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特征是什么? 忻州:五台山景区发布重要通告
五台山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主峰而得名。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74米;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中台名翠岩峰,海拔2896米。五台山以五座台顶为主峰,峰峦连绵,蜿蜒延伸。东、北、中三个台顶是繁峙县与五台县的分水岭,西台坐落于繁峙县境,南台坐落于五台县境。
地 质
五台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地质研究对比的典型地区之一。
地层 五台山的形成要追溯到26亿年前。五台山地层,除短缺古生界的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中生界外,其它各个时代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的地层都比较齐全。
1、太古界:①阜平群,是五台山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五台山东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带。在原始地壳上最早堆积了中太古界阜平群地层,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及碳酸盐建造。这是一套巨厚的遭受普遍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厚度近万米。②龙泉关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清水河以东一带,厚度近5000米,以眼球状片麻岩最发育,属中太古界。③五台群,厚度8000米,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北坡和东段,属上太古界。地层经变质,形成了石英岩、变粒岩及大理岩。石咀亚群沉积之后的台怀运动,海槽似曾升起,旋即复降,接受了台怀、高凡亚群绿色片岩及磁铁石英岩的沉积。这些绿色片岩及磁铁石英岩,构成了中浅变质岩,系五台地质的重要特点。
2、元古界:下元古界,以五台山区的滹沱群为代表。到25亿年前后,发生“五台运动”,造成不少花岗岩侵入。著名的北台花岗片麻岩就是明显标志。接着滹沱群开始沉积,韵律极为明显,下部颗粒粗大,为砾岩、石英岩,向上变细为页岩,上部为白云岩。分为豆村亚群、东冶亚群和郭家寨亚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麓,石英岩即南台石英岩,页岩则成为有名的豆村板岩。总厚度8500米。
距今18亿年前后,发生吕梁运动,使五台群、滹沱群呈现广泛强烈的褶皱,结束了五台、滹沱地槽的生命。五台山的地壳固化,与华北各地一起转化成相对稳定的地区。17.5~16.5亿年前,五台山与华北各地相继下沉,接受了第一次广泛海侵,沉积了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厚度300余米。
3、古生界:距今约6~3亿年,五台山同华北地方一起接受了广泛的海侵,相继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地层。①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段,厚度400余米。②奥陶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部,厚度约700米。③石炭系及二叠系,在五台县南部,厚度约300米。
五台山的5个台顶都在2500米以上,山体浑圆高大。北台由著名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岩石坚硬,剥蚀缓慢,形成华北最高峰。中台、西台由花岗片麻岩及石英岩组成。南台则为裸露的石英岩,被命名为五台山系的南台统。东台则大多为五台山亚群的绿片岩组成。
地 貌
地形 五台山境域内地形极为复杂。由于受五台山脉走向影响,境内主要为五台背斜隆起和滹沱河断陷盆地。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使境内地形表现为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的特征。按其成因和形成特点,可分三大类: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山间黄土台地、河谷沟川。
冰缘地貌 五台山地貌中,较为特殊的是冰缘地貌。它是由于第四纪地下冰融化作用形成的冰川遗迹。中国的冰缘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西北高山地区和大兴安岭一带,而华北仅见于五台山。
五台山的冰缘地貌,是德国舒密特赫教授于1913年在五台山进行地质考察时首先发现的。
在中台顶上,堆积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的如牛,小的似蛙,其色灰白,有棱有角,俗称龙翻石,实际为龙蟠石,就是冰缘地貌的遗迹。黛螺顶上的槽谷肩、鱼脊岭和菩萨顶冰坎等,其冰缘地貌也十分典型。
山 脉
五台山脉属太行山系,以北台叶斗峰为起点,五台山脉可划分为三大支脉,分别延伸到河北阜平县、平山县,山西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及定襄县。此外,在五台县境内还有茹村天和隆起和窑头隆起。整个山脉在五台县境内有较大山峰146座,繁峙县境内15座,代县境内11座,原平市境内40座,定襄县境内6座。
1、北台——东台支系:自北台始,经东台,蜿蜒120公里脊线南下,于五台县神西乡边家庄落脉。左畔清水河,右与河北省阜平县、平山县及山西省盂县交界。共有7个支脉、34座山峰。
2、北台——中台支系:由北台起脉,经中台,有较大山峰62座,脊线相连,落脉于槐荫村。
北台——中台支系向南延伸,有4条支脉:①繁峙县佛光梁支脉,南北走向,有较大山峰6座;②娘娘垴、青山垴支脉,有较大山峰5座;③娘娘垴、紫罗山支脉,全长22公里,落脉黄土坡,有较大山峰5座;④爱木图尖、黄金山支脉,落脉于善文村,有较大山峰3座。
这一支系,在繁峙县境内有较大山峰4座;在代县境内有较大山峰10座;延伸至原平市境内诸山,连结成原平东山区,有较大山峰24座;延伸至定襄县境内有较大山峰9座。
3、南台支系:发脉于南台顶,历经群峰,由刘定寺、殊公寺沟分割成两脉,东脉落脉于门限石人马山,西脉落脉于松岩口村。有较大山峰15座。
4、茹村天和隆起和窑头隆起,有较大山峰16座。
●泉水
境域内泉水较多。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涧涧流瀑,形成了许多高悬如镜的天池。其中五台县共有小泉、小溪224处,总流量为2.76立方米╱秒,全年总径流量为0.8703亿立方米。较大泉水有台怀镇般若泉、中台太华池、射虎川神武泉、城关九女泉等18处。般若泉、太华池、神武泉等是五台山具有传奇色彩的名泉。
代县属五台山范围有泉水29处,较大泉水有聂营乡井神庙泉、佛爷弯泉等。
原平市属五台山范围有泉水11处,较大泉水有东社镇寿山泉、下长乐下东泉、王北窑村西沟泉等8处。
五台山水资源丰富,溪流很多,终年不竭。
气 候
五台山属温暖带半干旱型森林草原气候带北端,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四季 境域内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潮湿、多雨,秋季有短时秋高气爽天气。但五台山台内夏季形成的小气候却十分清凉宜人,是理想的度假、避暑之地。
分区 境域内,根据温度与降水条件可分为3个气候区:①北部严寒多雨区;②中部丘陵温凉少雨区;③西部南部温暖少雨区。
气温 五台山境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5°C ~0.8°C,积温减少50°C~160°C。全年平均气温-5°C~10°C之间。五台山山区是华北地区的最冷区,中台顶年平均气温为-4.2°C,极端最低气温1985年1月15日达到-44.8°C。台怀地区平均气温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平均17.9°C,故五台山夏季为不冷不热的季节,在此消夏最为适宜;最冷月份在1月,平均气温为-9.2°C。5月~9月平均气温在10°C~20°C之间。
境域内气温昼夜温差较大。日最低气温冬季出现在日出前7~8时,夏季出现在日出前5~6时。日最高气温冬季出现在14~16时,夏季出现在14~15时。气温日差介于9.4~12.6°C。台怀地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夜间最低气温在10°C~17°C之间,白天最高气温在24°C~30°C之间,昼夜温差大,游人可以尽享清凉胜境之乐趣。

来源: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