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有个龙王庄,相传出了一条黑龙,成为黑龙江的神 龙王的由来和道教的关系

在黑龙江,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要在黑龙江上行驶的船上有山东人,就会平安无事。因为守护黑龙江的龙神,就是在山东出生的。

关于这个说法,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在很久以前,人们都依靠黄河生存,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有一天,黄河内钻进了一条非常凶狠的黄龙。

这条黄龙把水资源都给卷走了,还把山西境内的云彩给劫走了,不让老天下雨,让山西大旱了整整三年,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

河南范县有个龙王庄,相传出了一条黑龙,成为黑龙江的神

在逃难中,有一对夫妇,男的叫李清,女的叫秋桃,两人一路逃难来到了山东黄河岸边,慢慢地稳定了下来,又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在李清年过半百的时候,妻子怀孕了,这一怀就是三年,直到第三年的二月二日才出生,还真有点哪吒的意思了。

据说这孩子出生的那天,天空雷雨大作,大水把整个村子都淹了,但等孩子呱呱落地之后,大水居然全退了,而且庄稼一点也没受到损失。

李清看到自己的儿子,皮肤和墨一样黑,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李黑。

李黑生下来就非常厉害,第一天就会爬,第三天就能走,第五天就能上房。而且,他还有一个怪癖,就是爱喝水,一口气就能喝一缸水,而且越喝胃口越大,到十八岁的时候,能一口气喝干一条小河。

河南范县有个龙王庄,相传出了一条黑龙,成为黑龙江的神

村民们看到此景,再想想当初李黑出生时的异象,便认为这孩子可能是黑龙转世。慢慢的,这消息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了山西那条黄龙的耳朵里。

黄龙听说这个消息后,坏心思上来了,就打算趁黑龙还没有长大,去杀了黑龙。

而李黑也预感到了危险,但是他知道自己打不过那条黄龙,于是就想让乡亲们帮忙。

他给乡亲们从梦中传话:“在二月二这一天,我要和黄龙在黄河底决一死战,但你们得帮我,如果水面上冒出黑水,那就是我在喘气,你们要扔馒头和肥肉;如果水面上冒出黄水,那就是黄龙在喘气,你们要扔石头和瓦片。”

转眼间,到了二月二这天,黄龙果然来到了李黑的村庄,只见李黑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大黑龙,一头钻进了黄河中,黄龙也跟着钻了进去。

两条龙大战了七天七夜,乡亲们也是昼夜不停地帮助黑龙,最终帮助黑龙打败了黄龙,将黄龙用铁链子锁在了黄河底。

黑龙因为擒住黄龙,造福百姓有功,被玉帝派往东北,封为黑龙王,这也就是黑龙江的由来。

河南范县有个龙王庄,相传出了一条黑龙,成为黑龙江的神

黑龙临走前,对家乡的老百姓说:“以后每年二月二,我都要回来看望大家,如果山东人来到黑龙江乘船,我也可以保佑大家无惊无险。”

黑龙走后,人们为了铭记这位为民造福的黑龙,就在他的出生地建了一座龙王庙,每年的二月二都要搭台唱戏,欢迎黑龙王回来探亲。

这座龙王庙所在的村庄,后来也改名叫龙王庄,再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就成了今天的龙王庄镇。

不过,今天的这个地方已经不属于山东了,被划到了河南,隶属于河南范县。

龙王,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信仰在古代颇为普遍,龙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欢迎的神之一。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本土文化,把水蛇翻译成龙。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道教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小说《西游记》中提到的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

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距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但是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鱼鳞。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神仙并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称为龙峤。据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祗出迎。早期的道教,尽管承认龙的施云布雨功能,却只是拿它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把龙神据为己有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说起来缘于早期道教与佛教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就奋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五方龙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等数百位龙王。上古原始宗教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地盘,发展到这时候,道教的龙王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内都有龙王驻在。

龙王的由来和道教的关系

龙王的由来和道教的关系

龙王的由来和道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