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下诏:厚葬霍去病,至今无人敢盗其墓,专家分析了原因 霍去病之墓开神道石刻先河,“马踏匈奴”犹使胡尘千里惊
霍去病,西汉著名的军事家、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屡建奇功,同时也是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霍卫二人当时被称为“帝国双壁”,且两人同时担任过大司马。十七那年,霍去病与卫青一同征战匈奴,初次征战便率领800精骑深入敌境数百里,并建立奇功,凯旋后霍去病便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十九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歼灭浑邪王、休屠王部敌4万余人并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又收服浑邪王4万余兵马。数次大战之后,大汉占据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1岁时,霍去病与卫青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经过激战后歼敌70400人,并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至狼居胥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此次决战之后匈奴单于逃到漠北。这次决战之后改变了大汉长期以来的防守态势。
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后,不仅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更取得了封狼居胥的成就,此时的霍去病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时期。他的成就,数千年来几乎无人能及。

天妒英才,年仅23岁的霍去病因病去世。帝国天才将星陨落,汉武帝悲痛万分,将其厚葬于茂陵附近,陵墓修建为祁连山的形状,并追谥为景桓侯。
在古代,盗墓之风日益猖獗,凡是厚葬的墓都很难幸免于难,汉武帝的茂陵就遭到了盗墓贼的洗劫,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2000多年来,霍去病的墓却没有被盗,有人就好奇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霍去病名声太盛吗?接下来就听听专家的分析。
首先,墓地内机关重重,很难进入。然后,他的墓虽说也是厚葬的,但规模也不是多么宏大,值钱的东西不会太多。最后,霍去病死于瘟疫,因此,他的墓地内肯定也是疾病盛行,盗墓贼得冒着生命危险进去。所以,这就是两千多年来无人敢盗霍去病墓的原因。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805字,阅读仅需2.5分钟~
神道石刻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学者持“东汉起始”论。目前发现最早的属于墓前的神道石兽主要是东汉时期的。而东汉之前的西汉霍去病墓墓前石刻,一般被认为是神道石刻的雏形。

唐 乾陵神道石刻
李贤注《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说:“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神道一般指陵墓前开筑的大道,宽百米,是与四条羡道相连接的地面上的道路,以东神道为主要道路,不允许任何人侵占。著名陵寝制度研究专家杨宽先生指出,在墓前开筑神道,应和当时盛行上墓祭祀的礼俗有关。如同宫殿一样开筑便于群臣朝拜的大道。石像生则是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秦代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这些石刻被成对布置在神道的左右两旁。

秦汉时期,陵墓上开始出现石刻雕塑。霍去病墓形状像匈奴居地祁连山,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至今尚存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野人食熊、异兽食羊、卧猪、卧牛、石鱼等十数件,是我国现存早期石雕群中体积最大的圆雕作品。

西汉 马踏匈奴石雕 霍去病墓茂陵石刻 现藏茂陵博物馆
最具代表性的“马踏匈奴”是一件纪念碑式的雕塑,一匹骏马神态岿然,蹄下踩着一持弓握箭的匈奴人物形象,作挣扎状。骏马威武雄劲,匈奴卑琐丑陋,形象地表现了墓主人抗击外来侵扰,保卫国家安宁的英雄气概,所以这被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主题明确的纪念碑式雕塑。
霍去病墓石刻,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东汉 石辟邪 高190cm 长297cm 宽90cm 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 现藏洛阳博物馆
茂陵石刻虽然具有纪念意义,但从陵墓形制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形成陵墓石刻的规制。事实上,除了陕西城固张骞墓前有一对石兽之外,其他西汉陵墓前,绝少发现有石刻。而按照一定规格在陵墓前放置石刻,则始于东汉。汉代丧葬礼俗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原文作者:张敏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11月刊《墓前石刻艺术》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艺术品鉴》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