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绵州丨因诸葛亮而得名的梓潼卧龙山 刘伯温挖掘此墓时,怪异事件不断,邪气重重,仍是未解之谜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从梓潼县城向西15公里,就来到了卧龙镇卧龙山。据《舆地纪胜》和《蜀中名胜记》记载,卧龙山,距梓潼三十里,又名葛山。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曾在此囤集粮草,因此而得名。
进山牌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薄田十五顷 桑树八佰株 百代清廉典范。下联为:转战九万里 临阵四十场 一生仁义兴师。
上联中的前部分内容,出自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因此,诸葛亮也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史较早自行公开财产的高级官员。
卧龙山上建有一座纪念诸葛亮的武侯庙。据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侯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粮草失职,被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麓,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附马都尉诸葛乔墓”。
山上有一处泉水,称为孔明泉。孔明泉碑记引方志云:葛山,县西三十里,一名亮山,今名卧龙山。昔诸葛武侯置营于此。有葛山寺,久圮。寺后有泉石,刻“孔明泉”。水边岩石上刻有一首诗:一池泉水几许深,三分事业早消沉。水色依旧清如镜,照见武候忠义心。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熟读中国古代历史,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首席谋臣,堪称神算子,无所不知,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相传,刘伯温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辞间流露出对诸葛亮的不服,甚至有个非常惊人的主动,那就是挖掘诸葛亮的墓,而刘伯温挖掘此墓时,怪异事件不断,邪气重重,仍是未解之谜。
诸葛亮,相信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是蜀汉刘备的肱骨之臣,26岁从南阳出道,跟随刘备打天下,先是促使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又协助关羽坐镇荆州,后来入川协助刘备,稳定益州和辅助刘备夺下汉中,最终官拜丞相,帮刘备争得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人树立为忠臣的典范。其在人们的深刻印象之中,也成为无所不知的的存在。
而刘伯温非常厉害,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野史资料记载,刘伯温还曾带兵去挖诸葛亮的墓,在去之前还放话说: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就这样,刘伯温带着一些随从来到了诸葛亮的墓。刚上花石台阶。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
刘伯温看到之后大笑,说:“卧龙山人好书法,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刘伯温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
刘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他们又看到了一座巨碑,巨碑上也写着五个大字。可这次刘伯温却不笑了,反而直接跪在地上,嘴上连说:“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原来,石碑上赫然写着"只有伯温到"五个大字!
以上是野史所记载,具体是真是假,小编也不敢断言。但是诸葛亮的墓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将近2000年无人敢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