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数读中国的世界遗产 走进河姆渡遗址,看七千年前母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编者按:6月11日是我国第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三类。我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其中,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8项,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

来源: 光明网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村,一个古老的遗存。
在中国的考古历史上,有两个了不起的发现不容被忽略。其一是位于黄河流域西安的仰韶文化发源地半坡,一个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这两个同为母系社会氏族遗存被发现,证明了逐水而居的祖先,虽然分为南北,却一起创造了古代了不起的文明与发展。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门
我曾经看过一本考古专著,上面说:河姆渡与半坡遗址,是中华文明史链条上的最重要两个环节,它们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人,中国文化,是根植于这片古老土地,由祖祖辈辈中国人发明和发展的。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不存在外来的可能。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不间断的奇迹。
一九五三年发现的半坡仰韶文化,被专家证明,中国古代文明是从黄河流域辐射到其它地方的。然而,晚了二十年时间,在一九七三年被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却用事实证明,长江流域一样是古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
根据专家认定,半坡文明大约在六千到六千七百年左右。河姆渡的时间与半坡大体重叠,在七千年上下。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天依然是河网纵横的地方。古代更是。发掘出土工艺品和文物中,有许多象牙制品和象牙装饰品。证明了什么?那时候这里有大象生活着!庞然大物的大象居住地,不但水草丰茂,它们还成了先民的猎物。

七千年的船桨
虽然这里发现的象牙及其制品没有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那么多,那么整齐有序。但是,以七千年这个时间坐标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远远达不到三千年文明历史的金沙。金沙时期,青铜器异常成熟。河姆渡文化,金属还没有出现。河姆渡先民们的生活空间与交流空间,不可能有很远的距离。挖掘出来的象牙制品应该是本地产品。
河姆渡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完整保留了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文化层是考古专用名词。通过对文化层的考古研究,能得出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人类的生活状况。河姆渡四期文化层,每一个不同层面的遗迹,清晰地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先民们的生活状况。根据目前已经发掘、并经考古证明,河姆渡最早的文化遗存,在大约七千多年到五千多年之间。
也就是说,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以完善的渔猎和农耕为主的生活模式。出土的已经碳化的稻谷、谷壳、稻叶、菱角等农作物,证明他们熟练掌握了种植技术。深藏于地底的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芒刺挺直。

各种农具
有专家给出的鉴定为:这里的水稻属于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换言之,是杂交稻,牛不牛?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六公顷,专家据此计算出农作物的最高总产量达十八点一吨。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业用具。农具中,骨耜最多,有一百七十件。有两件骨耜柄部,保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主要功能是翻土。骨耜大量出土,说明河姆渡人的原始农业进入了“耜耕阶段”。
除了农作物,挖掘出的大量鱼骨、狗骨,说明河姆渡人还有渔猎和家畜驯养。渔猎,河姆渡人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
相比半坡半穴式结构的住宅,河姆渡人主要的居住形式被称为“干栏式建筑”。它是一种类似现在西南地区吊脚楼形式的建筑。将房屋隔开地面,可以有效避免潮湿虫蛇对人类的侵害。在第四期文化层里,已经发现大约两千多平方米用于木构建筑的树桩和木构井。这些树桩现在还被保护在遗址发掘现场,向每一个游人展示古人的智慧。
介绍说明,第四文化层里至少发现有六幢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幢建筑长度超过二十三米,进深有六点四米,最奇妙的是,檐下有个一点三米宽的走廊。很显然,这幢房屋可分隔成若干小房间,是大中有小的大家庭分而不离的居住形式,很有一点现代人一碗汤距离的味道。廊檐避雨,不影响下雨天人们的交流和屋内劳动。
五千多年前的水井
清理出来的建筑材料包含了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其中有几百件构件上居然带有榫头和卯口。榫卯结构,原来在七千年前已经被运用在干栏建筑上。《营造法式》成书,已经是宋代,距今只有几百年。
除了有特色的干栏建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轮、骨针等物。河姆渡先民,在劳动技能和技巧方面,有我们想象不出来的精巧;玉玦、小件挂饰等物被发现,尚说不上敬天礼地,却表现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素陶为主,间有一些黑陶。整体比不上半坡彩陶的精美。如果从使用功能来分类,主要有豆、盉、鬲等炊煮具和瓮等装具,似乎也没有半坡丰富。
半坡的鱼纹和跳舞小人彩盆,是陶艺史上的高峰,至今都是美的典范,介于虚构和写实之间独特创造。专家们对半坡陶器上的小人造型,至今还有图腾与写实的分歧。河姆渡陶器,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陶器上看不出图腾崇拜的痕迹。
建设干栏居住房屋
整个河姆渡博物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将七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模拟和再现,非常有趣好玩。团团在河姆渡遗址走一圈,仿佛穿越了时光。
与半坡遗址一样,河姆渡遗址也是母系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