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居然有这么美的传说 鸣沙山 月牙泉的前世今生
(“带着石头去旅行”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哦!!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这泉已经在沙漠里存在无数个岁月。
很难想象,这么一池水能在干燥的大漠里泛清波。
于是当地流传着关于这泉的传说:
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敦
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树木庄稼都干枯而死,百姓也因干渴难耐而悲声哭泣。有
一位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经此地,听到哭声心如刀割,同情地掉下眼泪。泪珠落
地之处化为一洼清泉,使百姓们得到了救命水。为感恩戴德百姓们修建了一座庙宇
供奉白云仙子。谁知此举惹怒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黄沙填埋了清泉,
想赶走夺去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道行浅 ,斗不过神沙大仙,就到天上
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把借来的月亮放入沙山
中间,顿时月亮化做一弯清泉。神沙大仙闻之又去用沙填月牙泉,结果激怒了嫦娥,
她轻轻将衣袖一拂,顿时沙山间大风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顶。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 月牙泉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
门票价格:旺季120元,淡季60元(冬季)
开放时间:8:00~17:00
地址: 甘肃省敦煌市
相传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更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听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心如针刺,伤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泪珠。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除了人们干渴的灾难。为了感恩戴德,人们修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谁知,这惹恼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黄沙一扬,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赶走夺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道行浅,斗不过神沙大仙,便来到九天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借来一弯新月,放在沙山中间化为清冽莹澈的月牙泉,供人们饮水浇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知晓后,非常生气,谴责神沙大仙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轻轻将衣袖一拂,大风顿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顶。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自古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像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丽;又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温柔。月牙泉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它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鸣沙山北麓,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鸣沙山下的月牙泉,黃沙吹不进、湖水不干枯的景象,让古代人啧啧称奇了千百年。

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求同存异,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除了闻名世界的莫高窟之外,还有敦煌影视城、丝路博物馆,阳关、玉门关遗址,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距敦煌城南五公里之处,唐书《元和郡县志》:“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敦煌城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汉代称沙角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鸣沙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轰鸣声响。《后汉书•郡国志》说:“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鸣沙山为何“鸣”,原因是天气炎热之时,沙粒温度极高且干燥,在风力推动时,一旦一个地方细沙流动,就会整个沙山移动,沙粒碰撞轰鸣,声若雷鸣。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一度被传为“渥洼池”,因其形状宛如新月,故名月牙泉。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面积13.2亩,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泉映月而无尘”、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实为“天下奇观”。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经年累月,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兄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凡到过月牙泉、鸣沙山的人,都会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慨。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传说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沙山与泉水相偎,沙漠与清泉共存的和谐自然奇观古来有之,早在汉代,月牙泉、鸣沙山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漂流湖上,泉南岸建有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庙宇,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有:“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精品。遥想当年,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历代墨客骚人游玩到此,定然吟诗咏赋,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