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巨富豪宅,康氏家族前后12代人生活在此,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荣耀四百余年慈禧封号的“康百万”十八代传人,民国时为何自杀?
河南一巨富豪宅,康氏家族前后12代人生活在此,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原地区的第一大省,不仅拥有着全国最多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这几年也是越来越好,而同时,河南也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省份,不仅有着类似许昌,洛阳这样的多朝古都,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遗留建筑。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座位于河南的巨富豪宅,这座豪宅不仅有金龟探水的美称,对于研究中原古典民居建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被人称为中原三大官宅之首。

而这里就是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听名字就知道住在这里的主人家是康氏家族,之所以叫做康百万庄园,也是因为康家在清朝时期被慈禧太后册封为康百万。

这个家族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在河南安家,经历了十二代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被人称为中原活财神,而关于康家,还有着一个传说,据说是一位姓朱的洛阳富商来到巩义的时候看到康家所居住的位置处于金龟探海的风水宝地,于是将女儿嫁给当时还未发迹的康家先祖,之后才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虽然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因为康惠的正确抉择才有了这次联姻,并且对象也不是富商之女,而是明朝皇室的郡主,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金龟探海这样的传奇说法。
康百万庄园作为中原传统民居建筑,有着将近65000㎡的占地面积,整座豪宅之内的上千间房屋分为19个部分,布局严格按照风水进行,结构严谨,百万庄园最开始建造的时间在于明朝,经过了12代后人的不断修建完善,才有了这样的风格。
所以这里的建筑和装修在有着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风格的同时,也掺杂了不少的清代民居建筑设计,有着明时楼院秦时廊的说法,对于我国的传统民居艺术研究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康百万庄园也是被收归政府管辖,并且在之后被认为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近几年在古典建筑旅游业开发的热潮之下,当地政府也是投资了数千万元,对这里进行了重修与保护。
现在的康百万庄园已经是国家的四a级景区,每年都有着诸多的游客前来这里观看这一座曾经的巨富豪宅,可谓是热闹非凡。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纵跨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河南郑州康百万家族,从明代到现代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康氏11世康惠的夫人是明朝皇族洛阳福王的女儿。

康氏家族发迹始于贩盐业,明朝时期,康家第六世祖“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而明代已经允许私人介入贩盐业。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康家的船行六河(洛河、黄河、运河、泾河、渭河、沂河),后人说康家的船达3000条;他的土地商铺遍及附近鲁、陕、豫三省的八个县达18万亩,在1773年和1847年分别收到了来自清廷和同乡送给的“良田千顷”的牌匾,民间还有“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顺口溜,康氏家族一度富甲三省,人称“百万富翁”。

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被广为流传,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此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目前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分为寨上住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总建筑面积达64300平方米,是山西乔家大院的十九倍。
整个庄园可分为19个不同形式的建筑群。庄园北面建有寺沟和张沟两个住宅区,还有康家祠堂、福禄堂、戏楼等。两个住宅区分别有通往洛河渡口和孝义清代渡口的大道。庄园南方则设立有金谷寨、果园和林场。如今保存下来的庭院中,分布在张沟、寺沟区的是明代的楼院,而福禄堂区、龙窝综合住宅区、寨山主宅区、南大院区、栈房区、作坊区、祠堂、饲养、集贤庄、书院、戏楼等则是清代的建筑群。位于正中心位置的庄园主宅区,东边依次排列著作坊区、栈房区、南大院、花园、饲养区、菜园以及观音堂和石牌坊。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秉承诚实、守信、勤俭、拼搏的原则,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处世态度,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成为豫商成功的典范。而如今的康百万庄园以豫商文化家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中外游人。
据说明末的某一天,一艘小船自洛阳顺河而下,行至巩县康店渡口,日晚泊岸。一老者站立船头,西望之下,不禁暗叹。但见夕阳红云,烟霞氤氲处,邙山起伏如五龙朝天,中间一峰,正是金龟探海之势,真乃风水宝地。于是,老者携带家小,弃舟登岸,访问村人,得知刚才所见之峰,名曰五圣顶,其下住一康姓人家。老者欣然投奔而去,并将女儿嫁与康家。此后,康家日渐发达,家族兴旺,终成一方富豪。更有附衍者传出,那老者原是洛阳朱姓大户,因乱出奔,无意间发现此处宝地,不惜以女相嫁,卜居之地乃独占鳌头之相,且康朱相配,有糠(康),猪(朱)得以茁壮,有猪(朱),糠(康)得以尽其用,正是天合佳偶。
而历史的真实是,明末李自成攻占洛阳,诛杀福王,李妃落难,被康家收留。其后,十一代传人康惠与李妃之女结婚,康家第十二代子孙皆出其门下。康朱联姻无疑为康家的兴盛发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实,康百万并不是特指的康家某一个人,而是对康家历代传人的通称。从明初,康家始祖康守信随母由山西迁居至此,到六世康绍敬晋任山东东昌府大使,真正的创基立业由此而始。明末清初,十一世康惠的“康朱联姻”,更为康家锦上添花。其子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仕不经商”的传统世俗观念,船行江淮,地连鲁陕,从而奠定了“康百万”的名声身价。至十四世康应魁,利用清廷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官商联盟,暴敛横财,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牌,在当时,“河南康百万”曾被印上年画,与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与此同时,大兴土木,开山扩宅,康百万庄园初具规模。康家由此进入鼎盛时期。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虽然十七世康鸿猷献白银,迎两宫,得以钦赐御封,但已是大河落日,回光返照了。
民国二十三年暮春的某一天,或者也正是日薄西山,暮霭深沉的傍晚。康子昭孤独的站在城垛后,茫然四顾,国事家运,万千思绪,黯然心伤。无论是投笔从戎,或是首倡实业,种种努力,都无法挽回康家已逝的繁华,更无力阻挡历史汹涌的潮流。无可奈何的悲叹中,更多的是理想的破灭,和对现实的绝望,康子昭举起冰凉的枪管,对准了自己。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康家第十八代传人,以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一代封建官僚地主家族的终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微风正从洛水悄然掠过,无声的穿行在这高墙大院间,夕阳把邙山剪裁成一幅淡墨侧影,眼前的青堂瓦舍越发显得冷漠而苍老。荣辱沉浮,沧海桑田,荣耀四百余年,横跨明,清,民国三朝,一个家族的兴衰,不也正是一代历史的缩影吗。
夕阳阑珊,残照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