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阳明山,被誉为湖南九寨沟,台湾阳明山因它而改名 刘夫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说起阳明山,可能很多朋友会想到台湾的阳明山,因为历史原因名气更大一些,其实台湾的阳明山以前叫草山,是蒋介石把草山改为了阳明山。改名是源于湖南永州的阳明山,当年他很崇尚永州阳明山的佛教文化,曾上山拜佛,受过当时山上的高僧仙光大师的指点,到台湾后就把台湾的草山改成了阳明山。

永州阳明山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郊区,属于南岭支脉,处于湘南和湘中之间,西边是潇水,北望衡山,南边就是广西桂林范围。阳明山自古就是天下名山,佛教胜地,被誉为人间“灵山福地”,现在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里面保存着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虽然现在阳明山的知名度和那些名山大川还有距离,但也是一座旅游胜地。

阳明山的魅力总结起来是四个特点:古、奇、灵、秀。
古:阳明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点也不亚于三山五岳,从东汉起这里就是朝佛圣地,最鼎盛的时候阳明山范围内有大小寺庵一百零八座。历史上的著名寺庵有万寿寺、歇马庵、白云寺等,歇马庵就是明朝的妙竹公主修行的庵堂,妙竹公主为了逃婚来到阳明山,歇马建庵,后来还被皇帝封为一品仙姑。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新田人郑秀峰禅师在阳明山万寿寺坐化成佛,圆寂时只有三十九岁,肉身不腐。《阳明山志》记载“殁后其身不巧,肉体俨若金刚”,明藩南渭王颂其生前高风亮节,封其号为“七祖”,改寺院为万寿寺,并赐楹联“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
万寿寺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代,位于阳明山海拔1357米的花岗岩山腰上,两侧群峰逶迤,环抱古寺,称为“二龙戏珠”。万寿寺坐北朝南,布局为三纵六横,寺前层峦叠翠,古木参天,视野开阔。周围的原始森林葱茏茂盛,寺后有一口古井,从不干涸,雨水多的时候也不会溢出,井水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被誉为“阳明圣水”。
奇:阳明山有五大奇观:万亩杜鹃花海、十万亩竹海、流泉飞瀑、奇峰怪石、云山雾海。奇石奇水奇树奇花随处可见。奇石有:情侣石、八戒望月、大禹试剑石等;奇树有恋人竹、夫妻树、阴阳树、石中树;三十二溪八十四潭十八瀑为流泉飞瀑,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下了众多山水游记,其中的《游黄溪记》就记载了黄溪河源头的美景,就是阳明山中的大黄江源头。
万亩杜鹃花海在万寿寺西北的山坡上,上万亩野生杜鹃花树生长茂密,映山红、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等品种丰富,传说这些杜鹃就是七祖因为思念母亲除掉了山上的杂草树木种满杜鹃。每年四五月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花团锦簇,蔚为壮观,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七祖也因为这美丽的杜鹃花海而忘却了思乡之情可以潜心修炼,成为一代高僧而肉身不腐。
灵:阳明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胜地,是周边三省约百万香客的聚集朝拜地,传说这里的菩萨十分灵验,求官求财求子求福都能得偿所愿,被称为福地。七祖活佛受万世敬仰,每年七祖生日善男信女都会来到万寿寺,顶礼膜拜,纪念活动规模宏大,为佛教盛事。
秀:阳明山保存完好的数万亩原始森林和竹海、杜鹃花海等奇景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华南最大的黄杉和红豆杉群落就分布在阳明山,是国内罕见的生态宝库,自古就有“北有庐山,南有阳明”之说,被誉为“天然氧吧”、“湘粤凉岛”。是感受佛教文化,体验原始生态的度假旅游胜地。

(图为送别仪式现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27日讯(记者 冒蕞 刘笑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湖南省政协原主席刘夫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19日17时43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0岁。今天上午,刘夫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刘夫生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李克强、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贺国强,张春贤、肖捷、周强,王兆国、刘延东,韩芝俊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
27日上午,明阳山殡仪馆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刘夫生同志”,横幅下方是刘夫生同志的遗像。刘夫生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上午9时许,许达哲、毛伟明、杜家毫、李微微、杨正午、王克英、胡彪、黄兰香、张剑飞、吴桂英、刘莲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刘夫生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刘夫生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刘夫生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
刘夫生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许达哲、毛伟明、杜家毫、李微微、乌兰、熊清泉、杨正午、王克英、胡彪、黄兰香、谢建辉、张剑飞、冯毅、张宏森、李殿勋、姚来英、王成、吴桂英、刘莲玉等领导和老同志前往医院看望、送别或以各种方式吊唁、志哀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相关省(区、市)负责同志,以及刘夫生同志生前好友和家乡代表等参加送别仪式或发唁电、送花圈。
刘夫生同志1931年10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的一个中农家庭。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到分区支前司令部宣传组工作,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斗。1949年8月,奉命南下,在长沙地委组织部工作(后改为湘潭地委组织部),历任干事、副科长、科长等职。1957年7月,任湘潭县委副书记。1958年先后兼任湘潭县响塘乡党委书记、韶山乡党委书记。1962年,出席了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1970年,当选为省委委员。1971年8月,当选为湘潭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第一副主任,1972年2月,任湘潭地委书记。1973年4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副秘书长。1977年10月,任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9年12月,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2年1月,兼任长沙市委第一书记。1983年2月,参加湖南师范学院党政文化进修班学习。1985年3月,任省委副书记。1988年1月起,担任湖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98年1月,担任湖南省政协主席。2001年1月,不再担任省政协领导职务。2004年11月,中央批准刘夫生同志离休。刘夫生同志是党的第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夫生同志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信念坚定,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经受了严峻考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精力。
刘夫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责编:胡泽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