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古丝绸之路上的绝美风景 浴 风 | 夜走月牙泉

半岛记者 关瑛 高绪亮

鸣沙山,古丝绸之路上的绝美风景

曾经古丝路上的重地,西域文化的融汇之地,现如今的绝美风景。

鸣沙山,古丝绸之路上的绝美风景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城南 ,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

鸣沙山,古丝绸之路上的绝美风景

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

摄影师荣誉用镜头拍摄下了这古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经典景区。

因贪看鸣沙山上如波的沙浪,待到骑着骆驼一颠一簸从沙梁上下来时,暮色已从西边逶迤而来,眨眼就把四周的沙丘掩埋了。夜的静谧中,沙粒击撞的敲打声,驼铃的摇摆声,风从远处吹来的呼啸声,时而沉寂,时而骤起,时而又轰然连成一体,使原本幻化无穷的鸣沙山更显得神秘莫测。

只是,不敢多作停留,行程已经约好了,第二天一大早还得出发去阳关,而那个嵌在沙海中的月牙泉就隐藏在鸣沙山的夜幕下,那是大戈壁一道奇异的亮点,近在咫尺而不去亲近,就要百分之二百的抱憾。

骆队缓缓地朝前迈动,苍茫中虽看不清它留在沙坡上的蹄印,但是驼蹄踩在松软的沙道上的踏踏声,还是很清晰地留在了身后。这是一组八匹骆驼组成的驼队,骆驼与骆驼之间分别用一根绳子牵连,拉骆驼的是一个当地妇女,从一开始接触我们就没有看见过她的庐山真面目。她的头部用纱巾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细小的小眼睛,脚下穿着皮靴,全身裹得密不透风。从上山到下山,来往二十多里路,她始终没吭一声,只是踩着前边留下来的脚窝,闷无声息地上山,又闷无声息地下山。到了目的地,“哟、哟”两声,骆驼乖乖的前腿朝下一跪,让我们从驼峰上下来。走时,又“哟、哟”两声,骆驼后腿一蹬,又把我们驮上去。我觉得好奇,也试着冲骆驼喊了两声,骆驼竟像聋了似的,任凭我把声音拉得再长,连理我都懒得理一下。我无奈地看着那个女人,那个女人才无声地对我笑笑,说,它又不是你儿子,你没饲养过它,怎会听你的。我当即取笑她说,原来你把骆驼当儿子养,怪不得我们说话不算数,只听你的。女人自知失言,眼睛一耷拉,低了头。我看她疲惫不堪,问她这样辛苦一天有多少收入?她才极不情愿地告诉我,还能有多少收入?现时是旺季,来的人多,山上山下跑个七八来回,腿都累肿了,加上自家的骆驼,给管理处交了管理费,剩下也就四五十元。若是淡季,也就够糊口吧。我听了默然,也不好再说什么,就默默地下了山。

从鸣沙山的山腰绕下来,转过山脚,到了一个沙坪上,天便黑严实了。那个女人招呼我们下了骆驼,说顺着小路朝前走,绕过沙丘,走上个把里,就是你们要看的月牙泉。看我们还在收拾东西,她又说,反正天黑什么也看不到,去也是白跑,要去就快去,我等着。说着,席地一躺,靠在骆驼上打起了盹。我们只好摸黑朝前走,反正脚下有的是路,且是管理处修的石板路,两边有灌木丛,前边不远处还有灯光,谅也不会把路走错。可是高一脚低一脚绕来绕去,好不容易赶到有灯光的地方,一问,并不是什么月牙泉,而是几个烤羊肉串的小摊点,正在收摊子。一看我们风尘仆仆,这么晚了还没出山,着当我们饿急了,戴着小白帽的一个中年人满脸堆笑迎上来,问我们是烤全羊还是吃羊肉串,开水可以免费。我们摇了摇头,说是去月牙泉不知路该咋走?小摊主顿时变了脸,嘟囔了一声“神经病”,转身给了我们一个后脊背。直到我们答应返回时一定来尝他的羊肉串,他才瓮声瓮气拿切羊肉的小刀朝前一指,说,鼻子底下是大路,再朝前走,还用问人!

可鼻子底下哪里来的大路,除了沙丘还是沙丘,前脚一踩上去,就是一个坑,稀软稀软,使劲拔上来,后脚又朝下陷,拔了踩,踩了拔,走了还没几十米,就累得人直气喘。周围什么也看不清,鸣沙山黑黝黝横在眼前,只能看到一个起伏的轮廓,月牙泉还是不见踪影。我们顿时大惊失色,着当迷了路,脑海中马上闪过电影上看到的那些陷在沙漠中,辨不清方向,干渴而死的逃难者,条件反射般当即喉咙干渴得起了烟,嘴唇也好似要裂开几道缝,求生的本能使我们忍不住都大喊起来。这一喊立刻为我们带来了生机,声音是从沙丘背后传来的,我们连爬带滚摸过去,果然有几个男女站在沙坳里,一看见我们,对着眼前一潭静止的泉水就笑得弯了腰。显然,刚才的回声就是他们传来的。

这就是月牙泉。

可惜,没有月光的夜晚看什么都模糊。感觉中的月牙泉好像是一弯新月,两头上翘,中间略宽,平静地躺在沙窝中。湖面平坦,看不清水是蓝是绿,黑沉沉的,就像一个没底的深渊,一点涟漪也没有。月牙所包裹的南岸,高高隆起,形似一个平台,上有影影绰绰的建筑物,有庙宇有亭台还有塔形高耸的楼阁,更多的则是辨不清颜色的花草和树木。想来应该是绿色的吧,因为星星点点的灯光从那些树缝中射出来,将这些亭台楼阁倒映在泉水中,特别是在这天上星星密布的夜晚,除了墨绿之外,还有让人进入了一种仙境的矇眬感。据说上面就是后人修建了专供仙人们来歇脚来享受人间香火的好地方,有专为接待送子娘娘的娘娘庙,有祈求龙君光临布云降雨的龙王庙,有恳请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忙中偷闲来此度假的菩萨殿。当然还有一百多间什么药王洞、雷神台、玉泉阁等等各路神仙来观光旅游的行宫和庄院。由于天黑,且无路可寻,我们只能隔着月牙泉望景生叹,去想象里边的万千景致了。

无法插翅飞过泉水,我们只能在泉边徜徉。月牙泉周围,为了防止游人顾影自怜,一不小心掉到泉水中,用铁丝简单地围了一个护栏,栏内长有一人多高的芦苇,手摸上去,干涩涩的,一点湿气也没有。栏外是不含一点杂质的黄沙,依然稀疏稀软,脚一踩上去,就朝下滑。借着灯光映衬,我们不觉动了好奇心,想别人是大白天游月牙泉,我们何不夜走月牙泉,说不定比别人还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虽然一抬脚心里很怯,总害怕掉到泉里去,但那种感觉确实不一样。一会儿灯明柳暗,一会儿星沉湖底。时而风摇曳着芦苇,传来沙、沙沙的声响;时而飞鸟掠过水面,一道黑影隐没在夜空。鸣沙山在四周如巨人盘腿而坐,月牙泉如少女柔顺地躺在山的臂弯,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而在这静谧与和谐中,还有如音乐的音符一样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敲打着它的存在和秘密。就这样,我们在北岸走了一遭又一遭,用脚将月牙泉量了一遍又一遍。有的说月牙泉的“月尖”到“月尖”有二百米,有的说用目测月牙泉的北岸到南岸超过六十米,争来争去谁也没个准。我说,不管多少米,只要我们用目测过了,用脚量过了,就说明我们来过这里,我们的脚印留在这里,月牙泉能记着晚上还有几个人来看它就行了。大家就笑我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又不是什么国家领导人,月牙泉什么鸟没见过,还记得我们几个小小老百姓。

据说月牙泉内还产有一种铁背鱼,岸边还长有一种七星草,说是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可以长生不老。惋惜的是晚上,我们一种也没有看到,也没有采到。只看到满天的星星映在泉水中,又大又亮,还不时地眨动着大眼睛,我们便说那就是铁背鱼、七星草了。虽然是水中的,不能延年也不能益寿,但可以清醒我们的头脑,洗亮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思考了这个在沙山的怀抱里,亲抚了这个在流沙的飞舞中,历经几千年的月牙泉为什么竟能“沙不掩泉,泉不涸竭”。是因为它四周有鸣沙山作屏风,沙不能动,风不能袭,泉水从地下朝出冒,没有人为的干涉和修造,自然也就不涸不竭了。有此发现,我们便感觉自己若能和月牙泉一样,心不生妄念,自然也能长生不老。不知这个想法对不对,便想去问问那个卖羊肉串的小摊主,拉骆驼的小妇人,没料返回时卖羊肉串的已收了摊,拉骆驼的女人已靠在骆驼身上睡着了。

2008年8月

作者简介

浴 风 | 夜走月牙泉

王盛华,本名李重华,笔名梦之。著名作家、评论家、书法家、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国学机构联席会议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长安大学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授、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陕西省孔子学会顾问等。曾任《西部艺术报》总编、陕西省文联组联部主任。出版《梦中家园》等著作20余部,获全国奖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