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五年|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 来外滩推荐这5个免费景点,常被游客忽略,有的连上海人都不知道

全景式描绘上海近五年成就的“新时代 新奇迹·2017-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正在线上展出。3万多文字、400余幅图片、30余部短视频……围绕“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这条主题主线,生动讲述着这五年这座城市的拼搏与奋斗历程。

让我们分主题带你去看一看,那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

上海这五年|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2019年11月2至3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上海这五年|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

第四章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

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如磐石、话语响亮、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城市精神品格成风化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繁荣兴盛。文化精品、文艺演出、文博展示、文体赛事精彩纷呈,时尚之都引领潮流,“演艺大世界”打响品牌。城市文脉延续传承,历史风貌充分保护,文化的神韵魅力有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切实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动上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上海这五年|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成立全国首批十家之一的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果发布数量居全国前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居全国前列。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图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领衔主讲、东方卫视出品的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

市委讲师团和基层宣讲团队广泛开展社会宣讲,十九大以来,共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约12万场,覆盖听众约1500万人次。图为上海青年讲师团主题宣讲会。

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

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澎湃新闻等3家新媒体成为亿级平台。

至2021年底,上海报业集团拥有各类新媒体形态端口319个,覆盖用户超7.74亿,在全国报刊出版集团经济总规模中继续排名第一。图为2018年9月19日,中宣部在上海召开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

至2021年底,上海广播电视台拥有认证微博、微信账号公号359个,第三方平台账号380个,新媒体稳定覆盖用户约4.9亿。图为第一财经客户端。

培育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相匹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民生、财经、科技、外宣全媒体矩阵。

“上海发布”积极发挥新媒体工作平台优势,微信微博音视频等主要平台累计粉丝量达2400余万,政务微信“市政大厅”民生服务功能访问量超23亿次。

上海报业集团“融媒轻骑兵”首战2022年上海两会, 推出视频报道420条,全网阅读量8300万次。

16家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均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至2021年底,客户端总下载量超过1818万。

上海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并挂牌

上海持续推进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工作,加强重要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不断提升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推进各单位做实做细网络安全应急工作,健全跨部门、跨层级会商研判和联动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图为2021年10月,全市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在青浦区举办。

城市精神品格广泛弘扬

培育践行城市精神品格的先进典型群体。选树邹碧华、曹鹏、吴蓉瑾等一批凸显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团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称号。图为2021年11月17日,李强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曹鹏、汪品先和时代楷模吴蓉瑾等。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市民修身行动,通过践行“新七不”规范,深化文明用水、文明餐饮、文明交通、文明养宠及文明旅游等专项工作,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图为2021年6月,上海市民修身行动总结展示展演活动。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建成1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47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为团员青年开展学党史·走红途活动。

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目前,上海创成全国文明城区11个、提名城区4个,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居各直辖市首位。图为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的松江区。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率先出台《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打造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圈一带一群”建设,推动文明实践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图为“望江驿”文明实践点“志愿者讲水岸故事”文明实践活动。

“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645万,志愿者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金名片”。图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广泛开展主题公益宣传。加强内容创制和阵地协调,利用本市高架沿线户外喷绘、商圈地标大屏、公交地铁移动终端、楼宇视频平台、社区宣传阵地等载体,打造公益宣传重要标识和靓丽风景。图为瑞金剧场墙面喷绘。

文艺创作活跃繁荣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一团一策”实施成效明显。图为2021年10月,上海音乐厅上演国风音乐表演《海上生民乐》。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攀登者》《大江大河》《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11部作品入选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国家级出版奖项获得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重大主题出版、专业学术出版继续保持全国优势地位。

积极建设全球标杆性文化体育类活动品牌,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书展等重大文化节展赛事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图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大型交响合唱《启航》现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积极推动重大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与基层场所融通互动,加快建设文化新地标。促进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配送更精准,致力提升文化惠民供给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2020年10月27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正式出台,为本市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图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

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形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障百姓享受免费或优惠、便利又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为宝山区首创没有围墙的“一墙美术馆”。

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首创公共文化内容四级配送网络,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基本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服务。图为徐汇区图书馆打造菜单式配送项目“汇悦读 在行动”。

群众文化创作百花齐放,“十三五”期间市民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近20万项,服务市民超过1.5亿人次。图为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幕式活动。

构筑多彩城市文化空间

上海致力打造最美文化空间,凸显文化地标独特魅力、激活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历史文化风貌新体验,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等融合发展。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注重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发展时尚文化,全方位塑造“魅力上海”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向世界更好展现中国风、东方韵。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 产业中心

推动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打造“1+3+X”影视产业格局,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初具规模,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2021年电影票房继续蝉联年度全国城市票房冠军,影院数、银幕数、座位数继续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图为上海(车墩)高科技影视基地。

推进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启动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创办“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成立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成为全国举办各类艺术博览会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图为2021年11月2日,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开幕式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举行。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2021年举办营业性演出38366场。“演艺新空间”达100家,演艺大世界品牌持续打响。静安区成立以“戏剧”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平台——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形成了“名剧展演”“城市空间”“壹戏剧大赏”三大板块。图为2018年现代戏剧谷城市空间表演。

巩固全球电竞之都地位,多层次电竞赛事体系逐步完善,2021年电竞赛事收入全国占比超50%,全国有影响力的电竞赛事超过40%在上海举办。图为2020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在浦东足球场举办。

保持网络文化产业强势发展势头。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等新业态呈现井喷式增长,2021年网络游戏实现销售收入1250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网络文学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5.6%。图为2020年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现场。

加快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演艺大世界”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全域旅游功能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效能持续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基本建成,2021年度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500.52亿元,实现开放历史建筑1056处,全市星级宾馆177家,旅行社1865家,A级旅游景区(点)134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

高起点锚定上海旅游发展目标,着力构建都市旅游首选城市、国际旅游开放枢纽、亚太旅游投资门户、国际数字旅游之都“四大支柱”。图为2021年2月18日,游客在上海豫园景区游玩。

高标准实施上海旅游倍增计划,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海派文化旅游集群、江南文化旅游集群、国际文化旅游集群。图为2021年6月11日,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高质量建设上海旅游高峰工程,打造上海旅游节、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四季上海”发布会等三大名片性重大活动。图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烟火表演。

全面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推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7%,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23.8个;截至2021年底,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44平方米,“15分钟体育生活圈”正在成形。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7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等传统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赛事综合效益持续放大。图为2019年4月14日,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第1000站比赛在上海举行。

集中资源大力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拓展上海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和辐射影响力。图为2021年10月23日,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开赛。

上海马拉松、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等重大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功举办二十五届上海马拉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级马拉松赛事之一。图为2020年第25届上海马拉松现场。

五年来,上海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不断攀登新高峰。东京奥运会上海体育健儿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金牌总数、获金牌运动员人数、对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贡献率均创新高。

提升上海对外传播能级

创设国内首个城市形象数字传播平台——“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汇聚最美图片、视频、声音、美文、活动等内容,促进全球用户人人参与、人人展示,共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图为平台上线海报。

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上海窗口”,以上海之窗折射中国发展进步。进博会新闻中心成为“记者之家”,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成功举办以来,已累计为1.4万人次记者提供媒体采访服务,受到好评。进博会境外主流媒体报道累计近2万篇(次),中性客观报道占比高。图为进博会新闻中心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受到中外记者的关注。

“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海外推广。2019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与第十四届契科夫国际戏剧节,“魅力上海”推广活动中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走入莫斯科大学植物园。图为演出现场。

以“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和上海市“银鸽奖”评选为抓手,面向全市各层面,甄选具有国际影响力、凸显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的示范引领性机制与项目。图为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2021年度)“最佳图片”获奖作品《百年豫园》(何忠鸣 摄)

以上海实践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021年4月起,推出《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境内平台阅读量超11.38亿次,境外平台累计播放超1亿次。

积极扩展友华友沪国际朋友圈,基于对外文化传播精品“百年大党 老外讲故事”,成立“老外讲故事”俱乐部,通过交流、参访、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共同传播中国声音、上海故事。图为“老外讲故事”俱乐部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外滩,上海最知名的景点之一,每逢周末、节假日都是蜂拥而至的游客。这里是上海最热门的景点之一;黄浦江边的往来的行人,江面的游船时刻代表着魔都的脉动。只是,如果你来的时候恰巧遇到游客高峰,走在摩肩接踵的外滩观景平台上,可能会让你对来外滩的体验大打折扣。那么,外滩究竟怎么玩才能玩出精髓呢?本地人推荐下面这5个地方。

来外滩推荐这5个免费景点,常被游客忽略,有的连上海人都不知道

一、乍浦路桥+邮政博物馆

乍浦路桥远没有外白渡桥的名声那么响,很多游客或许没有听过它的名字,但是你们应该都见过它的样子。不少在上海拍摄的都市类题材电视剧中,主人公都会从这座桥上走过,远处就是外白渡桥与陆家嘴建筑群同框的风景,新旧上海在这里层次分明;角度非常绝,难得是游客却不多。

来外滩推荐这5个免费景点,常被游客忽略,有的连上海人都不知道

这里是上海的“老法师们”最钟爱的角度,在大家心里和北京的角楼差不多。在乍浦路桥上,即使拿手机,你也可以拍出构图合理的到此一游照片。无论是白天的人像拍摄,晚上的夜景拍摄,以及飞友们的航拍,乍浦路桥都是难得的万能取景地。

来外滩推荐这5个免费景点,常被游客忽略,有的连上海人都不知道

别只把视角朝着外滩方向,背后的邮政博物馆及河滨大楼复古建筑群同样值得拍摄。邮政博物馆也是上海百年老建筑对外开放为博物馆的经典案例,非常值得入内参观。里面的旋转楼梯,经常有小姐姐会来这里打卡拍照。

位置:乍浦路与南苏州路交叉口

二、圆明园路+英国领事馆旧址

圆明园路并不长,只有462米;它南起滇池路,北至南苏州路,与外滩万国建筑群所在的中山东一路平行,距离仅200米,却难得安静而不失优雅。186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到如今已有160多年了。

碎砖铺设的圆明园路现存14幢老建筑,它们建于1900至1933年间;如今修旧如旧,使得圆明园路成为上海市级保护建筑最密集的道路之一。在这里随便走一步,就是一个新的看点,是老建筑控们的天堂。在沿街咖啡馆找个露天的座位,边喝咖啡边欣赏流动的街景也很有感觉。不过周末下午,这里的咖啡馆一座难求,挤满了爱喝咖啡的上海人。

来圆明园路最不能错过的老建筑就是原英国领事馆旧址。许多人以为院子内只对百达翡丽的顾客开放,其实上海许多商用的历史建筑,外部都是对普通游客都是开放参观并允许拍照的。因此,这里就算是周末,也非常清静,清静到一点都不像在外滩核心区域。

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可惜于1870年毁于火灾。如今大家看到这处建筑建于1873年,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8年历史了。它是外滩的第一幢西洋建筑,因此这一区域被称作外滩源。院子里,郁郁葱葱的绿化占了大部分面积,曲径通幽,非常适合喜欢小众的游客。

地址:中山东一路33号

三、沪港银行历史纪念馆

位于有着“中国华尔街”之称的九江路路口,前身是1925年创办的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已有近百年历史。如今在原址打造来一座记录沪、港两地银行业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内部展出了当时的用品、照片、文件等作为展览资料;里面的大理石护壁、地砖、吊灯、石英柜台皆为历史原物,复古又洋气。

沪港银行展览馆里,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并开放的金库和保管箱库,这是来自馆方满满的诚意。近百年过去了,它们仍然保存完好。当时从美国Mosler公司进口来的保险门,是全球安保等级最高的设备。密密麻麻的保管箱小金库让人看得两眼放光,是个猎奇的好地方。

对于爱拍照的年轻人来说,沪港银行展览馆最吸引人的就是夹层通往一层这白色旋转楼梯了。纯白色的楼梯和黑白拼花的大理石地砖相得益彰,被众多小X书博主形容为“满满的ins风”,成了外滩边新晋的拍照打卡胜地。

地址:黄浦区四川中路299号(近九江路口)

门票:免费,需预约

四、上海证券博物馆

前身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礼查饭店,后改名为浦江饭店,已有175年历史。位于苏州河外白渡桥另一侧的它,向来远离外滩的人潮汹涌。因为1990年时,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内部在浦江饭店内开业,后运营长达7年才搬至陆家嘴,因此这里在原址上建立了证券期货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博物馆。

不过来这里的游客,更多的是为了欣赏这座传奇老建筑而来。它是上海滩最早使用煤气,第一批使用电灯、自来水,最早使用现代电话的地方;还为恭贺慈禧六十寿辰,举行了中国最早的交谊舞会。如今一楼美轮美奂的孔雀厅、二楼富丽堂皇的礼查厅还能感受当年的辉煌与依稀留存的民国风情。

在证券博物馆,可以做到看展和欣赏老建筑两不误;由于实行预约制,每场入内游客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参观体验非常好。因为有这些宝藏级历史建筑,让外滩的玩法更丰富多样,也更有深度。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黄浦路15号

门票:免费,需预约

五、上海市总工会

当很多人站在外滩的观景平台上,跨越中山东一路欣赏对面的万国建筑时,也许大家不知道,除了去那些昂贵的外滩X号消费,其实有些历史建筑是可以免费入内参观的。比如外滩的上海市总工会,可能许多上海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外滩23幢临江历史建筑中,14号原交通银行拖到1948年10月才造好,是最年轻的一座老大楼。面向外滩的前厅有两道极富设计感的楼梯,铜扶手勾勒出美好的弧度,与大门的铜艺默契呼应。大面积水磨石材质的运用,正是当年最时髦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标志。

除了欣赏这栋优秀历史建筑,一楼展厅的劳模风采展也是进入总工会参观的重头戏。这里分为3大主题展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展出了上海108位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和生平,涵盖各行各业。这里可以看到杨怀远的扁担、徐虎的工具、蝴蝶牌缝纫机,姚明的球衣、吴敏霞的泳衣、钟杨的双肩包,名人风采让人从学生时代至今仍念念不忘。最后还可以免费领取劳模小书签,打破平平无奇的看展模式!

地址: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4号

门票:免费

外滩可入内欣赏的老建筑越来越多,走进它们,欣赏它们,能让你的外滩之旅也远离走马观花,真正了解这一魔都百年地标的前世今生。如果你还有其他宝藏、小众地点可以分享,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