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救 这些小常识你需要知道 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那么,当地震来时,我们应该如何逃生呢?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

1、大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2、室内如何逃生

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

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二、公共场所如何逃生

切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地震时,若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三、户外如何逃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你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以及其他危险场所;如果你正在野外,要迅速离开河边,水坝或桥梁,以防止地震时河岸坍塌,塘坝垮塌。要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遇到山崩、滑坡要迅速向滚石两侧躲避,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

四、温馨贴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因遭受住震冲击,外观虽然还未破坏,但大部分结构已被抖松或震损,处于失稳的临界状态,已然变成危险场所。因此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一定要充满生存下去的信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面对被压在废墟下,即使受伤,也要坚强地等待救援。万一被困,一定要想法清理周身的杂物,扩大生存的空间,但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东西砸伤自己,利用砖石木棍支撑自己的生存环境。被困于废墟中,食物、水等都是紧缺的或者没有的,因此一定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后,才可以大声呼喊,切勿盲目呼喊。当听到外面有搜救人员时,要立即通过敲打木棍、砖墙、呼喊、手机、打开收音机等方式,向外面发放求救信号,以便搜救人员及早确定你的位置,展开救援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天气网

这段时间举国上下都在与病毒作斗争。无论是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还是冲在最前线的医者、亦或是守在卡点检测排查的工作人员,甚至是为节省口罩待在家中的寻常百姓。大家都希望这场"特殊战役"早点过去。

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载,华夏大地历经风吹雨打,即便有恐惧、有伤亡,人们总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姿态应对。对国家而言,何为灾难?病毒侵袭、外族入侵、山崩地裂、旱涝连绵......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这些灾难的毁灭性极其严重,例如2008年 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家破人亡,让每一位国人心痛不已。尽管当时我国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正在飞跃发展,但天灾来临仍无法避免,只能尽力抢救,减少伤亡。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应对地震的呢?

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与地震有着长期的抗争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有史以来至1956年间就有一万五千余次地震。由此可见,古人对地震早已见怪不怪。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若想知道古人如何应对地震的,还得从他们对地震的认识中探索。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早期人们对地震仅有记载,并无认识。直到西周末年,人们才有这方面的见解。例如《诗经》对公元前780年陕西地震的记载:"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从这些记载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地震会引发地壳运动。结合这次地震,西周一位叫伯阳父的人认为地震产生原因乃"天地之气,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后来庄子也对此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觉得"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虽然这些原因并不正确,但总归是把地震看作自然现象,这比后期盛行的"天人感应"之说更加切实。

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由于古人缺乏科学常识,并受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所以一般普遍认为地震乃天谴,即上天对人的惩罚。当地震来临时,古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祈祷。例如唐朝时期,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皆以祭祀名山大川、庙宇、各路神仙等方式感动上天,以求祛灾。当然古人也并非完全依赖祈求,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君主专制不断升化,科学技术逐步发展,"人定胜天"之说从未间断的历史进程下,古人岂会真的听天由命?可地震根本无法避免,对古人而言应对之策不出其二,除了预防,就是救援。

唐山大地震纪实文学名著阅读课外推荐正版书籍博库图书
¥36.47
购买


其中预防就是找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从而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与时间,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人类受灾。我国古人在这方面有着卓越成效,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在前人经验成果的累积与亲身实践的刻苦专研下,发明了侯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它看起来好似一个大坛,中间立着一根都柱,四周相接了八条与龙相似的机关。"龙"在坛外,口里含铜丸,"龙"口下还有一只"蛤蟆"张口向上。但凡哪个方向发生地震,该地动仪对应方向的"龙"口中的铜丸就掉到"蛤蟆"口里。这样人们可以据此得知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方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侯风地动仪只能报告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地震情况,并非提前预测。由于古人技术有限,地震仪器的预报作用一直未突破,但未雨绸缪并非完全不可。

通过前人对地震的观察与记录,往后的古人发现:强烈地震发生前会有一系列微弱前兆。例如光绪五年(1879)五月四川绵阳地震,从初十"地微震者连日",间隔两日竟"黎明地大震,轰然声从东北来,约四十分钟之久。"史料上记载许多地震前兆,除了最普遍的地声与地光,还有气体喷发、鸡犬惊鸣、井水浑浊与露雨不止等。古人们通过对前兆的记录和总结,不仅能在地震前采取一系列紧急避灾措施,还对地震多发地区实行了可靠的防震措施,譬如用木材、竹材建造干栏式房屋、教授震后逃生方法。明朝中期的秦可大在这方面颇有建树,他曾提出:"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这些话是指人们遇上地震时总来不及逃,故而要寻一个安全角落(如柜子或床的一侧),伏在地上,保护头和脊柱,等待震动过去再迅速逃到空旷之地。这些意见放在当下也极具参考价值,可见古人已能较正确地应对地震。

此外古人的地震救援制度也较为完善。若某地发生地震,首先要从下至上层层报告灾情。接着中央会派官员组成勘探小组前往受灾地区统计受灾范围和人口,以便日后发放物资与减免赋税。待摸清实际灾情后,皇帝会任命大臣带着赈银与物资前去赈灾。赈灾措施十分多样,最常见的是向灾民发放粮食、食盐、布匹等救灾物资与减免灾民的徭役、赋税,也有直接赐银两或将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灾民又或以工代赈。遇上死伤惨重的情况,皇帝还会派太医组队赴灾区医治伤者。这一整套救灾制度从秦汉时期产生,经过历朝历代古人的改善已趋于完备,基本适用于任何天灾。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况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救援的各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谎报与贪污,但就制度本身,它也考虑到这方面,也实行了相应的惩罚政策。比如隐瞒灾情者,罚一年俸禄;不及时报告灾情者,视延误时间与灾情等级处以罚工资、降职与革除等惩罚;贪污赈银与受贿者惩处最严格,除了革职还要杖行。

总而言之,古人对地震的应对措施一点也不过时,甚至有时他们比我们更敬畏自然。每当地震过后,最高统治者与当地官员会祭祀天地、省身自悟、大赦邢狱、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保护环境等。尽管这些敬畏之心是源自无知,但我们当代人在了解地球奥秘后更应该敬畏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