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大的湿地公园,和海景融为一体,美得像绿野仙境 广州公园绿地亮“家底”,全市有197个公园免费开放

不到南沙,不知广州之大;不到南沙,不知广州有海;不到南沙,不知广州的湿地公园可以美成仙境。
是的,南沙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数和自然生态有关,值得花三四天时间好好游玩。
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内。

南沙湿地公园是中国最靠近大海的湿地公园之一,总面积约一万亩,登高可欣赏湿地的旖旎风光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
南沙湿地公园还是广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这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这是各种植物得以蓬勃生长的原因。由于生态环境好,每年都吸引很多候鸟在此栖息,乘船游览的时候,不时看到候鸟在湿地上空飞翔,将自然美景点缀得更加生动。

我们一行人来到码头,乘船以水上视觉欣赏湿地公园。
游船徐徐前行,穿过开阔处,穿过一条条小河,穿过种满荷花的地方,在不经意之处来一个拐角,换一个方向又是不同的景致。
南沙湿地公园四季常青,春夏两季最青翠。游船前行,海风徐来,满眼绿意盎然,映衬蓝天白云和袅袅碧波,仿佛走进爱丽丝漫游的绿野仙境。
南沙湿地公园分游船区和原野步行区两部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两个游览区都体验一下,所看到的风景并不一样。
景区目前以生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乘船游览过程中,茂盛的红树林、芦苇荡、鸟类觅食区和莲花池都让人赞叹不已。
水是南沙湿地公园的点睛风景,和鸟类及茂盛植被互相衬托,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意境。大约半个小时的旅游行程里,我们的手机、相机等拍摄设备忙个不停。
幸运的是天气给力,身在优美的自然风景里,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游船持续向前,河道忽而宽阔,忽而狭窄,忽而直行,忽而拐弯,眼前的景色也不断变换,先是在开阔处欣赏到仿佛浮于水面的一座座绿洲,紧接着开始穿越树林,此时但见两岸的树木纷纷向河道上方的中心位置生长,阻挡了太阳光的直射。这一段游程大约持续了两三分钟,感觉就像在穿越远古水上森林,又像在穿越一条弯曲的时空隧道。
夏季是南沙湿地公园的赏荷佳季,千亩荷花田随风摇曳,清新脱俗的荷花在荷田里翩翩起舞,朵朵风姿绰约,散发暗香。游船从荷田穿过,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一个个荷中佳人在风中曼舞,不觉心旷神怡。
以往赏荷都是在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这样的地方,景色比较秀美,而南沙湿地公园的千亩荷花,美在细节和气势,美在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协调。
据介绍,南沙湿地公园常年居住着三万多只鸟儿,越冬的鸟只超过十万。在这里,鸟儿时而独自飞行,有时结伴同行,它们高冲低俯,轻盈地掠过水面,忽而飞入树林,消失无踪,场景生动。
湿地公园旁边有个观景楼,登楼可赏公园全景,以及旁边珠江口的浩瀚海景。
水系切割出一个个绿洲,有的像月牙,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椭圆形,有的是不规则的形状。
在地面上徒步游览,欣赏的是公园的细景,登高瞭望才发现这个公园和大海几乎是连为一体的。滔滔珠江主、干、支流在此汇集,并注入大海,开启遥远的大洋旅程。站在高处,看着浩瀚的大海和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突然间很想高歌,但我不敢高歌,怕惊动了森林里熟睡的鸟儿。
跟随木栈道的指引,我们来到另一个赏荷胜地,它就在公园大门口旁边。
木栈道两侧栽种着不同品种的荷花和睡莲,粉的、白的都有,它们千姿百态,在这个盛夏成为“花中之王”。
旅游攻略:自驾车、包车或打车提前定位“南沙湿地公园”即可。外地游客到达广州之后,可乘坐地铁到蕉门站,之后乘坐南G1路公交车,在南沙湿地公园站下车。距离南沙湿地公园最近的机场是深圳宝安机场,距离较近的高铁站是东莞虎门站和广州南站,相对来说,坐到广州南站是最方便的。

“广州秋花节”之第四届“黄花文化节”目前正在黄花岗公园举行。
《规划》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批公园名录共210个(综合公园51个、专类公园50 个、社区公园109个),其中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的公园有197个,初步形成了功能内容配套齐全、景观形式与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园体系。
在目前免费开放的公园中,既有传统型风格如兰圃、醉观公园等,也有现代型的风格如云台花园等,还有一些融贯中西风格的探索之作,如雕塑公园和珠江公园。此外,广州还在城市郊区营造了大量生态型的村镇公园,如珠村乞巧公园、杨桃公园、瀛洲生态公园等,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了新的空间。
《规划》也提出,虽然广州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位列全国前列,但绿地系统的步行可达性与使用便捷度有待提升。大型城市公园绿地集中在白云山周围,缺乏深入到社区环境中的小型公园绿地,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中小型绿地较少,导致公园的服务半径不能覆盖整个城市。通过对现状公园500米服务范围评估,20%的现状居住用地不在公园500米服务范围内,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还有提高的空间。
从分区方面看,广州中心城区绿地服务覆盖率较高,普遍高于85%;外围城区则较低,其中白云区、南沙区低于10%,花都和萝岗低于50%,公园绿地布局总体呈现“重中心,轻外围”,“重城市,轻农村”的特点。
快速经济发展下,全市建设用地23年来增幅巨大,但建成区的拓展导致生态空间逐步退缩,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对生态用地“红线”式的管控措施与法规支撑,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绿地布局,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不相符合,导致绿地落地实施困难。此外,由于旧城区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各类用地置换为绿地的难度较高,旧城改造时的绿化用地预留很困难,如青山绿地工程中许多绿化用地并未取得用地许可,规划实施性较差。
市域生态绿地建设方面,增强绿容率、缓解城市热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还未有系统的园林绿化对策措施提供指引,城市绿地还未充分发挥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另外,“以园养园”等变相经营对公园的用地范围、公益属性及健康发展都造成威胁。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