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扬州:扬大校园,精美雕塑 地球上那些极具创意的城市雕塑,每一座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天地间,晨曦徐徐,绚丽多彩,清新降临人间。在扬州大学,闲情逸致的人,打拳舞剑,快走慢跑,幸福写笑脸。太阳渐起,校园披上了金色!
此时老翁,摁响快门:咔擦,咔擦,咔擦…
一尊尊"雕像",一座座"雕塑",清晰的剪影,成像记永恒, 传递给心灵,定格在, 感佩的敬重中…
一题记(作者:王宪良)
· 任中敏雕像 ·
一泓瘦西湖水绕扬州城而过,于古城西北角浸润着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一处人文地标——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原扬州师范学院)。
从校区化学馆前向东,沿着一条幽静的下坡道路,约摸150米处,可以看到依依杨柳的东侧有一方椭圆形的池塘。在池塘西侧的杨柳之下,立有一方石碑,碑旁立有一尊铜像,乃任中敏先生塑像。

1997年,为纪念任中敏先生诞辰100周年,立此半塘石碑以示永久的怀念。2007年6月6日,任中敏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又立此铜像。石碑,上书“半塘”两个大字,下撰文:“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名讷,号二北、半塘,晚年卜居于此,是以名之。”碑旁立有一尊铜像,清癯的脸颊上,一副圆框的眼镜,透出先生平和而深邃的目光。他就是中国国学大师任中敏教授。半塘之上建有乘凉小亭,可供驻足休息。扬州大学半塘的满池清荷,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桃李芳华。

▲ 任中敏塑像(位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任中敏先生(1897~1991)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戏曲理论家、敦煌学家。扬州人。1897年农历五月七日,任先生生于扬州的一个商人家庭。6岁时开始识字,15岁考入常州第五中学,19岁转入扬州省立八中。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13日,病逝于扬州,终年95岁。
· 张謇雕像 ·
张謇先生雕像座落于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原江苏农学院)。

张謇先生清未状元,南通海门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20世纪初叶,张謇先生目睹西方列强的侵略,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先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自1902年起,创办了300多所学校,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和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张謇先后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和南通学院等,成为国内数所高校繁衍发展的源头。
扬州大学便肇始于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所以张謇先生当属于扬州大学最早的墓地人之一(1906年,张謇将通海农学堂附设到通州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农科;1952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农科与苏南文教学院农业教育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建立苏北农学院,即江苏农学院前身;通州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与扬州中学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艺术专修科、苏北师资训练学校教育专修科合并建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即扬州师范学院)。
▲ 张謇先生塑像(位于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
2004年11月18日,扬州大学校长郭荣在张謇先生雕像揭幕仪式上深切缅怀了张謇先生的光辉业绩,希望全校师生学习张謇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他献身教育的创新精神。
· 马恩雕像 ·
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座落在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背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行政楼,坐北朝南。两位思想家一坐一立,目光深邃,注视前方。
▲ 马恩雕像 (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
马克思恩格斯雕像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1年4月,为十周年院庆定制落成,像高2米,铜铸,由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雕塑家赵杨博士设计。
▲ 马恩雕像从设计图到泥稿,再到铜浇铸焊接打磨,最后再处理打蜡
· 孔子雕像 ·
孔子铜像坐落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昭文馆前,铜像高约3米,为孔子站立式全身像,除基座为花岗岩构成外,全部由青铜铸成。基座正面刻有汤恩佳先生题写的“孔子圣像”四个大字。背面还刻有汤恩佳先生题写的《孔圣颂》:“尼山日月,麟吐玉书,泱泱中华,降生孔子,啊,圣人啊,为无私的抱负,为大同的理想,周游列国去传播,去宣扬,受尽苦难,在陈绝粮,四书五经,六艺八德,仁者爱人,环球名扬。”
孔子铜像由汤恩佳先生向扬大捐赠,旨在弘扬儒家文化,让广大师生永记孔子所提倡的至理名言,以圣人为榜样,进而培养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做一个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汤恩佳生于1934年,广东佛山市人,15岁离乡到香港谋生,在香港打拼多年,被称为香港的“染料大王”。汤恩佳自幼尊孔,五十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孔子儒家思想。作为世界十大儒商之一,汤恩佳对中国数十个省市的孔庙及儒学研究团体捐资逾3亿元,捐赠世界各地孔子铜像400余尊。)。
▲ 孔子雕像 (位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2014年11月26日上午,扬州大学在扬子津校区隆重举行汤恩佳先生捐赠孔子铜像揭幕仪式。该校法学院学生代表集体诵读了《论语》经典篇章选段。焦新安校长在揭幕仪式上对捐赠孔子铜像的汤恩佳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 扬州大学标徽雕像 ·
扬州大学标徽铜雕位于扬州大学校部行政楼。
○从整体看,标志是一棵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标志首先从外形上突出了扬州大学的学校性质,也表达了百年扬大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从内部结构看,标志内部由一个地球、一只展翅的仙鹤组成。仙鹤是扬州的典型吉祥物,此时,周围的树冠可视为祥云,与仙鹤组成了“鹤舞九天”的生动画面,表达了扬州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豪迈气概。
○标志的外轮廓,既是树冠又是片片祥云,同时象征一座知识高峰,通向高峰的路崎岖曲折,需要扬大人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向上攀登。
○从标志的构成元素看,仙鹤隐含英文字母Y,大树的主干是英文字母U的体现,Y U分别是Yangzhou University的字首,组成扬州大学的英文缩写。
○标志浑然一体,和谐生动,易于识别、易于记忆、易于传达。该标志自扬州大学合并办校以来,一直沿用,具有认知方面的公众基础。
▲ 校标徽雕塑(位于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
· 铜鼎雕像 ·
2002年5月19日,扬州大学举行建校100周年庆典,这也是该校合并办学10周年、在扬州办学50周年的庆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等出席祝贺。江苏省人民政府向扬州大学赠送了“百年校庆”铜鼎。
▲ 铜鼎雕塑(位于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
铜鼎位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荷花池校区),铜鼎高 3米,铜鼎大理石底座上镶嵌铜牌,钢牌上雕刻着:“百年沧桑,名与时迁,呈现代教育之辉煌,开江苏人之伟观,负民族振兴之重任,育国家建设之栋梁。校风馥郁,学统端庄,千龄弗替,万代永昌,值此百年校庆,特铸斯鼎,世世相传。江苏省人民政府赠 二OO二年五月”。
· 群雕《永恒之歌》 ·
群雕《永恒之歌》由陈俊先生在2002年扬州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捐资赠送。
陈俊先生为扬州大学首届董事会董事、英籍华人、英国扬州同乡会会长。
陈俊,1932年出生于扬州市邗江区酒甸镇,知名爱国华侨,英国扬州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以扬州“三把刀”技艺闯荡天下,在英国创出一番事业,成了当地餐饮业重要成员。一向关注家乡扬州公益事业,资助建立邗江陈俊学校,先后为家乡捐资超300万元。2002年,他被扬州市授予“城市贵宾”荣誉称号。2005年2月25日,陈俊先生专程回国,向获得第28届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冠军的扬州大学国贸0103班学生陈玘颁奖。2004年8月,当他听说家乡扬州大学学生陈玘获得乒乓球男子双打决赛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奥运会第16枚金牌的消息后,激动万分,他与英国扬州同乡会副会长钱伟鹏当即决定,奖励陈玘1000英镑,以表彰他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在当天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陈俊先生讲述了自己旅居海外的切身感受,希望扬大学子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 永恒之歌一一腾飞(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永恒之歌一一奮飛(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永恒之歌一一崛起(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
· 手拉手雕塑 ·
手拉手雕塑座落在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雕塑高约3米,用不锈钢铸成。
雕塑描绘了两位少女手拉手飞舞的简单形象 ,是一种持久的信任,奉献,积极,和谐,友谊,智慧,帮助,希望和爱的象征。
该雕塑由张世椿在1987年为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原扬州工学院)室外环境艺术创作时设计。
张世椿, (1935.7—1997.6)江苏扬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壁画、雕塑。1949在苏北新四军做美术宣传工作,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教授。画家。上世纪70年代,张世椿先生被下放回到家乡扬州,先在扬州工艺厂工作,后在国庆路开了一个工作室,从事丝锦画创作。1978年,张世椿先生调回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
扬州大学校园的一尊尊雕像一座座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校园雕像雕塑通过被解读,使扬大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雕像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雕像雕塑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具有文字属性,同样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
每一尊雕像每一座雕塑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扬大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激发扬大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扬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图/文:王宪良,扬大老干部、扬州仪征商会秘书长)

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创意,也许不经意间,就会被深深触动。
相比起那些悬挂在美术馆里的名画,各种矗立街头的雕塑,可以说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艺术形式,每天匆匆而过之时,就会邂逅这些饱含情感和意义的作品。
城市的文化氛围,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雕塑所传达出的理念和价值,那些超越肤浅的表象,记载了不同历史和文明的纪念物,传递的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历史的遗留、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追求。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予我们不同的思考和借鉴。
本期精选世界十个充满创意和情感的雕塑。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将凝聚的故事和意义,强烈的辐射到周围环境之中,让每个驻足的行者,都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你是否也曾对街头雕塑
会心一笑,或莫名感伤
▼
1
困于内心的孩子
Inner Children Trapped Inside Adult Bodies
Alexander Milov,Ukraine

你上一次跟所爱的人争执是什么时候?不可抑制的恶言相向,是成年人自负与恐惧的结果。但内心深处,我们依然渴望着爱和联结。
乌克兰海边,2015年燃烧人节上的这座名为「爱」的雕塑。由 Alexander Milov 创作,描绘了充满希望和纯真的冲突场面。

金属构筑的情侣彼此背对,仿佛疏离而空洞的躯壳。但内心却如孩童般呈现前所未有的光亮,即使隔着栅栏,也渴望彼此触碰。
随着夜幕降临,象征着纯洁和真诚的温暖光彩,用无声的方式诉说着,即使貌似疏离,我们的内心依旧如此渴望亲近,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一切依然有着弥补的机会。
雕塑留给所有人温柔的提醒:当我们不可抑制的怨恨之时,请记住,愤怒之下隐藏着深爱。每个貌似冷漠的外表下,都藏着受伤却依然渴望爱的孩子。
如果此刻情绪正动荡不安,那么可以留给彼此降温的空间。等尘埃落定情绪平复之后,再加强彼此之间的爱。冷静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最终,在一起。
2
失去主人的鞋
The Shoes On The Danube Bank
Can Togay & Gyula Pauer,
Budapest, Hungary
在多瑙河岸边,匈牙利国会大厦前,站着60双铁鞋指向河边,他们背后藏着凄惨的故事。纪念因布达佩斯的箭十字民兵实施的暴行,而丧生的数百人。
从1944年10月15日到1945年3月28日,纳粹同僚箭十字军在布达佩斯肆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五个月统治期间,有超过1万人在街头被射杀,超过8万人被驱逐出境,遣送奴隶劳工营或集中营,主要是犹太人。
这段时间里,布达佩斯的犹太人常被围困在多瑙河两岸,然后被射杀入水中。最残忍的是,他们经常被迫脱鞋,因为这是战争期间的宝贵商品。恐怖分子会将其出售或使用。
他们的身躯永葬长河,鞋子依然遗留岸边,为了纪念些无辜丧生的人们,匈牙利于2005年4月16日设立了「多瑙河上的鞋子」。将60双形式各异的铸铁鞋固定湖畔,作为他们活过的证据。
牌匾上书「为了纪念1944–1945年被阿罗克斯 • 克罗斯民兵射入多瑙河的遇难者。2005年4月16日竖立。」如今,很多人在这些鞋子雕塑放上蜡烛与鲜花,表达纪念和哀悼。
曾经的历史无法改变,但从历史中引以为戒,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唯一途径。
3
旅行者
Les Voyageurs
Marseilles, France
法国马赛港口,矗立着十个法国艺术家 Bruno Catalano 创作的引人注目的青铜雕塑,名为「 莱斯旅行者」,描绘了缺失了大部分身躯的,步履匆忙的路人。
写实雕塑缺失部分,是如此非凡而独特,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 是他们遗漏了一些东西,还是仅仅留下了一些东西?
我们每天行色匆匆的奔走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是否也如同这些残缺的雕塑一般,有着不完整的灵魂,和空洞的生活?我们究竟把身体或心灵的某一部分,留在了哪里?
4
扩张
Expansion
Paige Bradley, New York, USA
这件唯美而引人深思的作品「扩张」的诞生和创造。提醒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永远不要忘了继续成长和发展。
Paige Bradley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座雕塑。然后将其砸在地板上,变成碎片。这些碎片组装,再以漂浮的状态重新联结。
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刻,世上就已经有一个为我们准备的容器了:无论性别,种族,职业或智商。我们终生都在执着于适应这种外部的容器,而非感受内部的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身体的束缚,是否会更深刻的认识自己?
雕塑内部透出的亮光,代表了我们内在的光明。当内心充满着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充满盼望。
5
消逝的路人
The Monument Of An Anonymous Passerby
Wroclaw, Poland
这座迷人而醒目的公共雕塑名为 Przejście(通道),是寓意波兰戒严时期,那些神秘的不幸失踪者的匿名行人纪念碑。
雕塑由艺术家 Jerzy Kalina 创作,描绘了14个栩栩如生的人,沉入 Swidnicka 街一侧,然后重新出现在另一侧。纪念上世纪80年代,波兰戒严期间遇难或失踪的公民。
这座青铜纪念碑于2005年12月,波兰共党实施戒严24周年之际安装。从1981年12月到1983年7月,专制政府对公民实行限制性法律,以镇压迅速发展的政治反对派。
戒严使人们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许多人在深夜被捕,然后神秘失踪。从街道另一侧人行道上出来的行人,则代表了1983年戒严后,波兰公民的重新崛起。
这些消失的路人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由于狭隘的偏见,制造出的人为苦难。
6
沉没的国家图书馆
The Sinking Library
Melbourne, Australia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街头,矗立着名为「沉没的国家图书馆」的巨大雕塑。这个曾经恢弘的建筑似乎正被周围环境所掩埋,只露出写着「Library」的一角。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渠道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我们面前应有尽有,却又一无所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雕塑的存在提醒着每个人: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和历史中,沉淀下的最经典的观念和思想,透过文字,我们能够了解世界是什么样,以及为何是这样。
时代巨变,当我们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不要忘记阅读图书馆的经典,它会让你形成知识体系,塑造观念,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掌握能够真正理解时代,与世界相处的钥匙。
7
挣脱束缚
Break Through From Your Mold
Zenos Frudakis, USA
宾夕法尼亚费城的 GSK 世界总部前,有个名为「自由」的雕塑。从左到右,描绘了我们毕生都在努力摆脱的束缚。从象征被锁死的木乃伊状态,逐渐挣扎解脱,仿佛米开朗基罗的「叛逆奴隶」。
米开朗基罗的「叛逆奴隶」
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取到属于自己的象征意义,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站在这里」,感受到自己和雕塑融为一体,切身体会到这种努力斗争,和实现自由的过程。
最终,人物逐渐从束缚的墙壁上完全挣脱,舒展双臂拥抱着自由,远离留下的坟墓空间,也使自己摆脱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束缚。
8
天国的阶梯
Diminish And Ascend
David Mccracken, Bondi, Australia
澳大利亚悉尼怀赫科岛海湾,矗立着一个「天国的阶梯」的雕塑,从某些角度看,就如同一个永无止境向上攀升的楼梯。
楼梯越到达顶部尺寸越小,直至消逝在云端,漫长的攀登仿佛永无止境,超越想象和现实,散发出通往天堂的无限错觉。
这个雕塑有着不同的理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通往天堂的信仰之路;也可以从世俗角度,代表着要保持至高的精神境界,或社会的最高地位,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这座雕塑还被放入新西兰 Christchurch Botanic Gardens 的湖水之中,从水底直通天际,水面的阻隔,让这种通往天际的意向,多了些许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
无论你最终追求的终点是什么,我们一生总在主动或被动的向上攀爬,越接近顶点越充满挑战,却也能领略到下面看不到的风景。
9
深海沧桑
Viccisitudes
Jason Decaires Taylor, Grenada, Vest Indies
墨西哥坎昆海洋公园的水下雕塑博物馆来自英国的雕塑家 Jason DeCaire Taylor。寓意着「先创造后毁灭,继而在毁灭中重生」。
Museo Subacuático de Arte
这些海底雕塑亦被赋予了环保的使命 —— 随着时光流逝,它逐渐褪去人为的斧凿痕迹,被来自海洋的生命力淘洗覆盖,直至长成真正的珊瑚礁丛,完全融于自然之中。
第一个水下雕塑公园「变迁」Viccisitudes —— 由75座海洋水泥制成的真人大小的雕塑,分布在800平方米的海底,模拟有利于珊瑚繁衍的自然岩层。
雕塑被放入海底的几天内,就感受到了大自然施加的魔法:年轻的藻类开始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一个月后更多的藻类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生长着,很快就吸引无数海洋生物在此觅食… 几个月后各类珊瑚也来了,雕塑形体变得不复清晰可辨。
随后,Taylor 又在世界其它地方建造了这些水下雕塑群。仿佛庞贝古城中的人体化石,囿于特殊空间及观看角度,传递出某种令人不安的生与死之间的神秘交流。
每件真人大小的雕塑,都拥有独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有些彼此交织横卧在海床上,构成环形空间。
在寂静无声的水下世界,这些雕塑会让我们感受到某种过去与现在,生与死的隐形边界。「这些人工雕塑必须消融在海水,才能再次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延伸至永恒。」
10
爱别离
Ali and Nino
Tamara Kvesitadze,Batumi
在格鲁吉亚沿海城市巴统,矗立着两尊巨型移动雕塑 Ali and Nino。由雕塑家 Tamara Kvesitadze 用堆叠的金属片构成。
这对雕像的故事,出自 KurbanSaid 1937年的著名爱情小说。信仰穆斯林的阿塞拜疆名门之后 Ali,与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公主 Nino 相爱,但最终,这对恋人因信仰不同,以及苏联入侵而被迫分离。
故事在欧洲国家脍炙人口,富有宗教和政治的时代大背景下的悲情色彩。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浪漫,也是最虐心的雕塑。
每天晚上7点,Ali 和 Nino 开始向彼此移动,穿过身体融为一体后逐渐背道而驰,十分钟后,孤独的留在原位,遥遥相望,静待第二天短暂的相拥,日复一日。
相遇仿佛刹那,分别却是永恒。这个浪漫又极富创意的雕像,表达了世间所有的爱与伤痛,也隐喻了每一次相遇与别离。我们是如此亲密无间,却只能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