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海岛金山寺景区开园啦 德州永庆寺始建于唐朝 三移其址
终于迎来万众期待的好消息
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
经庆云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督导检查
具备了恢复接待游客条件
6月9日
庆云县海岛金山寺景区
正式开园迎客了

据庆云县海岛金山寺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学梅介绍,为确保游客安全,景区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出口和每个大殿都派人把守;针对入园的游客,必须在进口处测量体温登记、出示健康码;针对业户,海岛金山寺景区服务中心提前给业户办了出入证,进景区时必须出示出入证和健康码。


同时,景区恢复开放后,实行限流措施。游客分批次、分时段、间隔性入园,实行分散式游览,严控人员聚集。
庆云县海岛金山寺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学梅告诉记者,景区实行限员游览,严格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接待游客,游客数量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以后,立即停止入园。
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游览环境,景区在重点位置做了亮化,同时为方便游客停车,新建一处临时停车场。同时做好景区内公共场所和公用设施的清洁消毒,保持景区内环境卫生整洁,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
景区每日开放时间
8:30-16:00
(将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
游园须知
1.请提前注册好健康码,入园时主动向工作人员出示。
2.请自备口罩,游园期间须全程佩戴,如有发热情况禁止入园。
3.请严格遵守景区的相关规定,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引,文明有序游园。
咨询电话:0534-3869699
海岛金山寺简介
海岛金山寺景区位于庆云县城北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恢复重建。古海岛金山寺始建于隋代,兴于唐代,毁于明代,是宋金南北分治时期全国著名寺院,有“北金山”之美誉,因古寺建在古汾水河与鬲津古河交互处一座孤岛上,故取名海岛金山寺。
寺内传说、古迹众多。相传,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此长大。延陵台是庆云县一处著名名胜古迹,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季札长子旸之墓,古延陵台碑便立于寺中。
海岛金山寺主体建筑呈中轴线对称格局,依次是九龙壁、三面观音、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堪称江北著名的寺院。吉祥园景观区位于海岛金山寺北侧,既有圆通殿、万佛殿、经幢广场等佛教文化主题景观,又有海岛湖、孤山、四合院等江南园林风格景点,形成了碧水绕园,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山水相映的如画美景。
来源 奏嘛新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德州永庆寺,也叫“大寺”,是德州城非常有名的一座佛教寺院。因德州僧正司曾设在该寺院,所以它还曾承担着对德州城周围所有和尚的培训和晋级职能。
永庆寺不仅在德州城佛教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也为德州城留下了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比如:十九罗汉的传说、大铁钟的传说、老鼠精的传说以及近代拆大雄宝殿的传说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永庆寺的盛况和悠久的历史。
大寺初建,饱尝艰辛
据1935年《德县志》记载:“唐贞元元年(785年)建永庆、慈氏二寺”。
唐朝时代佛教盛行,修建寺院、尊佛、诵经等佛教活动曾一度风行。到唐贞元年间,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原因,唐朝的国力已出现严重下滑,百姓生活贫困。但由于佛教已在民间扎下了根基,虽然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可在民间还是有人愿意捐款捐物修建庙宇。
唐贞元元年(785年),高僧卧云禅师经多方筹款,在德州城运河西创建了永庆寺。此时唐朝政权走向衰落,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前来进香拜佛的香客或许不会太多。此后德州又经历了五代、宋、金等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地处运河西岸的永庆寺在“元季遭兵燹”后,就更加萧条了。
明朝夺取天下后,国民经济还没完全趋于正常,就又开始了“靖难之役”,德州成了重要战场,落得“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境地。这座走过了六百多年历史的永庆寺周围几乎没有了人烟。至明永乐年初,永庆寺的主要建筑已被焚毁,寺里僧人有的外出云游,有的投奔了其他寺院,至此寺院里就剩下古峰长老和他徒弟两人了。
周围环境恶劣,师徒俩化缘都难找去处,只好靠自己种点粮食、蔬菜等,勉强度日,维持简单的宗教活动。被“兵燹”后遗留下来的残墙断壁也相继倒塌,最后只剩下一片瓦砾堆和只能供师徒俩住的小屋了。
明清迁址,成为名寺
1935年《德县志》提到永庆寺时说:“明永乐十年,僧古峰移建于城内。景泰年间,邑人张惠重修,并作记略。殿宇嵯峨,诚巨刹也。清光绪二十一年,僧妙熙募化再修,殿阁一新。”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当权后,非常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很快就使明朝达到了国势极盛时期。德州城也乘着历史的东风,一跃成了全国重要的运河港口之一,人文经济达到了历史高峰。
明永乐十年(1412年)前后,富裕的德州城进入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在这一高潮中,仅大小寺庙就建了几十座,永庆寺的重建就在其中。
时任永庆寺住持的古峰长老多方征求重建的意见,最后在官府和高僧名师们的指点下,将永庆寺移建到河东的城里。寺院建成后,又先后经过玉川、大川、大方、无极、因广等几任高僧的修缮增建,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明景泰年间(1450年),德州城人张惠出资将其进行了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高僧妙熙四方募化筹资再次对其进行了大修。
新翻建的永庆寺,座落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约在今德州一中北部。总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有各类佛像数千尊。寺院里建筑宏伟,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寺院为八进八出的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九级石阶的山门坐北朝南,门前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传说,如运河欲要决堤时,该石狮子的眼睛会发红)。山门两侧的木栏栅里是守护佛法的彩塑哼、哈二将,山门外有宽阔的广场,广场东侧是放生池。
进山门以后,迎面是天王殿、千佛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前的院里有东西配殿(罗汉堂)、石碑楼,再向后是观音阁、净业堂、三圣殿、文昌阁、藏经楼等,西北方的宽敞院子是和尚的住所及客房。
寺院里的建筑设计精致,主要建筑均系青砖青瓦、飞檐峭壁、雕梁画栋。尤其是大雄宝殿,它建在高约一米的砖砌台基上,长约30多米、进深20米、高12米,用20根由莲花石底座的圆木柱擎立,顶子中央装有“藻井”,前沿有透雕的盘龙。大殿前后出厦,斗拱飞檐,巍峨庄重,气度宏伟。殿内供奉的佛像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旁有一高2.76米,直径1.8米的铜质“警世钟”,系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金祖彭监制。在天王殿旁有一高2米、下口直径1米的铁质“警世钟”,系元代的遗物,满身铸有出资造钟者的名单。
正殿的后院是观音阁,殿内供奉着铜质鎏金的千手千眼佛像。阁上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佛像,他们都供奉于一尺见方的佛龛内。在观音阁后面是一座小佛殿名为“净业堂”,堂内的佛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另外还有卧佛一尊,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该院内墙壁上的楷书“彼岸”二个大字最引人瞩目,它敦厚、饱满,一股沉稳、从容不迫的气质,由内而外的淡淡散发。
院子的东南部有一座御碑亭,石碑上的碑文系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弘历帝南巡时,在德州亲笔用汉、 蒙、满、 藏四种文字书写,十分珍贵。
最后的院落是僧人的禅房和宿舍,青砖青瓦,院内花木葱茏。院西北角平房10多间,是佣人住所、仓库和牲口棚。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学士刘墉在侦破国泰贪污案后,奉旨捣毁了德州城河西八里屯的喇嘛庙。他在永庆寺大殿西南新建了一座佛殿,将被恶僧觉能抢夺到喇嘛庙的原慈氏寺的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内供奉, “密宗”以供 佛教徒们朝拜。这个佛殿的遗址大约在现德州一中院内“逸夫”教学楼一带。明清时代,德州永庆寺不仅规模大、级别高、香火旺,且历代方丈都是知名的高僧。故各路高僧纷纷云游至此,寺院里讲经传道者川流不息;进香拜佛者更是络绎不绝;寺院里天天都是纸火映天、香云缭绕,诵经声响彻云霄。
近年再迁,古刹重生
永庆寺到民国初该寺一直保存得较为完好。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德县县长的崔馨山,将永庆寺的大部分神像拆掉迁移,将僧众赶往南城门的小关帝庙里,改永庆寺为“中山公园”。在此期间,寺院的文物流失非常严重,如明朝扩建永庆寺时的镇寺之宝水晶观音被盗,一直下落不明。
民国十八年(1929年),这里改为“山东省第十二中学”,后又更名为“省立德县初级中学”。在此期间,清康熙年间的铜质“警世钟”被盗,下落不明,据传被某军阀弄走造子弹去了。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这里改为“德州中学”,1952年改称“德州市第一中学”。永庆寺除大雄宝殿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它建筑物相继倒塌或被拆除。1958年,元代的大铁钟被大炼钢铁的热浪熔成了铁水。1971年,大雄宝殿也被拆除。永庆寺在德州消失。
2004年1月,经德州市佛教协会申请,山东省宗教局同意:异地修复德州永庆寺。随即聘请常妙法师为德州永庆寺住持,并负责全部修复工作。很快,一座含大雄宝殿、念佛堂、天王殿等宗教功能齐全、巍峨庄重,气度宏伟、金碧辉煌的新“永庆寺”,耸立在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今日永庆寺,再现了千年古寺的繁荣盛况,呈现出了一派歌舞升平、和谐盛世的胜景。
作者:随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