方封罐,“这些祈福膏方将送给老顾客品尝,感谢他们十余年的陪伴和信任,祝愿大家身体康健。”
自2001年起,方回春堂在每年秋风乍起时开办膏方节,至今已是第十八届,目前已发展到18家医药馆,遍布杭州乃至舟山地区,方便浙江省市民就近就医,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名医馆”,也成了杭州中医中药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吃膏方成为仪式,忠实粉丝赶来踩点
今年的膏方节,还来了一批忠实粉丝,踩着点赶来开膏方。说起和方回春堂膏方的渊源,每位老膏客都有一个故事。膏方,融入他们的生活,并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变。
今年79岁的潘国英老先生,从2002年开始在方回春堂开膏方,他每年都会来配上一份膏方,十几年从未间断。
工程师出身的潘老,60岁前后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并引发肺气肿。每年一到冬天,就是潘老噩梦的开始,剧烈咳嗽,咳到根本无法平躺入睡。不仅如此,因为早些年工作时经常三餐不规律,潘老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中度肠化。
2001年,潘老找黄英俊医生开了他自己的第一个膏方。他至今记得,那是用铜锅煤气灶熬出来的,“一天熬不了几份,熬一锅,再用文火煎,最后出了一大锅带回家。”第二年,黄英俊医生转到方回春堂坐诊,潘老也追随黄医生到方回春堂开膏方,继续服用膏方。
多年来,潘老每年都到方回春堂开膏方,至今已坚持17年。如今的他脸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精神头好得很。
适当补养防病治病 服用膏方前先服“开路方”
“冬令进补,来春打虎”。像潘老一样,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
秋冬季如何吃膏方?俞柏堂表示,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可以结合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或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中药,以改善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方”。
不过俞柏堂提醒,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对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另外,服用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