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乌鲁木齐│老一辈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满全城 天津西青:对杨柳青镇、辛口镇全域交通管制,实行“人不出镇,全员静止”

百年乌鲁木齐│老一辈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满全城

本报联合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乌鲁木齐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推出《百年乌鲁木齐》系列,本期推出乌鲁木齐的少数民族民间艺人。

文/新疆晨报记者 刘萌萌 图/百度

新疆是歌舞之乡,早在上世纪30年代,乌鲁木齐的民间艺人便大显身手,名满全城。

老一辈的乌鲁木齐居民,谈起艺苑佳话总是离不开托乎提的口技、撒吾提的杂耍、阿不都古力的唢呐、达吾提的京剧武生、卡帕尔的新疆曲子等。这些维吾尔族民间艺人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艺术表演,又融入了汉族艺人的表演技巧,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讲述人:昝玉林,部分内容由李富整理。

百年乌鲁木齐│老一辈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满全城

解放前后,一些外国人通过照相机记录下了新疆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这张是民间乐器演奏。

托乎提的口技精湛绝伦

托乎提祖籍新疆喀什,他父亲在清朝光绪年间为当地驻军当杂役,和一个湖南籍士兵很要好,这个士兵是兵营里的文艺活跃分子,会拉胡琴,会唱湖南花鼓,还会口技。

幼年时期的托乎提,性格活泼,好玩好乐,加上这位湖南士兵的影响,就经常给一起玩耍的孩子模仿羊叫、马嘶等动物声音。一年春节,军营士兵自筹同乐班,演出文艺节目,那位湖南士兵便让托乎提做他的演出助手。

那时,幼小的托乎提刚学汉语,语音生涩,又不习惯戏剧舞台的古典动作,因而在一折湖南花鼓戏表演中,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清朝末年,托乎提的父亲病故,孤儿托乎提被湖南士兵收养。

不久,湖南士兵退伍,两人来到乌鲁木齐,起初做小本生意,后因买卖亏本,改从游艺,经常在庙会或公共场所表演口技杂耍,靠观众给的“小钱”度生活。

两人在乌鲁木齐混了几年,湖南士兵要回老家,托乎提便跟着他跋山涉水,奔走江湖,到处流浪,卖艺为生。他先是走遍了甘肃、青海、陕西各地,后来又到了四川、湖南等地,在游历过程中,托乎提不仅学到了各地同行的技艺,而且学会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湖南话、甘肃话和天津杨柳青话,讲得流利地道。

不料,两人在返疆途中,湖南士兵因病死于河西某地。托乎提一人回到了乌鲁木齐,此时,他已是成熟的民间艺人,能说会唱,会表演,还会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他在街头表演时,惟一的道具是两块黑石片,凭着这两块石片的敲打声和自己的口技,表演了许多精彩节目。特别是他从内地学会的综合口技《百鸟朝凤》和唱片口技《洋人大笑》最为观众喜爱。

他自己创作的《众畜同圈》,能把一个栅圈中的牛、马、羊互相争食、互相追逐的声音表演得活灵活现。再如《阿西汗捉老鼠》,他能用精湛的口技和滑稽的表演,把一个维吾尔族妇女恨老鼠、怕老鼠、脚踩老鼠,手抓老鼠,以及老鼠钻进她的衣袖中,把衣服脱掉,把衣服盖在老鼠身上,隔着衣服捉老鼠等各种逼真的声音和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30年代,托乎提是乌鲁木齐人人皆知的民间艺人,但旧社会的艺人地位并不高,他终年肩头上扛着一个褡裢,装着人们给他的小钱和食品,孤身一人在乌鲁木齐生活了20多年。1934年秋,他病故在西河坝的一家车马店里,附近的群众为他举行了葬礼。

百年乌鲁木齐│老一辈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满全城

解放前,维吾尔族姑娘在乐队的伴奏下跳舞。

唢呐名师精通多民族乐曲

阿不都古力是乌鲁木齐民间艺坛上的名师,他不仅是久负盛名的唢呐吹奏者,而且他的四个儿子和十几个徒弟也都因为他的尽心传授,闻名各地。

阿不都古力出身贫寒,也出身民间艺人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铁匠,也是民间音乐的爱好者。他们经常白天轮捶打铁,晚上弹琴唱歌,所以阿不都古力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

1908年,幼年的阿不都古力随父亲从吐鲁番来到乌鲁木齐,全家的财产是四把铁锤、两把铁钳和一把热瓦普琴。他们全家偎着在一座露天红炉住宿,白天是打铁声,晚上是音乐声,附近群众经常在他们的红炉边弹唱自乐。

离他们不远处,有个名叫阿卜拉的鞋匠,差不多每晚都来参加他们的弹唱会。此人会唢呐,每逢节日和婚事,都会有人邀请他吹奏。但他年事已高,想培养个得意徒弟,于是便选中了阿不都古力。

阿不都古力非常勤奋地跟阿卜拉学唢呐,早起晚睡,独自到河坝偏僻处苦练功夫。两年后,他基本掌握了唢呐的亮音、闷音、扬音、沉音等吹奏技巧,很想有一把唢呐随时练习,但在当时的乌鲁木齐买不到唢呐,阿卜拉看出了徒弟的心思,就将自己的唢呐送给了徒弟。

从此阿不都古力便接了师父的班,每逢节日、婚事,阿卜拉就带着阿不都古力去吹奏。又过了一年,阿不都古力学会了《木卡姆》的各种曲调。

抗战开始后,为开展抗日宣传,乌鲁木齐大兴东北秧歌,邀请阿不都古力参加伴奏,聪明好学的阿不都古力半天内便学会了东北秧歌舞曲,一把唢呐有节奏地指挥着一百多人的秧歌队。

接着,各机关、团队、学校开展了抗日募捐文艺义演活动。起初,他只会吹传统的《木卡姆》乐曲,不过,很快就学会了京剧《马湖》和《定军山》中的两段西皮流水曲调,首次演奏这两个节目时,就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观众一再要求返场,一连吹奏了四次。

从此,阿不都古力成了当时文艺舞台上的红人。当时有个叫魏桂红的新疆曲子演员经常和他同台演出,他就跟魏桂红学新疆曲子,首先学会的是《卖水》和《梅绛雪》中的两段唱腔曲调,为了演好这两个节目,他精心观摩。

第一次和魏桂红同台演出《卖水》,魏桂红的演唱结束后,阿不都古力立即出场,从唢呐声中发出的曲调竟比魏桂红唱得还精彩,观众惊叹不已。后来,阿不都古力又学会了回族和汉族的很多民歌。

解放后,阿不都古力成了新疆军区文工团的正式演员,多次随团去北京,为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观众演奏。1975年,他以75岁高龄光荣离休。

杂耍艺人操行很好

撒吾提原是喀什人,从小家中清贫。辛亥革命后,有个名叫常华荣的上海魔术师在喀什一带巡回表演,很受观众欢迎。当地青年毛拉克扎帕尔爱好魔术,拜了常华荣为师,学了几手杂技。

不久,常华荣返回内地,毛拉克扎帕尔就成了当地惟一的魔术师,每演一场,收入可观。穷困潦倒的撒吾提给毛拉克扎帕尔当义务助手,后来帮他打锣鼓,表演散场后可以分得几个小钱。

撒吾提年轻好学,为人老实,毛拉克扎帕尔便收他为徒。3年后,撒吾提学成出师,独自来到乌鲁木齐行艺,有时赶庙会,有时沿街表演,很受欢迎。

撒吾提有个节目叫《巴依请客》,他先讲了一段阿凡提的故事,说有个巴依请客,要故意捉弄阿凡提,巴依端过一只盘子,当众把一只青蛙放进盘中,然后用布单盖起来。

撒吾提边说边表演,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放进盘内,用布单盖上,然后对观众说:阿凡提来了,巴依对阿凡提说:“今天我请你吃好东西,你若猜不着盘子里装的东西,你就得把它吃掉。”阿凡提想了想,从容不迫地说:“是四个有肉馅的烤饼。”巴依又重复了一遍:“如果你猜不对,就得把盘里的东西吃掉。”

阿凡提说:“那当然。”在座的客人都为阿凡提担心。撒吾提也装作为难的样子,围场走了一圈,然后一顿足、一咬牙,喊了声“呔!”用劲将布单揭开,盘中的青蛙果真变成了四个肉饼。观众热烈鼓掌,撒吾提却风趣地说:“这四个肉饼阿凡提送给大家吃。”然后把肉饼掰开,分送给观众中的老人和儿童。

撒吾提的操行很好,赚来的钱除够自己吃饭外,剩余的他都施舍给贫苦人家。解放前夕,由于生计困难,他返回了南疆的家乡。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天津西青”微信公众号消息,西青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西青区动态调整区域管控措施,决定对杨柳青镇、辛口镇全域交通管制,实行“人不出镇,全员静止”,管控期间健康码赋橙码。除必要的疫情防控、紧急就医、民生保障和城市基本运行的人员及车辆外,一切车辆及人员原则上只进不出。有紧急情况的及时报备,凭证出入。西青区全体居民非必要不出区,减少人员流动,严禁聚集。以上措施自通告发布之时起执行,停止执行时间另行通知。

此外,为积极应对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切实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研究决定,从发布之时起,暂停西青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景点、旅行社等公共场所的一切运营活动,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