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转型升级 蓄势腾飞 六盘水,一座“三线”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来源: 原创稿
因煤而建,因工而兴。曾经的六盘水,借“三线”建设东风成为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造就了“江南煤都”“十里钢城”的辉煌。然而,与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破坏、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如何破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坚定不移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用高质量发展解决“成长烦恼”,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是六盘水的坚定选择。
得益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选择,“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迅速崛起,六盘水“江南煤都”的格局逐渐改写,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局面。如今,凉都大地处处是“三都”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喜人景象。

六盘水北盘江大桥。
提升含金量 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自2018年建成西南地区首个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以来,发耳煤业已建成4个(次)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操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将百米井下智能化生产的场景尽收眼底。
自动夹取焊钉和标牌、识别焊牌位置、把标牌焊接在钢捆上……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二棒线生产线上,4台自动焊牌机器人正“专注”地工作着,它们不仅把工人从高强度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还填补了贵州钢铁行业机器人利用的空白。
经济要转型,传统产业需先行。在推进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六盘水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思路,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大批传统企业纷纷撕下“傻大黑粗”的旧标签,贴上了“智能化”的新标识。
当前,六盘水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两化”改造全覆盖,山脚树煤矿和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煤矿井下5G通信应用,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有力提升了传统工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高质量发展的底盘越夯越实。

六盘水市中心一隅。
主攻含新量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产业基地,从科技创新的智能制造到筑牢根基的城建工程,六盘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是工业倍增行动的深入实施,更是“项目为王”的生动实践。
不论是十年前的国发〔2012〕2号文件,还是今年出台的新国发2号文件,都明确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带来了一大批关联、衍生项目。六盘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全力谋划推动项目建设。
在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巨型储罐里的铝液缓缓注入高炉,冷却后被加工成铝合金棒、铝线杆等初级产品,再经下游企业精深加工成汽车配件、电子元件等高附加值的终极产品,实现了电解铝的就地转化。

水城河畔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铝及铝加工产业园“接二连三”的价值转化,是六盘水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六盘水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循环绿色发展原则,积极推动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七大新兴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走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1年,六盘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对‘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全面推进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水城铝产业集群。
厚植含绿量 提升高质量发展颜值
“走进六盘水,满是绿树繁花遍地秀色、满山葱绿青翠欲滴的自然美景,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这几天,前来旅游的谭力一家频频在朋友圈点赞六盘水。
生态美景,是六盘水一路向绿的至臻追求。为实现绿色转型目标,六盘水坚定不移淘汰低效供给和低端产能,全力培育绿色高端产业,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
同时,积极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融合,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
此外,六盘水还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协同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攻坚战,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宜居宜业山地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
玉舍雪山滑雪场。
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的激情相遇,让六盘水迎来了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十年来,六盘水依托“中国凉都”品牌,突出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两大特色,促进文旅、农旅、体旅、工旅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越来越多的人靠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从“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到“生态绿都”,六盘水的绿色答卷成绩斐然: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连续1350天优良率100%优良率,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六盘水精心擘画未来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文化自信自强、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幸福六盘水、社会氛围和谐和睦的幸福六盘水、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六盘水,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图片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长期以来,
六盘水对转型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歇。
回顾六盘水半个多世纪的创业之路、改革创新之路,
展望脚下的转型发展之路,
有着怎样的进步和惊喜呢?
今天,
发布君带你们来了解下——
8月1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六盘水:一座‘三线’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在贵阳举行。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在会上介绍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六盘水市在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诞生!贵州工业化先驱
六盘水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正式建市刚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当天,
也就是1978年12月18日。
“这座英雄的城市,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
55年来,三线建设者们用“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的英雄气概,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累计为共和国贡献了13亿吨煤、4600亿度电、5900万吨钢材和近亿吨水泥。
多个第一:
在这里,诞生了贵州省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以及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诞生了贵州省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水泥厂、第一个化工厂、第一个煤机厂、第一个瓦斯抽放站。
40年时间:
在这里,六盘水用40年的时间,使地区生产总值从4亿元提高到1526亿元,增长了380倍;用40年的时间,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不到4000万元,提高到142亿元,增长了359倍。用排名全省第七位的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创造了排名全省第四的经济总量和排名全省第二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
今天,
一座高颜值、高气质、高品质
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已经在乌蒙深处崛起。

转型!探索从未停歇
同其他大多数老工业城市一样,
六盘水产业结构一直存在重工业偏重,
轻型产业偏轻的问题。
尽管二产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11年的62.7%下降到2018年的48.6%,但2018年,煤电钢材四大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达到82.4%,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0.8%,其中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9.5%,占全市GDP的比重22.2%。
“六盘水现有的这四大支柱产业,都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离开四大产业,六盘水会失去稳定发展的根基,但仅仅依靠四大产业,会缺少持续增长的动力。”李刚介绍,为此,六盘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转型发展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
“两手抓”:
就是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两促进”:
就是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长期以来,
面对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和工农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生态环保压力巨大等瓶颈制约,
六盘水对转型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歇。
2016年,六盘水市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升级!老产业焕发活力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使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六盘水煤炭可开采储量超过220亿吨,是国家“14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六盘水的基础支撑。
淘汰落后产能:
以解决传统产业低端、粗放、低效突出问题为重点,一方面,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以来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1045万吨/年,关停落后钢铁产能150万吨、焦化产能100万吨、火电装机60万千瓦时。
改造提升现有产能:
另一方面,大力改造提升现有产能。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建成全省第一个煤矿智能化辅助系统、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劳动生产率提高47%,劳动力减少89个),2019年上半年全市煤矿智能机械化率达83.65%、排全省第一。
首钢水钢集团在全省第一家将机器人用于钢铁生产;2019年将全面完成现有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工业废气达标排放以后,开始积极投入建设花园工厂。曾经是一片“锈带”的水钢集团,今天正别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名片闪亮登场。
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已形成“煤—电—焦—气—化—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2016年六盘水市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再造!培育新兴产业
培育引进新兴产业,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方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的部署,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产业选择上:
明确重点推进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出台并启动实施了“1+7”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力争通过10年左右时间,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
现状:
目前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实施,有着百年历史的顶级高端制造企业、全球市场销售额第一的专业索道公司奥地利多贝玛亚进驻六盘水;
形成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规模全国最大;建成年产3万吨硫酸锰生产线,年产10万吨高纯硫酸锰项目正加快建设;
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液氢工厂已完成选址,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液氢生产项目。
黑马!农业、旅游异军突起
农业已成为六盘水异军突起的产业,
而旅游业从无到有、有中变优,
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一匹“黑马”。
农业方面:
加快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围绕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的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这一目标,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达397万亩,六盘水市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全国第一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农业已成为六盘水异军突起的产业。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主打农产品,尤其是“凉都三宝”逐步风行天下,水城春早春茶以出茶时间早独步天下,“弥你红”红心猕猴桃远销海外,刺梨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九大期间,中央领导关心过问的“人民小酒”和“盘县火腿”借势而为,快速发展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的标杆。
旅游业方面:
持续发力打响“中国凉都”品牌,持续发力打造凉都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业从无到有、有中变优,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一匹“黑马”。现已建成A级以上景区27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打造了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4个天然滑雪场。
在2018年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考核中,前五名六盘水市有4个,26个考核为“优”的景区六盘水市占9个、全省最多。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两项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
和谐!修复生态环境
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盘水市生态环境曾面临崩溃的边缘,最严重的时候,森林覆盖率仅7.55%;市中心城区酸雨率达55%;空气总悬浮微粒超过当时国家标准的4.4倍;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不到30%。
三个坚持:
面对空前的环境压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面加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
成效明显:
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100%,4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要求;2018年3月23日以来市中心城区再未出现一天大气污染天气。
因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2019年6月六盘水市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此外,六盘水市还获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脱贫攻坚:
同时,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千方百计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探索推进了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股份把贫困群众联结到产业发展中来,全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60.37万人减少到现在的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3%下降到3.74%。
经历了“三线”建设洗礼的六盘水,
正在转型发展中凤凰涅槃;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而来的六盘水,
正在新时代中书写新篇章!
来源:多彩贵州网
文:李远莉 吴仪 王润
图:陈鹏 周雨园 胡梦绮
部分图片来源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