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古镇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古镇位于汉地九州之一--冀州,在春秋时代为幽燕之地,五代归辽,北宋属青州,京杭大运河曾穿古城而过,使此地成为衔接南北东西的首要漕运枢纽码头和物资、人文交流的会聚地。镇中店铺鳞次栉比,商贾如云,镇外帆樯林立,风光秀美,繁华现象,好不繁华。风雨沧桑,千年百载,虽然杨柳青古镇已不复见昔日的景象,但历史还在,风采犹存,即便逾越了千百年,杨柳青古镇的青砖灰瓦照旧诉说着小城故事,不同的是,今日的小城故事不只带着昨日的记忆也正大方激昂的诉说新世纪风采。“全国环境漂亮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佳誉使杨柳青古镇的名字正越走越远。

与江南古镇的温顺婉转不同,杨柳青古镇多了一份北方的直爽与豪迈。镇上建筑作风皆大气开阔,线条均笔直明朗,显得尤为洁净利落。青砖砌筑的胡同里偶有骑着自行车赶路的居民,洪亮丁零的铃声飘在胡同里似乎能听到百年前历史的回响。镇上大街铺摆着各色地摊,有特征的古董、泥人,也有其他寻常物件儿,老板开着收音机,叫卖着自家的商品,听着虽喧嚣喧闹,但走在街上内心却觉得无比心安、自由,正可谓是“依炊香饭郎沽酒,两岸春风杨柳青。”

散步于杨柳青古镇上每一眼看到的,每一步行过的,都是无尽风光。西街“西津第一宅”石家大院、南靠古老运河的风情街还留有明清意蕴;百年四合院及老胡同的构建的如意大街分发着正宗的民俗古韵;河沿大街、估衣街,大寺胡同、乔家疙瘩等75条街道,650个胡同里巷纵横交织,安然有序地率领着游客穿城游街;杨柳青三宝之一的“文昌帝君”像还藏在文昌阁里,步入其中,百余年前的琅琅书声令人神驰。徜徉古城,数千年前的喧嚣依稀在耳边回响,不觉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悠然。

杨柳青古镇上最有名的当属石家大院。作为曾经的天津“八大家“之一,“杨柳青古镇的石家”的名号可谓是响彻津门。石家大院原为石元士的住宅,取名为“尊美堂”。整个院子有18个院落,是典型的四合连套格局。园中砖木石雕精致小巧、寓意不祥,而院中的大戏楼则是我国保管最为完好、范围最大的封锁式民宅戏楼。除去天津“八大家”,杨柳青“八大家”也不可小觑。据《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当时杨柳青全镇有四千八百三十七户,合计人口二万五千零七十三口,而八大家则是镇上四千余户,二万余人推选出的中央办事代表,因兴衰演化,八大家时有交换。民初中央组织公议局最后肯定的八家分别为:万兴石家、聚徳裕盛黄家、同盛和周家、成兴号韩家、明盛号周家、久家胡同久家、文丰泰安家、鼎兴张家。此八家中,大多为当地的大商号,大地主,唯同盛和与文丰泰两家为“赶大营”发财起家的百万富翁。
说起赶大营,这是天津人的自豪,也是杨柳青人独有的辉煌。同治年间,清政府为维护民族团结,遣左宗棠率12万大军入疆征伐阿古柏。进军途中,清军于新疆征途中的营盘称为“西大营”,而杨柳青的商贩紧随行军道路,沿途肩挑货郎担或肩负小蒌做生意,因而该买卖又被称为“赶大营”,黄家与安家则发家于此,跻身为“杨柳青八大家”。“赶大营”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高潮,使当时的新疆不只呈现了津京风貌的商铺,更产生了 “百艺进疆”的繁荣场面,而范围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了掩盖整个新疆的运营网络。在某种水平上说,杨柳青的“大营客”催生了新疆现代商业的开展。
往常古镇上只要安家大院还保管着当年“赶大营”的辉煌,小式硬山做法的建筑与民国圆券式作风的厢房使其别有江北神韵,三个院落,院院相通,穿园过廊照旧是旧时景色。现为杨柳青年画馆的安氏家祠,是一幢两进、二十四房的四合院,不知能否也被年画感染,走进园中便是一股抑止不住的喜庆。
作为千年古镇,悠长绵亘的历史内蕴使其厚重深远,但传承下来的好手艺亦使其鲜活生动。相关于情怀,杨柳青古镇的故事都记在了其民间手工艺的刀、剪、笔、錾中。颜色绚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充溢了人世兴趣;不祥胡同的“任把戏子”线条流利、秀美可观,熔铸了杨柳青人的民俗民风;扎、糊、绘、放,独具“四艺”的杨柳青风筝,放飞的是镇上人们的憨厚心愿;常见宅第装点的砖雕则记载了这儿粗暴豪爽的北方人心中的别样情味。千百年载,古镇的巧手能匠已来去无数代,但手艺人的初心不曾改动,这一刀一剪子中的小城记忆也不曾改动。
古镇最繁华的时分,莫过于各类走街串巷的花会演出。杨柳青花会艺术始于明、盛于清,至今仍有传播。“三佛会”、“高跷会”、“旱船会”等花会敲锣打鼓,局面既壮观,又妙趣横生。而颇有名气的“狮子会”,则舞姿漂亮,动作多变,将狮子的形态丝毫不差地表现了出来,令人不由地发笑称奇;而“龙灯会”上则由人持节把使龙体上下翻飞,多姿多态,直直令人拍手叫好。不过,看花会的时分也别错过独具特征的杨柳青小吃,桂花味儿的酥糖,入口不化的醇香槟郎糕,以及任记切糕凉果皆是舌尖上不容错过的杨柳青。当然若是花会看疲了,或是古镇逛累了,来一碗杨柳青独有的茶汤,满嘴滋味,好不满足。
穿越在杨柳青古镇的石板路上,轻抚百年青砖,怡然自足;看百年运河宅邸,游目骋怀。喝一口茶汤、逛一圈庙阁、看一出花会,人生自由不过如此。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杨柳青年画已知最早的画店为戴莲增、齐健隆两家,他们最初可能都是画工,以人名代店名。戴莲增画店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祯年间,后来,戴、齐两家又分为很多画店,重要者为“莲增、美丽、莲增丽;健隆、惠隆、健惠隆”。
清代光绪以前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因以产地得名。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鼎盛时期,杨柳青年画发展到以杨柳青镇为中心,包括周遭的南乡三十二村庄(杨柳青、周家庄、李家庄、赵家庄、古佛寺、炒米店、木厂、冯高庄、郭家庄、大杜庄、小杜庄、宣家院、毕家村、小甸子村、宫家庄、阎家庄、康庄、房家庄、东西流城村、老君堂、岳家开、王家村、大沙窝、小沙窝、辛口村、郑家庄)都在印制年画。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
清末民初,农村凋敝,石印年画兴起,杨柳青年画生产日渐衰落,但犹有十六、七家(戴莲增金记、万盛恒、万盛昌、戴莲增、莲增戴记、义顺号、戴美丽、庆和、玉万等画店)。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因为社会原因,年画业逐步转到天津,杨柳青年画印制上又逐渐采用洋纸洋色,做工日渐粗糙,虽仍然保持红火热闹之特色,但整个年画业已日趋衰替。杨柳青年画随即搁置发展,年画在生产销售上均受到很大破坏,画店相继倒闭,有些则主要以刻印神码勉强维持,至解放前已濒于艺绝人亡的境地。
解放后,杨柳青年画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蓬勃发展起来。
杨柳青年画题材多样,大致分为历史故事、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风俗时事、格言劝诫、仕女娃娃、花鸟鱼虫、风景名胜、农家生活等;同时还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涌现歌颂新生事物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它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表现方法,受宋、元院体画和明代人物画的影响较深,造型、服饰、色彩都明显体现出宋、元、明绘画特点的痕迹。杨柳青年画的构图,注重装饰性和形式美,画面对称、均匀,虚实统一。
杨柳青年画制作,先以木料雕版,再刷出水墨轮廓线并套印出主要颜色,然后手工描绘。半成品称“墨线”、“坯子”,成品称为“成活”。通过这种方法制作出的年画,有以整张纸制作“宫尖”, 一纸三裁制作的叫做“三裁”,以四、五尺纸对开制作,画身狭长的为“条屏”,贴于门窗上方的横框上的小幅画是“横楣”,25厘米或50厘米见方小幅画叫“斗方”,受书籍装帧影响的单片小幅画是“册页”,木板印制的纸神像叫“神祃”,贴于水缸等器物上的年画叫做“缸画”等品种。成品年画多在画店出售,戴连增和齐健隆为最早创立的年画店,其后又出现爱竹斋、盛兴等多家年画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