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府人烟少,神仙花巷古韵浓——走遍京郊之昌平·仙人洞村 听见江西·山水名胜丨天生万年仙人洞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洞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一首童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今天就带你去看看仙人洞。

仙人洞村位于昌平城区以北3公里,明代嘉靖年间皇家派人在此种植干鲜果品祭祖,史称“永陵园”。村北侧蒋山半山腰处有一个天然溶洞,明永乐年间山洞的右侧建有天云观,专奉太上老君,香火极盛。据说有得道仙师点化,致使“本地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久而久之遂得名“仙人洞”。

仙人洞府人烟少,神仙花巷古韵浓——走遍京郊之昌平·仙人洞村

仙人洞又名神仙洞,为明清两代“燕平八景”之一的“石洞仙踪”。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及《光绪昌平州志》都有关于仙人洞的记载。1973年,一伙盗贼为了偷盗洞里的钟乳石,用炸药炸塌了仙人洞,自此500多年的胜景不复存在。

几年前一个开发商来到此地,向村民租下了仙人洞这片地,并在毁坏的仙人洞外建造了一座庙,后因拖欠村民和建筑公司的工资,被告上法庭,这座庙也随之衰败下来。如今,庙宇外杂草丛生,只余一条被荒草遮蔽的小路。

仙人洞府人烟少,神仙花巷古韵浓——走遍京郊之昌平·仙人洞村

遥想当年,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月、挥毫泼墨、流连忘返,现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立的石碑。

仙人洞府人烟少,神仙花巷古韵浓——走遍京郊之昌平·仙人洞村

沿着台阶登上平台,平台上是一座大殿,大殿两侧各有一株古槐树,古槐枝繁叶茂,枝杈上系着祈福的红布条。

殿门紧闭,门前摆放着一些贡品。

透过门上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当年仙人洞的洞口,洞口被铁丝网封着。洞口处有一副对联,上联:蜿蜒龙脊山吞月;下联:磊珂云根洞有天;门额:神仙洞。这副对联是明嘉靖年间的工部尚书雷礼,奉旨来陵区修复桥梁道路时,命石匠刻上去的。

仙人洞村毗邻十三陵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文化气息浓郁,自古就有敬老尊贤、讲孝养生的传统,活到90多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村干部结合村庄这些特点,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仙人洞村进行整体规划,陆续开创素食、民宿两大产业,同时注重对居住环境的建设,仅用几年时间,就将这个贫困又脏乱差的山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步入村中,第一个感受是干净整洁,街道上没有多余的杂物、家家户户的门窗亮洁如新。

仙人洞村居住着300多户村民,人口近千人。因民居多分布在狭窄的小巷内,为了增加窄巷的观赏性,村里将窄巷中的民居做了粉刷美化,将主街的外墙做成彩绘民俗文化墙,挂上各色花草植物,装饰上精美的砖雕,打造出拥有彩绘3000平方米、花卉墙400平方米的“仙人花巷”。

文化墙上的彩绘内容丰富,有仙人洞村简介、村歌、箴言、警句及佛教故事,诗文通俗易懂;风格多样,有水墨画、油画、卡通画,清新悠远、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漫步在小巷中,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勃勃的生机扑面而来。

2019年,北京海之春书画院携手北京楹联学会、十三陵镇仙人洞村,将仙人洞村打造成为“首都楹联文化第一村”。很多村民家门前都悬挂着楹联,这些作品都出自优秀的楹联专家和书法名家之手,每副楹联上均刻有名家的落款。

村子不算大,却五脏俱全。社区服务站、超市、医务室、文创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中心广场、休闲广场……一应俱全。

村里的文创中心很有特点,尤其是墙上的3D绘画格外引人注目。中心内有文化礼堂、海之春书画院、茶室等活动场所。

北京七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小扣柴扉久不开

田园风光的壁画与满园青翠相映成趣。

仙人洞村崇尚孝道文化,与之相关的名言俗语在村中处处可见。村里在中心广场一侧台子的正中间,摆放了一把超大的孝顺椅,意在鞭策村民践行孝道,善待父母,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除了中心广场,村里还设置了几处休闲娱乐的场所,环境优美。

道路两旁鲜花盛开,每到秋季,枝头缀满了果实。

仙人洞村除了有古洞、古树,还有古井和古桥。

这眼古井目睹了明、清、民国至今四个朝代的变迁。

古桥还在,只可惜已没有了潺潺的流水。

仙人洞村最广为人知的是其素食文化,有“昌平素餐第一村”的美称。2018年,有关部门对仙人洞村一共10家“素食宴”商户进行综合评定,所有商户全部达标且都达到了中级以上的标准。

餐厅的名字也极富仙气,“清净园”、“静莲斋”、“仙居阁”、“仙子亭”、“忘忧园”……

素食宴,正如其名,看起来有荤有素的一大桌子菜,其实食材都是地道的素食,“肉”是面筋做的,“骨头”是藕做的,米粉肉是用大豆蛋白做的。这里的素食宴按人收费,50元一位。

仙人洞村民宿的风格和素食文化一脉相承,庭栖慧舍民宿在村里有七八家,每个院落有3-4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处独立的庭院,房间里没有电视,取而代之的是书籍。“庭栖慧舍”意为“一个庭院是心的栖息处,一念舍下能感得智慧”。

闲暇时,可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品茶抚琴、读书发呆,放下心中的杂念,只闻花香,不谈悲喜,不争朝夕。

听见江西·山水名胜丨天生万年仙人洞

天生万年仙人洞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1年毛主席来到江西庐山,感叹于仙人洞的美景。同年,江西省另一个名叫仙人洞的地方正在进行一项考古发掘,其成果将震惊世界。

听见江西·山水名胜丨天生万年仙人洞

万年仙人洞全称为“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位于上饶市万年县大源乡,主洞空旷幽深,长60米,宽25米,高3米,可容纳1000余人;左右各有支洞,深长莫测。万年仙人洞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其出土的陶器和栽培稻,距今1万年以上,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遗存之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万年仙人洞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提到在万年县陈营区大源乡有个奇异的大石洞,洞口附近散落着一些骨骼碎片。这封信顿时引起了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关注。信中提到的这个大石洞便是万年县的仙人洞,它是个发育良好的石灰岩洞穴,位于万年县大源镇东南角。这一带在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貌,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小盆地,只有几平方千米。

调查组的考古人员发现,仙人洞洞口地面暴露着很多动物的骨骼和螺壳。经过10多次的发掘,考古人员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文物300余件、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及烧火堆遗迹12处。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其中的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等年代超过1万年,这不仅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

仙人洞遗址有上、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位于其附近的吊桶环遗址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吊桶环和仙人洞一样,同为洞穴,相距约800米。1995年,考古学家们正是在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成为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将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推前了近5000年。

万年仙人洞有层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华东地区较早被发现,还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也都经过了科学鉴定,这为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有人提议,可以把这一类型的原始文化定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

1.4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制作出了世界第一个陶器(饰纹圆底陶罐),点燃了世界陶瓷文明的火焰。1.2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种植出了世界第一株水稻,昭示了江西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中心区。

编辑:胡代江 复审:朱峰

终审:骆志俊

声明 :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