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系列报道1:食宿1936民宿 沾沾巨商财气 愿君富甲一方 舟山普陀寺

(记者:洪斌 宁波报道)近日,《洪紫千:海岛民宿·独享晴雨》1文被人民日报欧洲网、人民日报人民号、4大门户网站等200多家海内外媒体频频转发,为2022年浙江民宿和浙江文化旅游的宣传“开疆拓境”,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浙江”开了个好彩头。洪紫千文章的开头“势如破竹”——是这样“气势恢弘”地写到:人生如画,应像《千里江山图》,起伏群孤,留白错落;人生如歌,应像《命运交响曲》,音符灵动,曲谱张弛;人生如戏,应像《雷曼三兄弟》,回转流变,酣畅淋漓。令人百读不厌。记者今天体验的是东钱湖1936民宿,她同样“居住”山水间。——题记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今天(2月20日)是春节后的第2个周日,记者来到位于宁波市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钱湖(湖面约有杭州西湖的4倍大)。在东钱湖1936民宿享用精致双人套餐午宴,4菜1汤,色香味俱全,真善美都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更享受的是用餐还可大饱眼福,赏尽湖光山色的灵动美景。改日,一定要带上亲戚朋友前往食宿。
1936民宿位于东钱湖小普陀景区、陶公岛景区边上的利民村曹氏民国洋房——宁波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里。今与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分享。
千闻不如一见,千见不如食宿。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宁波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就有关于她的相关介绍,图文并茂,记者在此无需长篇累牍,不必赘述。
据宁波日报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 李玲玲报道的《湖光山色隐藏人文古迹》文中这样写到:进入古村,巷弄纵横,屋宇叠错,一条近1公里的长巷连通全村,一端连山,一端通湖。村内众多古建筑证明着村落的古朴。村中老人史佩玉说,最早搬来的可能是史氏,南宋名相史浩的幼子史弥坚的曾孙、39世史冕孙传至现代,历经26代,有700多年历史。陶公岛由陶公、建设、利民3个村组成。利民村面积1.5平方公里,由薛山、史湾、曹家、忻家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950户, 村中有上塔山庙、史氏宗祠、史长发当铺旧址、候舟亭、吴公祠、曹氏宅院等文物保护点,以及三官殿、史氏八行堂等宁波市历史建筑。

钱湖1936民宿就是湖边的曹氏宅院,高大精致,非常洋气。主楼为框架结构,前为厅堂,内设戏台,两边住宅为西洋风格,该房由香港新昌集团创始人曹兰彬于1936年建造。曹氏财团是民国时期“宁波帮”的著名财团之一。曹氏宅院不远处有胡公祠,祠前有济众亭。有碑文载:“族人曹兰彬看到渡口上人来人往苦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地方,于是出钱造了一座亭子,老百姓很感念他。”
村中有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隐居垂钓的传说,有南宋尚书胡榘清理葑草造福百姓的事迹,还有清咸丰年间史致芬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
宁波久住文旅董事长、集盒里美学民宿及重逢系列民宿品牌创始人李照辉告诉记者:此民宿是宁波帮代表人物、上海滩木业巨商曹兰彬之故居。曹兰彬及其家族的曹氏财团是民国时期宁波帮著名财团之一,他同时也是香港新昌集团创始人叶庚年之丈人,时为宁波旅沪同乡会学务董事、上海总商会会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曹兰彬返回东钱湖畔故里,花费5万余银元兴建了这座气势宏伟的西式洋房,并将其捐献出来做小学校,小学以其家族堂号“光裕”命名,是为陶公山光裕完全小学。这座建筑设施全新,简约大气,堪称陶公山第一洋房,在整个东钱湖范围屈指可数。过去,凡陶公山人几乎都在这座小学读过书。滨湖洋房,学生云集,书声朗朗,是当时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此宅院东边不远的胡公祠前,有亭曰济众亭,亦是曹兰彬在民国7年,眼见乡亲渡口乘船,苦于无遮阳避雨栖脚之处,乃发心修建,并延请溥仪之师郑孝胥亲撰亭记、题写匾额(至于郑孝胥其人其字,则是另一段历史公案了)。曹兰彬泽被乡里还不止于此,民国十一年,他与其他乡贤一起出巨资筹建鄞县普益医院(今钱湖医院前身);凡此种种善举,不胜枚举。时代变迁,光裕小学几易其名,用途也几经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近百年来,这座灰砖洋瓦砌成的洋房,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于碧波荡漾的东钱湖畔,阅尽东钱潮起,甬上来风。2018年,重逢久住品牌民宿进驻东钱湖,将百年洋房改造为“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及餐厅,让这座民国建筑重现昔日风采。世纪洋房焕发新生,东钱湖畔文心一脉,渊源相传,亦是佳话。
2018年,重逢久住品牌民宿进驻东钱湖,将百年洋房改造为“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及餐厅,让这座民国建筑重现昔日风采。
离湖仅一步之遥的绝佳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点。民宿整体构造仍保持着旧时格调,老建筑的铅华洗净,温馨的氛围让人宾至如归;一楼为开放的庭院,投下一方蓝天、一片艳阳;休闲公区及茶包厢组成,老墙内的脚踏石、迎客松,圈住了一方雅致的天地;由1936年西式洋房改造的民宿,不仅拥有湖景阳台房还有榻榻米和亲子房,二楼10间房间名还分别化用了钱湖十景命名,民宿内配有善于就“湖”取材的料理好手;设有可观景的5个包厢就餐区域,食一湖鲜,重逢一湖水;于钱湖岸,复见往来舟。木墙之下,百年石砖深沉踏实,原木茶桌素雅自然,一整面的落地玻璃窗保持了开阔视野。更好地引进自然光,还空间以本真的状态。品茶时,可观幽蓝湖水,可赏庭院景致;邀三五好友来此,温杯烫盏,共话桑麻;
此民宿距东钱湖只有一步之遥,推开门就可以游览景区,譬如:小普陀、福泉山、南宋石刻公园、下水湿地公园,陶公岛,雅戈尔动物园、十里四香,水上乐园.....
食宿钱湖1936精品民宿。记者随店员看了钱湖1936民宿的房间、餐厅、会议室和景观,可容纳60人同时就餐或开会,有几间朝南房间,人睡在床上可见湖水和景观。此宿此景,不仅是旅游度假或家人朋友聚餐的好去处,还是举行同学会、单位会议的最佳选择。还可享受“船在湖中行,人在船上食”的饕餮“船宴”,关键是人均还挺便宜的。
(记者:洪斌,资深媒体人,兼世界旅游报总编辑,迄今,发表过各类文字作品达600余万字)
上海离宁波舟山普陀寺,不算远。我不信佛,但为了找一处去旅游的目的地,几年前,也曾开车去过一回。
那次去,快到岛时,那座必经之路的大桥,拥堵得很,挡住了去路,我怕一排上了拥堵的队,进退不得,就赶紧下了路,放弃了去普陀寺的打算。当时临时搜索附近,说有一处叫小普陀寺的地方,索性就去小普陀寺。到小普陀寺那里转转看看,原来也是一处古朴清幽之地,凡有山林湖水的寺庙,总是不错的。去过小普陀寺,就再也没有想起去大普陀寺。有朋友同事也多次相邀,要陪同他她们去还愿之类,我也没有当真过。
直到最近,一家人决定再去普陀寺。女婿小吴开车,我可以不那么累,小吴对寺庙也有些知识,可以当导游,其实也还是要找一处附近旅游的目的地而已,天气尽管很热,还是出发了。
到了舟山,上岛,坐船。远处海水上,有几座小岛。躺平看,小岛的轮廓,组合起来像是一个躺平的佛像,下巴和肚子的样子,很传神,让人惊奇,小吴也同时发现了这个“看法”,指给我看。小吴闲聊问我,烧香你可有什么愿望呢,我其实并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若说期望现实的天灾人祸赶紧过去,恐怕菩萨也没有办法。我认为菩萨宁愿听个体的无数个小要求,也不愿管人间的大无德大无序。小要求一般都是善的,没人去拜菩萨说保佑下次抢劫成功;大无序要消除每个人心的孽障,让人人有智慧有尊严有守护有勇气,这个估计连菩萨都没有信心。当然我们习惯了只让菩萨享受荣耀,她也不认为自己该承担灾祸的责任(@),我怎好给菩萨出难题。
想起几年前网上有一个小女孩拜菩萨的句子,别人都是去求菩萨,这小孩无所祈求,她说,菩萨,祝你身体健康!一时感动了无数人。想起菩萨的难题和自我的荣耀,我也不以为然。我把这小女孩的故事说给小吴,算是我的关于愿望的回答。
上了岛,沿路走去普济寺。山林木道紫花绿草,让人心旷神怡,打理得这么好,大约是伊甸园的样子,让人赞叹不已。小黎说,还不得感谢菩萨,因为她在这里!这句话虚实结合,和那个小姑娘的祈福,简直异曲同工!我夸赞小黎,她说,就是的啊。
我去过厦门南普陀寺,以为宁波舟山的这个,得有一个寺,叫普陀寺。其实是这座山叫普陀山,山上有很多寺庙,最大最盛的寺庙叫普济寺,普陀寺是统称。
普济寺里,香客很多,酷暑的大热天,很多人手持香火,随便站定一处,骄阳下,汗流满面,四个方向就拜,也不管面前站的是谁,看起来就像拜别人或者夫妻对拜一样!这念头一出,我心里赶紧谢罪,不该像看躺平的佛像那样看烧香的人和动作场面的组合。但还是觉得,拜佛如果不是在佛像前跪拜,最好还是把香火举高,头上三尺有神明,像争相拍照那样,免得看起来拜得奇怪,当然,香客和菩萨,都不计较。
我不烧香,我四处躲闪,努力让自己别站在别人的前面,这很难。小吴说,我们也拜一下这个菩萨吧,他是管交通的,可以保佑开车安全,我欣然同意。按小吴的指导,左手持香,右手点火,香不能散乱,也不能用口吹火等等...我对了交通部的菩萨,心说了三声谢谢。我并不是祈愿他以后保佑我驾车平安,而是对最近发生过的两三次的驾车危险,他保佑的化险为夷,表示感谢。以后开车注意安全,肯定还是我自己的事儿,不能老是劳驾菩萨保佑,菩萨又不是高德或者交警,哪里知道每个人在每个路口或者高速上的拥堵和交规。
寺庙有去过,才会留心去探究相关的知识,哪怕知道点传说也好,除了南北普陀寺,我没去过五台山、九华山,因此关于几大寺庙的知识,也都近乎为零。到普济寺门口,小吴告诉我,普济寺的大门是常年不开的,只能从侧门进的。我问为什么,他说,传说乾隆,下江南,一次避雨,来到普济寺山门,因为过了时间,没有为他开门,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坏了寺庙的规矩,他只好走了侧门,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正门六十年才开一次,云云。
我听了这故事,很为普济寺的主持方丈守护着宗教的精神而赞赏,也为他的敢拒绝皇帝的勇气而敬佩。宗教就是得心怀敬畏,是作为每一个“人”的心里的“神”圣,皇帝坏了宗教的规矩,凌驾于菩萨之上,日后有个什么事儿,连个保佑你的神明都没有,不是更悲催!.....我带着对这个普济寺山门故事中关于守护和勇气的感触,结束了普陀山之旅。
日子刚过去几天,天灾人祸还是不断。疫情不见好转,地震暴雨台风塌方爆炸等等,甚至越来越多,我也无能为力。回到重庆,我为周末选择去重庆的哪几座大山去“修行”,做些查询(我才知道重庆的仙女山、金佛山之外,四面山是5A,缙云山是4A),这样的研究,我忽然想起应该查查普济寺开山门的故事,看细节到底是怎样的传说,一查,原来说法是这样:
乾隆皇帝来普陀山住宿,因为小和尚不知道是皇帝来了,结果开门开慢了,乾隆皇帝回京生气,就下旨普济寺大门永不开,后来大臣们求情,乾隆皇帝才同意,正大门六十年一开。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又一说,说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忘了回去,当他返回到普济寺的时候寺院大门已经关了,他要求开门,把门的小和尚跑问住持大师,住持和尚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除非是皇帝来了,否则一概不开”。结果小和尚回的路上摔了一跤,记成了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就是皇帝来了也不会开的!”,乾隆没有办法只能从东山门进入寺内。乾隆回宫后对此极为恼怒,下了圣旨:从今以后,此门不能开。这就延续到了现在,只有在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者方丈第一次进门时才能打开,平时的游客们就只能从旁边的侧门进入了。
事情原来不是我想的那样!
我嘲笑自己又天真了一回,千百年来,哪里有什么坚守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