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这个投资8.8亿元的景区,宣布开园了 雀儿山——这条上雀儿山哑口的路,以后您还能有勇气走么?
康巴文都喜迎“云开园”
善地德格上线“群地标”
德格县“向党献礼”两大经典文旅品牌暨
十六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亮相
8月8日
德格县“向党献礼”两大经典文旅品牌暨十六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迎来集中“云开园”
全网观众共同见证
“沉浸式康巴文化之旅”
“体验式红色教育之旅”
以及全国涉藏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文旅融合园区“康巴文都”等
一一精彩亮相


此次开园仪式打破常规
采用“云开园”线上直播
“探园式”线下体验等渠道
邀请直播间嘉宾通过云发布、云体验等方式
重磅推介了“新上线”景区园区的
特点、优势、玩法
带来了强烈又生趣的场景互动感

康巴文化源远流长
历经千年沧桑,依旧生生不息
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地处康巴文化中心的
德 格 县
近年来
乘着“脱贫攻坚硕果撷、乡村振兴再出发”的东风
引入“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的理念
瞄准文化传承和旅游兴产相得益彰的目标
发动“文化立县,农旅富县”的引擎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
“向党献礼”两大经典文旅品牌暨十六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应运而生
在“云开园”直播间
德格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丽娜表示,1.2万平方公里的德格作为“三大古藏文化中心”之一,素来因“康巴文化中心”“岭·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祥地”“新噶玛嘎孜唐卡绘画起源地”······美名扬;国道317德格段如今更是“串”起沿途的红色历史、自然景观、藏寨群落,让生态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在这段“康巴文化中心走廊”上完美融合。
在“云发布”等环节,丽娜对此次“云开园”的德格县“向党献礼”两大经典文旅品牌暨十六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进行具体推介。其中,两大经典文旅品牌为“觉日约您游德格——行游百多公里,变幻十种人,领略千年康藏文化——沉浸式康巴文化之旅”和“觉日约您游德格——背着(十八军)公路(川藏路)进西藏,一山(雀儿山)一江(金沙江)最惊险——体验式红色教育之旅”
十六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为康巴文都、雀儿山十八军进藏红色教育基地、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博物馆、德格县南派藏医药馆、南派藏医药康养园、圣仙沟景区、野花岭景区、“觉如”牧场、“达吉”牧场、格萨尔药泉小镇、阿须格萨尔文化演绎园、麦宿镇民族手工艺传承园、格萨尔游客中心、“岭·嘎布”游客中心、康巴文化中心广场、“甲察”林卡休闲度假区。
康巴文都
德格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赤康则着重推介了当天集中开园系列项目中最核心的园区“康巴文都”。其毗邻德格县城,总投资8.8亿元,占地910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集“博览、研训、体验、餐饮、住宿、休闲、观光、文创、传习”于一体,由文博中心、文创中心、旅学中心、海螺演艺中心、展销体验中心等12地块组成,是迄今全国涉藏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文旅融合园区,同时也是国家3A级景区。
“今儿我就带大家真正领略‘文瀚康巴’‘神奇康巴’‘智勇康巴’‘魅力康巴’‘多彩康巴’!移步换景,手机前的网友们可是能一享大饱眼福的文旅盛宴!”当天下午“探园式”线下体验直播环节中,藏风少年昂旺斑鸠带领网端观众开启“云游康巴文都”的沉浸游玩——在展销体验中心做一次捏土陶画唐卡凿石刻的“匠人”,在康巴智库主题展馆做一次破解藏纸奥秘的“文人”,在朗玛演艺中心做一次惊艳开嗓或聆听天籁的“嗨人”······
据了解,当前,德格正在严守疫情防控底线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此次“云开园”活动就是抓经济、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此,丽娜表示,今天“云开园”将是崭新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吸引更多旅游业、互联网、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企业、人才,共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集群式新地标,在文化与旅游创意的结合和产业化上提供“德格方案”,将“善地德格”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景区园区和特色产品载体,源源不断地讲好“德格故事”。
来源:微甘孜
之前,在国道318线的快到二郎山隧道口的时候,当时注意到,修隧道之前上山那条老路。隧道修好后,老路就不维护了,再经历了一年年的风沙雨雪,老路上布满了下雨山坡上冲下来的大石块和棱角锋利被风化的小碎石,杂草丛生。走这样的路是很耗费时间和体力的,因为每一步都要很小心。很多险峻的地方还存在各种塌方,塌方处的路都变成了质地松软的山坡,非常危险。
但是往往,最好最美最壮观的风景都是在通往哑口的那段路上。在2014年国道318线上,走到二郎山隧道口时,我是一点力气也没有去走老路了,其实在内心里非常希望看看老路,上山的风景。因为之前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很多还没修隧道前的介绍。那段路很险峻,风景很美。
人的心里就是这样,如果没有隧道,也就有力气走上哑口了。但是一路艰辛走到隧道口时候,浑身顿时松软下来,就像是一下子泄气了一样。就像人生路上那些你达到的大大小小的目标,当达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是惊喜,而是一下子身心瞬间的疲软。
在雀儿山,以及之前的巴郎山,还有之后的矮拉山。我在走上哑口的路上,都时而萦绕着这个念头:这一路的风景,可要仔细的品味,咀嚼,以后即便是再来,很可能看着一片坦途的隧道,再无勇气走上通往哑口的烂路。
在拉姆家的帐篷住的这一晚,是我第一次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过夜。因为到雀儿山的时候,我上高原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所以身体上已经适应了。当时晚上睡觉时候,盖了两床厚棉被睡的,只脱了外衣。但是,睡到我估计是后半夜的样子,霜把外面那层棉被直接打湿了,感觉被变得好沉。这时候,我就眯着,睡不着了。
拉姆在睡觉前定好了闹钟的。她定闹钟的时候,我还想,这种在我心里安逸,休闲,在诗情画意般景致的地方放牧生活,也跟城市里面上班族一样要定闹钟么?为什么不睡到自然醒?然后再悠悠的赶着牦牛去吃草?
而且我印象里她定的是早上五点,这里的早上五点想当于东北早上三点。八月这个时间,即将亮天但是还黑着呢。
当我感觉到霜把我外面的被打湿了,被窝里面潮气很大我就眯着没睡实。当闹钟响的时候,我还想这一夜过的挺快的。听到拉姆和娘娘陆续起床,就出去帐篷外面去了。然后就是她们解栓牦牛绳子的声音,和驱赶牦牛的声音。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外面静了下来。我想她们是赶牦牛上山去了。
顿时四周安静的很。但是我也就在被窝里面卷曲身体,忍受着潮气,也没睡着。天亮了一阵子后,听到拉姆回来的声音,在搞炉子做吃的,用电动机器打酥油。其实我还想多躺一会儿,但是不好意思在躺着了,就起床了。
走出帐篷,在山上流淌下来的小小的小溪里面洗洗脸,水冰凉刺骨,像是东北冬天的水,但是洗脸很提神。
我把我的防晒面罩洗干净,凉在帐篷里面的木头柱上,跟拉姆说送给她用,我看她带口罩做防晒用的,我想面罩用着比口罩方便。
拉姆给我倒酥油茶喝,他看我搞糌粑很笨的样子,就又替我搞好了糌粑。酥油就是在炉子边上应该是昨天刚刚打出来的,装了满满的一个不锈钢盆子。
我之前在国道318线上的客栈品尝过很多次酥油茶和糌粑。并不觉得好吃。但是吃了拉姆家的酥油茶和糌粑,我立刻就知道,我之前吃过的,它的酥油不正宗。
拉姆家的酥油茶和糌粑好吃在哪里呢,就是吃下去感觉那种香从身体往外散发。而那种香是什么样的一种香?不好形容。其实没有所谓的香味,但是就能感觉到香。一口酥油茶喝下去,韵味满满,就好像是在给自己充能量的感觉。直到今天我都用我自己的语言来形容那种味道,那就是海拔4300的味道!
一般运动之前,我是不吃饱的,但是那天我刻意的吃饱了,喝了也不知道多少杯的酥油茶。以至于当天下午到了德格县城三点多才感觉饿了。
在帐篷里,吃好早餐,收拾行李的时候,我把我包里面的几个苹果,还有我留一点当天路上够一顿吃的干粮,其他吃的都留给了拉姆,因为她们牧场这里采购东西挺不方便的。像特别是水果这些都是很稀缺的。我的这几个苹果还是在小金县那边一路带过来的。我只有在自己身体缺维生素了才馋水果吃。
拉姆问我还有吃的么,我说我出发下午就到德格县城,县城里面什么都买得到。
临行前,拉姆把她每天念佛用的佛珠摘下来,说送给我妈妈。我替妈妈收下了拉姆贵重的礼物。
出帐篷,和拉姆和影了几张照片,心里想,我一定还会回来看望她们的。
在高原的艳阳下,一路走一路回头,直到转过一个山弯弯挡住了牧场。
远远的只能看到隧道口对面山峰上的那块冰冠了。
看到道班的工友在维护了公路,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
看上去近在咫尺的哑口,我一路看风景,一路走上去,到哑口已经下午一点多了,中午一过,云层就开始变厚了。
过了哑口,远处的那些群山就是西藏地界了。
过哑口后,山那边的路也是很烂很险峻的
下山下了一段后就能看到雀儿山隧道的出口工地。
从隧道出口工地那里就是柏油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