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日本东北最大城市曾经承载了鲁迅的理想「霓虹百城No.4」仙台 老课文解密 | 在仙台(3)——中国和日本曾经友好过

这座日本东北最大城市曾经承载了鲁迅的理想「霓虹百城No.4」仙台

仙台,可能是我除了东京外最早知道的日本城市。原因无他,因为鲁迅先生。从小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课文,而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在仙台留过学。这也是我多年来想要来仙台一游的原因。

这座日本东北最大城市曾经承载了鲁迅的理想「霓虹百城No.4」仙台

这次到达仙台,其实花了很大的功夫,中午在大阪吃过午饭,然后就开始了将近1000公里的长途奔袭,由东京转车,到达仙台时已经是晚上的八点多。其实如果从东京坐新干线过去的话,1个半小时就到了。

这座日本东北最大城市曾经承载了鲁迅的理想「霓虹百城No.4」仙台

仙台面向太平洋,是日本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伊达政宗最早在这里建城,奠定了仙台如今的市街基础。

日本的车站,大大小小去过的有将近100座了,可以说各具特色,大多在设计上都是下过一番心思的。

不过仙台站是个例外,我个人感觉仙台站规规矩矩的长方条+红褐色瓷砖毫无任何值得一瞧的地方。就连【仙台駅】三个字连发光都不会。

唯一有的说的是,仙台站外的进出口都是在二层,而且站外二层是一整个大平台,连接着周边一圈商场。

严格来说,我到达的十二月初,红叶季已经结束了,不过仙台市区内更多的则是色泽金黄的银杏树,也十分值得一赏。

仙台站前商店街。

在自由行的圈子里,仙台还有一个特殊用处:就是刷三年多次往返签证的主要落脚地。因为日本三年多次往返签证对首次入境要求需在东北六县或者冲绳住宿至少一晚。而仙台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自然首当其冲。

不过现在很多对东北兴趣不大的人,会选择在距离东京最近的福岛县白河住一晚,就算激活三年多次签证了。

许多人可能不认为仙台是个旅游地,实际上绝非如此,号称扶桑三景之一的松岛海岸,就在仙台市郊不远的地方。此外,瑞凤店、仙台城迹、大旗八幡宫、瑞严寺、奥特莱斯、面包超人博物馆等都在仙台,可以说是集吃住游玩乐为一体。

说到仙台的奥特莱斯,我个人认为是最好去的奥莱之一,它不像御殿场和神户三田奥莱藏在大山深处,也不像关西、轻井泽、札幌奥莱那么远坐车要半天。仙台奥莱只需从仙台站坐车七八站即到。不过十几分钟。

据说日本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食,至于仙台的美食,那非牛舌莫属。牛舌毕竟食材单一,不如怀石料理做出那么多花儿来,简简单单一份套餐,却给人以最简单直接的味觉享受。

这家伊达家的牛舌,标准定食必须要配上剪刀剪开食用,口感弹压、口味厚重,但并不难嚼。口齿留香。

仙台也有着面积很大的红灯区,入夜后似乎全城的年轻人都汇聚于此,喝酒聊天嬉闹。

仙台其实是一座比较多元化的城市,即便想要和动漫挂点边的话,也不是没有。《JOJO奇妙冒险》的作者荒木飞吕彦就是仙台人,漫画中诸如花京院这些熟悉的字眼,都来自仙台的地名。

仙台和我国长春是友好城市,市区可见挂着长春号的公交车运行,当然也有旅游专线,一趟线路就把市区主要景点一网打尽。

市内公交发行的仙台旅游巴士专线1日乘车卡,一日内无限次乘坐,如果想去仙台城、博物馆等地,这张卡是首选,而且不贵,只要620日元。

我在仙台这天的第一站:瑞凤殿,仙台藩第一代藩主伊达政宗的灵庙。

瑞凤殿的建筑风格,可以说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

最后,是我最想瞻仰的鲁迅先生,他的雕像就坐落在仙台市博物馆的院内一片绿地之中,伴随着这座曾经承载他青年时期梦想的安静城市。

石像旁边还有一块硕大的鲁迅之碑,上面记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仙台博物馆外,偶尔看到的一棵晚枫,格外显眼。

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仙台其实还是很有得一逛的,加上周边的一些景点,这座城市完全可以让你呆足两天两夜。

仙台印象:

我,因鲁迅先生而来到这里,因走进这里而认识这里。我为了一座雕像跑了大半座城,也曾在半夜11点误闯红灯区的莺莺燕燕。这是仙台,没什么独特的标签,也不多做自我介绍,只待那些向往自由的旅者去自行发现。

说了那么多关于留学生的问题,现在回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先生。在文中,鲁迅对他的尊重,最明显的地方是这两段话: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里说一说藤野先生的生平。

老课文解密 | 在仙台(3)——中国和日本曾经友好过

鲁迅离开仙台时,藤野先生赠送的照片

藤野严九郎(1874—1945)

1902年4月,22岁的鲁迅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刚刚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

结合一下这对师生的年龄可以知道,藤野先生那时候也刚刚三十岁,还是个青年人。估计很多学生读者都把他想象成为四五十岁的老夫子了。

藤野先生出生于日本福井县,家族世代为医,他也是家里的第六代医生。鲁迅先生毕业以后,对于后来进入仙台医专的中国留学生,他也表示了同样的善意,目前在藤野严九郎纪念馆中还保留着他和中国留学生的信与贺年卡。

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新成立东北帝国大学。1915年又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为了生活,藤野先生到东京著名的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做耳鼻喉科工作。

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他在下番行医达十年以上,很受村民们的认可。有一篇《乡土的藤野先生》(萍田忠兵卫著)是这么描述他的:

戴着金丝边椭圆形眼镜,在靠近鼻梁的地方包扎着胶布。夏天,他浴衣上套着短外褂,戴着硬壳平顶草帽,穿草鞋,披着农民劳作时的雨衣。冬天,则戴着从头顶盖到脸颊的绒线帽,穿着粗羊毛的长披风、木屐。平时,藤野先生就以这样的穿着去出诊。在诊所时,他总是在和服上围着大围裙。

他喜欢抽“朝日”牌香烟,喜欢下围棋。虽然不太擅长人际交往,但他不收穷人的诊疗费。他不欺骗病人,如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就会主动介绍给其他医生一起会诊。

乍一看,藤野先生不太好打交道,但他不装腔作势,而且有作为医生应该有的照章办事的风格,这让村民们十分尊敬与信赖他。

1945年8月11日,藤野先生(日本宣布投降的4天前)在福井逝世。

老课文解密 | 在仙台(3)——中国和日本曾经友好过

在逝世以前,藤野先生知道自己的学生在中国成为了著名的作家,也表达了想见面的愿望,但是未能实现。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934年,岩波书店计划在“岩波文库”收入鲁迅的作品。鲁迅表示,自己的文章,对方觉得好的都可以收入,只是希望能包括《藤野先生》。这一意见被岩波书店接受了。于是,1935年6月,“岩波文库”的《鲁迅选集》出版。

这时候,藤野先生的长子恒弥已经进入第四高等学校。他的老师菅好春读《鲁迅选集》时,发现《藤野先生》说的就是藤野严九郎的故事,于是就通知了恒弥。恒弥随后也告诉了父亲。

但是这时候已经是1936年,鲁迅很快就去世了。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藤野先生看,他才知道这个消息。据说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这篇文章。在文中,藤野严九郎对鲁迅还是怀着深切的敬慕之情的。

老课文解密 | 在仙台(3)——中国和日本曾经友好过

因为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在中国也有极高的知名度。

1956年,鲁迅遗孀许广平女士为出席禁止原子弹世界大会来到日本。按预定计划,她要祭拜藤野先生的墓。可是,因为连日的活动导致过度疲劳,她只能委托鲁迅的密友内山完造代为祭拜。内山完造就是鲁迅先生的好友,开书店的内山先生。(阿累在《一面》中有提及)

1961年,福井市建立了纪念碑。

1983年5月18日,鲁迅的故乡绍兴市和藤野的故乡芦原町(现芦原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4年7月,他的故居被改造成藤野严九郎纪念馆。日本东北大学设立了“藤野先生奖”。

田中角荣访华

新中国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这里聊一聊新中国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本文章不吹不黑,既批判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战争伤害,也列举中日友好的相关信息,客观还原史实。

年长一点的人都知道,1972—1989年是中国和日本的蜜月期、黄金期。但是实际上,新中国成立第二年,两国之间就开启了从民间到政府的交往历程。

1950年,日本各界人士就创建了民间团体——日中友好协会。

1952年,日本社会党众议员帆足计等三人取道莫斯科飞抵北京。签订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往返金额约三千万英镑。

从1953年初起,中国方面协助日侨回国,接应在日本的部分爱国华侨回国;日本方面把在战争期间被日军抓去做“劳工”惨遭迫害、死难在日本的烈士遗骨送回中国。

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向日本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1955年签订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1957年,随着农垦部长王震访日,双方在农业领域交流更加深入。

1956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在日本宣告成立,中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就逐渐开展起来。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猿之助来华演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应邀访日。

1956年,曾担任关东军参谋长的陆军中将远藤三郎率领一个由将官出身的旧军人代表团访华,受到毛主席的会见。远藤回国后,发起和组织了“日中友好旧军人会”。

1962年,双方签订备忘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的长期贸易,包括中方以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方进口成套设备的大型贸易项目,日本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核心项目。

1964年,中国驻东京联络办事处成立,中国常驻记者也到达东京。

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长官一行乘专机前来北京。双方签署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两国又在北京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政府到民间,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从此热烈展开了。

聂荣臻元帅与美穗子40年后相见

一、民间交往

当时,民间交往的著名事例有:

·1980年4月,79岁高龄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森本孝顺,亲自把1200年前鉴真大师的坐像护送到扬州“省亲”,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当年7月,抗战时期被聂荣臻将军在石家庄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40年后跟救命恩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重逢。

·1982年5月,四川人民救活了从贡戛山跌落失踪十九天、处于奄奄一息的绝境中的日本登山队员松田宏也。

·从1984—1996年,两国举办了11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成为两国间家喻户晓的超级明星。中国还趁热拍了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日本的影视剧《追捕》、《血疑》、《望乡》、《姿三四郎》、《聪明的一休》等影视剧、北国之春等日文首歌曲一度风靡中国。著名女星栗原小卷在1980年成为中日第一个合拍电视剧《望乡之星》的女主。

·日本人平松守彦发起“一村一品”运动推广到中国,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平松守彦因此被尊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注:十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加拿大)、约翰·拉贝(德国)、埃德加·斯诺(美国)、李约瑟(英国)、爱泼斯坦(波兰)、路易·艾黎(新西兰)、柯棣华(印度)、诗琳通(泰国)、平松守彦(日本)、萨马兰奇(西班牙)

望乡中的栗原小卷(右)

二、政府间贸易合作

从1979—2009年30年间,中国共获得日本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复杂的民族情感,使这个规模巨大的援助行动并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

30年间,几乎每届日本首相访华时都带来日元贷款项目。从沿海到内地,从早期的能源、运输等基础建设,到农业项目,再到环保、人才培养,迄今已有数百个项目,几乎涉及中国发展的全部领域。

中国政府在制定“六五”到“九五”计划时,都将日元贷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项目,诸如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

除日元贷款之外,30年间,日本通过派遣海外协力队、年长志愿者等方式,为中国提供大批志愿者、专家,对中国进行技术输血,遍布中国的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曾经因历史问题水火不容的两国,因为援助,在扶贫、传染病防治、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

2007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630亿美元,中国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1983年,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中日一衣带水、永不再战,是当时双方的主流态度。

整个八十年代,日本给中国的免息低息贷款,成为中国当时发展经济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资金来源,为中国早期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经济发展得到迅猛提升。八十年代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进步最快、最大的时代。

北京地铁一号线

中日友好的背后

1984年,中国就邀请了日本3000名青年到中国来访问,中方承担所有的来回机票、当地交通及食宿费用。但这批青年有相当一部分是侵华老兵,来到中国没有丝毫忏悔之意,反而面带得意之情。

等到了第二年,日本方面也邀请中国青年访日,不过仅限300人,而且所有费用全部由中方承担。

举这个例子,本人只是想说,很多表面上的事情,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前因后果。并且归结为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至于日本给中国的资助支援,也有一个大前提: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政府宣布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而近些年来,在历史问题上,两国更是产生了激烈的争议。那么当初两国为何会友好过一段时间呢?

其实这背后是美苏两个大国的影响。

1959年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甚至发生了武力冲突。为了对抗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日本紧随美国脚步,同一年实现了首相田中角荣的访华。

那个时期,中国非常担心苏联从三北(东北、新疆、蒙古)地区的大规模入侵,日本也非常担心苏联从北海道地区的大规模入侵,西欧担心的是苏联来自东欧平原的钢体洪流,共同的担心让中、日、欧在美国的领导下迅速走近,并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中美关系僵化,中日蜜月也就结束了。美国还控制着日本的大选,一旦有亲华的领导人上台,美国就将之打压下去。

而与此同时,日本与中国的此消彼长,也使得他们对中国逐渐防范并挑衅。日本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其实就是中国大发展的二十年。以往,中国都是用成千上万的原材料(石油、木材、羊毛、煤炭、各种有色金属、农产品),换取日本的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机械设备,汽车,电器)。一辆小汽车需要中国出口几万吨煤炭交换,而且日本把中国的煤炭买回去用不完就填海储存起来。

而现在,中国经济对日本资金技术的依赖早已减弱,中国的工业已经逐渐追平甚至反超日本,中国商品逐渐取代日本商品。中国也成了最大的资源进口国,从资源到产品,都成为了日本强劲的竞争对手。日本无法不对中国采用冷对态度。

至于两国间以后的走向,本人还是坚持客观态度:尊重历史,共塑未来,支持和平发展,反对战争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