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渭河生态公园装扮一新“五一”亮相 临渭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组图)

(宝鸡新闻网 罗君)移栽、锄草、运花、铺路……4月22日上午,记者在渭河生态公园里看到,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花境建设,争取五一假期为游客带来崭新的景观体验。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装扮一新“五一”亮相

据了解,此次渭河生态公园绿化景观品质提升工程共三处改造点,面积合计约700平方米,旨在打造赋有自然意趣、主题丰富的花境景观。红旗路入口的景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现新时代欣欣向荣的华美篇章。文化路入口的景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利用园区绿化废弃料打造景观小品,与花境融为一体,呈现出童话互动式景观,让绿色环保理念在娱乐游玩之间深入人心。步行桥入口处的景观则以“童趣”为主题,用五彩斑斓的彩色花带勾勒出“沙滩”的边沿,营造赋有生机的童趣乐园。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装扮一新“五一”亮相

渭河生态公园工作人员刘虹佑介绍说:“这三个节点的景观改造工程是从四月初开始施工,预计五一前后与市民朋友见面。为了丰富园区景观色彩,这次改造使用了牡丹、金鱼草、鼠尾草等三十多种色彩艳丽的花卉,希望能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装扮一新“五一”亮相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渭河生态公园致力于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关注“一老一小”的需求,在增强园区观赏性的同时,注重服务性功能的提升优化。在本次品质提升过程中,沙滩乐园成为了一个新亮点,园区在沙滩区开辟出一块700多平方米的区域,用喷漆后的彩色轮胎作为围挡,里面将布置可爱的“小黄人”玩偶,以及挖掘机、挖沙机、漏沙器等玩沙工具,为孩子们打造一处能够释放天性、享受美好童年的乐园。

本文来自【宝鸡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临渭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组图)

伫立南塬坡头鸟瞰绿色渭南。

陕西网讯(记者 李倩倩)城在林中坐,人在绿中行。绿荫环绕、花海锦簇、鸟语萦绕,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夏日的渭南城区一片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临渭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8%,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1.82%,中心城区现人均公园绿地12.1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荒地全绿化”的城乡一体绿化格局,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渭区地处中心城区,是渭南市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主战场。自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开展以来,临渭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让绿色发展成为惠及民生的生态福祉。

美丽渭南,绿水泱泱。漫步在渭南城区的大街小巷,一路郁郁葱葱、花香扑鼻……这是最真实的写照。

厚植绿色底蕴 构筑生态屏障

临渭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综合治理的思路,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着力构建以森林、湿地、草原、自然景观等为主体的生态屏障体系。

突出抓好秦岭生态屏障修复工作。临渭区认真落实《秦岭生态保护条例》,以“四峪两山”人林交错区域为重点,加大封山育林,强化森林抚育,完成营造林4.3万亩,不断改善秦岭生态林分质量,增强涵养水源能力。

着力构建南塬生态屏障体系。认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4.63万亩,集中建设南塬10万亩固碳林,使南塬北坡、沋河、零河和赤水河两岸36条侵蚀沟全部得到有效绿化,南塬郊野公园建成使用,南塬北坡生态屏障功能全面提升。

渭河生态长廊全面建成。全面建成了集护岸护堤、绿化美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渭河两岸生态景观长廊,不断完善渭河湿地生态公园、沋河湿地公园功能,白鹭、大鸨、鸳鸯等水鸟翩飞场景重现渭河滩面。据统计,近年来,临渭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万亩,封山育林6.4万亩,有效管护公益林37.43万亩。全区森林、湿地资源持续增加,森林网络体系不断健全,生态屏障功能不断显现。

统筹城乡绿化 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城区绿化提档升级。先后实施了四纵四横绿化提升工程、渭清路环城绿廊工程、沋河南段综合治理项目,建成人和公园、秦文化遗址公园、金水公园、南湖公园、南塬郊野公园、创新公园等大型公园12个,建成口袋公园21个,加快绿色街道、绿色社区、绿色小区建设,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212.57万平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86.63万平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82%,城区道路林荫率达到93.69%。

持续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成功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43个、生态村150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4.2%,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

加快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体系建设。40公里长的关中环线宽幅生态景观长廊全线贯通,南塬自行车漫道、桃花源大道绿化、解放南路等骨干国省道及县道全面绿化,实现了绿廊环绕,一路一景点;沋河、零河和赤水河两岸侵蚀沟及河道得到有效绿化保护,完成湿地重建恢复0.48万亩,新建渭北生态涝池200座,完成渭北排碱沟绿化150公里,积极构建人水相依生态系统;完成乡村道路绿化978公里,道路绿化率达77.3%。

培植优势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富民强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经济林产业持续提质增效。“临渭葡萄”“临渭猕猴桃”携手成为“十四运”特许商品,“临渭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区核桃、花椒等干杂果面积达26.5万亩,年产值达8.9亿元,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

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8000亩以上,共培育中槐、栾树、法桐、白蜡等树种60余种,滕头园林、东屯园林、鑫源园林和苗木花卉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森林旅游业融合发展。抓建民俗旅游示范村8个,天留村荣获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渭南葡萄园荣获4A景区,蓝城渭南植物园民宿旅游业投入运营,为弘扬森林文化,推进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落实林长制 守护绿水青山

严守生态红线理念。认真落实秦岭“1+8”规划体系,认真实施林地资源“一张图”管理,划定林地、湿地、物种和自然保护地红线四条,推动资源综合管理科学精准化。

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林长护林、网格长管人、峪长管沟、河长治水、警长查案”五长联动机制,夯实“五长”职责,当好秦岭卫士,维护全区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森林扑火能力建设。组建专业防火队伍和半专业防火队伍,秦东防火物资储备库和瞭望塔;同时,还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森林视频监控系统。

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开展青松抢救项目,完成松材线虫病飞防2万亩等,全面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指标。

唱响主旋律 当好生力军

如何在“创森”中打好主动仗、守好主阵地、奏响主旋律、当好生力军?临渭区在创建工作中紧扣“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主题,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多城联创,重点突出秦岭北麓、南塬北坡、渭河两岸以及渭北排碱沟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建以森林、湿地、草原、自然景观等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网络,厚植绿色底蕴,筑牢生态屏障,着力统筹城乡绿化,建设绿色临渭。

下一步,临渭区将紧紧围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各项评价指标,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自然景观”五大阵地,突出森林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共融,努力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逐步形成稳定完善的森林网络体系、健康的森林景观体系、普惠的森林生态福利体系和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推窗见绿绿染林,出门入园园正美。以创森为动力,临渭区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不断夯实绿色“家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奋力描绘“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美好生态画卷,为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贡献临渭力量。

临渭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组图)

渭南老街。

临渭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组图)

沋河湿地水源涵养林。

南湖湿地公园。

朝阳公园。

关中环线临渭段绿化。

桥南镇岭西村核桃标准化栽植示范基地。

桥南镇蝎子园花卉苗木基地。

石鼓山。(临渭区林业局供)

绿树茵茵夏日凉。(临渭区林业局供)

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好去处。

城在林中坐,人在绿中行。(临渭区林业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