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慈恩寺 大明宫“再现”?只需你看一眼

[建寺沿革]

大慈恩寺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雁塔路南端,距城4公里,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属唐长安城的晋昌坊。由于唐高僧玄奘法师在此译经,大慈恩寺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寺院。

西安大慈恩寺

寺院南临曲江,黄渠水绕寺门而过,环境幽静,堪称长安城东南隅的形胜之地。
据史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其旧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亡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唐会要》卷四十八《寺》条记载:
慈恩寺晋昌坊,隋无漏寺废寺。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称《慈恩传》)卷七载:
庚辰,皇太子以文德皇后早弃万方,思报昊天,追崇福业……。宣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于是有司详择胜地,遂于宫城南晋昌坊里,面曲江,依净觉故伽蓝而营建也。
宋代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晋昌坊》条载:
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
仍选森泉形胜之所。……寺南临黄渠,水竹深邃,为京都之最。
寺的范围,据《长安志》卷八记载,占晋昌坊东部半坊之地。《慈恩传》卷七载:
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
晋昌坊的范围,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1979年勘探资料称:其面积为797.2亩(53万平方米),寺占半坊之地,其面积应是398.6亩(26.5万平方米)。今慈恩寺院,是原寺院的西塔院,原有面积50.4亩(3.36万平方米),今实际面积46.69亩(3.11万平方米)。
据载,为建慈恩寺在其西塔院专门建造砖瓦窑厂,遗址位于慈恩寺大殿北道西侧,北距大雁塔基座20米。1983年5月文物部门在整修慈恩寺工程中发现,该窑室共有三座,呈品字形排列在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竖坑中。窑室长度分别为3.8米、3.7米、4.5米,宽度为3.2米、3.0米、4.0米。出土的建筑材料有莲花瓦当陶范、凤凰纹刻砖、莲花纹瓦当、磨光筒瓦、铁等。
慈恩寺建成后,太子李治令各州诸寺剃度5名僧人,合计300人,并恭请玄奘法师任慈恩寺上座,主持佛事,又请50名高僧为玄奘的助理。玄奘入寺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玄奘与50名高僧由弘福寺乘宝车,京城僧众列队随后,文武百官侍卫陪从,乐队奏乐,长安各界人士夹道欢呼。太宗皇帝、皇太子及后宫妃嫔在安福门楼手持香炉目送。自此,玄奘在“翻经院”译佛经达10年之久,并创立唯识宗,又称“慈恩宗”。译经场规模宏大,为长安佛经三大译场之一,遵太宗之命,所需经费由朝廷供给。玄奘的高徒窥基亦住慈恩寺,著疏释义,宏扬唯识宗学说。当时其弟子中还有日本僧人道昭,是日本慈恩宗的开山祖师。慈恩寺遂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佛教研究中心,盛极一时。许多国内外僧人质疑问难的络绎不绝,一些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的印度、西域诸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僧人也多慕名住在慈恩寺院。此后一千多年来,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一直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寺院建筑]

唐时大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座庭院、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十分壮观。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绘有许多壁画,更使殿堂气势轩昂庄严。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句描述:“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当年慈恩寺院的独特建筑风格由此可知大概。对于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十余院的功能及各院的建筑特色,除现有的一个院落(即当时的西塔院)外,其余早已荡然无存。依据有关资料记载,寺院当时的主要建筑为:
【翻经院】 玄奘法师译经之处,此院建筑极为庄严,《慈恩传》卷七记载:“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金环华铺,并加珠丽。”
【元果院和太真院】 当时,慈恩寺院广种花木,其中以牡丹最为盛名,有早开的紫牡丹,也有迟开的白牡丹,都是珍贵上等品种。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有诗人描写寺中牡丹盛况:“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东楼】 唐刘得仁《慈恩塔下避暑》诗:“座久东楼望(一作上),钟声振(一作送)夕阳。”唐代曹松还写有题为《慈恩寺东楼》诗。可见寺内有东楼。
【南池】 唐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诗:“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殿应是指慈恩寺主要殿堂,南池面对大殿,池中有莲花,由于佛教认为弥陀的净土以莲花为象征,故指净土曰莲。因此,佛教寺院多植莲花。
【碑屋】 唐显庆元年(656年),在佛殿的东南为放置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修建的房舍,人称碑屋。《慈恩传》卷九记载:“碑至,有司于佛殿前东南角别造碑屋安之。其舍覆拱重栌,云楣绮栋,金华下照,宝铎上晖,仙掌露盘,一同灵塔。”由此可见,当年碑屋的华丽,非同一般。据说,唐高宗爱好书法,擅长楷、隶、行、草,尤精飞白。这块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四字,并穷神妙。
【戏场】 唐代中叶后,慈恩寺是长安城中著名的戏场所在。据宋钱易《南部新书》戊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具次荐福、永寿。”又据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载:“宣宗嘱念万寿公主,盖武皇世有保护之功也。驸马郑尚书(即郑颢)之弟尝危疾,上使讯之,使回,上问公主视疾否?曰:‘无’。‘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
【西塔院】 即今存的寺院,当时称塔院或西塔院。当年寺院的建筑装饰,相当讲究,其中最有特色的为佛教题材的壁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记载当时的名品有:
塔内东西间,尹琳在西面画有菩萨骑狮子,东面画有骑象。
塔下南门西壁,尉迟画的千钵文殊。
塔北殿前窗间,吴道子画有菩萨。
殿内杨庭光画有经变。
大殿东廊以北第一院有郑虔、毕宏、王维等白画。西廊壁间有阎立本的画。中间及西廊有李果奴画的行僧。
塔的东南中门外,有张孝师画的地狱变。
院内东廊第一房间南壁,韦蛮画有松树,中三门里两面,有尹琳画的神。
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历代风雨沧桑中,早已荡然无存。
今慈恩寺院的建筑和布局,为明天顺二筚(1458年)后陆续修建形成的。
寺山门朝南,两侧有钟、鼓楼相对峙,东边钟楼内悬挂铁钟一口,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铸造,重1.5万公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钟为寺院召集众僧之号令,“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的佛殿,为大雄宝殿。初建于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1458~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曾大修。殿内供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像,东西两侧塑有18罗汉及玄奘像等。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存有《碛砂版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一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佛座一方。此石采自蓝田玉山,敲之铿锵有声,清脆悦耳,故名为“青响石”。

大明宫

作为盛唐的见证者

静守一片繁华


尽管前世风雨

后世尘烟、宫阙万千

都只剩幻梦一场

但如今行走在西安

你只需看一眼

盛唐风采就能重现!

大明宫“再现”?只需你看一眼

大明宫效果复原图


为了在保护遗址本体的同时

重现长安盛世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于日前设置了

复原展示装置


大明宫“再现”?只需你看一眼


小布了解到

该装置结合宫殿复原画面

和残存遗址

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表现

生动巧妙地将盛唐气象

再现于我们眼前


大明宫“再现”?只需你看一眼


根据遗址体量大小、观察角度

及距离的综合因素

复原展示装置设计为

透视窗和观察孔两种类型



小布在复原展示装置处看到

宫殿复原画面逼真,色彩真实

能达到如此效果

是因为根据考古资料建筑结构图

进行的3D建模

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

根据多方古建专家的意见

对画面进行了宫殿的颜色渲染

并做了水彩画处理

再利用视觉透视对位原理

将宫殿复原彩图置于装置上



借助以上这些

科技手段和视觉原理

当大家来到特定观察角度和距离点位

就能清楚观察到地面宫殿复原彩图

与实际殿基夯土的等比例视觉呈现

也能身临其境于大明宫

进一步感受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



现在收藏小布为你整理的以下点位

你就能通过复原展示装置

“一览”大唐盛世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宣政殿

宣政殿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是常朝殿堂,地位仅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其北是内朝紫宸殿。建于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规模与含元殿基本相同。宣政殿是皇帝在大明宫举行中朝常日听政之处。


延英殿

延英殿是长安大明宫殿,建于开元中。乾符中,易名灵芝殿,寻复旧名。位于紫宸殿西。自代宗起,皇帝欲有咨度,或宰臣欲有奏对,即于此殿召对。后渐定期开延英殿成为皇帝日常接见宰臣百官、听政议事之处。


望仙台

望仙台是唐大明宫内道教建筑。考古发掘表明,望仙台遗址为方形覆斗状,由夯土高台、高台的基座、基座周围的壕沟三部分组成。


大福殿

大福殿位于大明宫城墙西北角,并与西北角宫墙连接成一体。其是大明宫所有殿址中地基保存较好、夯土层较明显的遗址。


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青霄门内偏东,是一高台建筑,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北部为15米,南部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大明宫

是留存千年的历史记忆

凝聚着东方美学

复现着大唐盛世

时空交错中

西安的魅力

也在此处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