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这9个春游好去处,待疫情结束再出发!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级文物
暖春已至,
此时的兰州,
草长莺飞、百花齐放,
万物生机盈盈,
但是一场疫情,
却让诗和远方戛然而止。

by:赵峰 摄
面对疫情,
数百万兰州儿女毅然坚守,
逆风而行,迎难而上,
正在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
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

by:兰州日报

by: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露出微笑,带上口罩,
疫情退让,并肩成墙,
无惧风浪,抬头仰望,必有曙光。
我们坚信
疫情一定会很快过去,
让我们静待,
“疫”散花开
微游君邀您畅游兰州,
再去探寻诗和远方!
中山桥
兰州黄河铁桥俗称“中山桥”,是黄河上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位于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兰州市内的标志性建筑。在万物苏醒的春天,中山桥还是放风筝的最佳之地。
水车博览园
水车博览园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东段,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再现了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园中水车完整地演示了提灌全过程,这也是来兰州必看的景点之一。
黄河母亲雕塑
黄河母亲雕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雕塑由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什川古梨园
春到什川,最先看到的是沿河的梨花迎风怒放,给古老的黄河镶上两道雪白的花边,远山近野浸在一片花香中。登山远眺,只见梨花,不见古镇。漫步在什川梨园,你可以目睹满园飞银扑面来,千层雪浪令人醉的梨花,倾听一堤之隔母亲河奔腾的喘息、呼唤与叮嘱。
吐鲁沟
吐鲁沟位于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腹地,属祁连山脉的东麓,这里地貌奇特,风光迤逦,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园内地貌起伏剧烈,山势嶙峋,可充分欣赏自然风光,是兰州市的后花园之一。
兴隆山
兴隆山因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的的完美结合,又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这里有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朱德纪念亭、100多年历史的卧桥——云龙桥……春日来兴隆山,在苍松翠柏间,闻鸟语花香,寻找内心最纯粹的放松。
五泉山
五泉山公园地处皋兰山北麓,因山区内有五口天然泉口而得名。山上有诸多寺院楼阁,其中有十余座明清时期的建筑。春天的五泉山是兰州市民春游的首选之地。
仁寿山公园
仁寿山公园位于兰州安宁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公园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仁寿山周围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开之际,这里隆重举办桃花会,观者如潮。在仁寿山的山后还有地质奇貌——天斧沙宫。
河口古镇
走进河口古镇,感受文化气息,领略水韵情怀。一条条古香古色的街道,一排排特色鲜明的民居,再加上钟鼓楼、卧桥、城门、牌坊、码头……一个个古典元素构成了这座气势恢弘的古镇。
最是一年春好处,待疫情消散时,让我们一起感受兰州最美的春天!
图文来源|综合整理于网络
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共确定一级文物144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分别是西夏鎏金铜牛、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西夏鎏金铜牛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 西夏鎏金铜牛
西夏鎏金铜牛 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由青铜铸造而成,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形象逼真,个体硕大。铜牛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的珍品。
西夏墓中随葬如此精美的铜牛,说明了牛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牛耕对发展西夏农业经济无疑起了很大作用,为我们研究西夏社会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实物佐证。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背部阴刻文字)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
至于支座的用途,根据其放置在碑亭中心的位置,汉译为“志文支座”的西夏刻文和周围发现的大量石碑残片,以及西夏陵一号陵发现的支座顶面方形榫眼等资料,认为它是碑座;另有人根据西夏陵碑亭遗址上发现的碎砖瓦及八号陵所出土的支座顶面无榫眼等发掘资料,断定支座是立木石础。西夏时期支座究竟做何用途,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出土了两扇雕刻有“胡旋舞”图案的石刻墓门。每扇门均呈长方形,单扇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深目高鼻,发束带,上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贴身紧裙,脚穿长筒皮靴,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蹈为出自康国、在唐代非常盛行的胡旋舞。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的生活气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
根据窨子梁唐墓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里面使用了许多武周时所造的字。从志文“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等清楚得知,墓主人为月氏人,何姓。何姓是西域康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