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腊八了,你知道北京雍和宫的香火有多旺盛吗,pm2.5肯定爆表 雍和宫4大冷知识,“世界中心”须弥山差点被当废品卖掉

每年腊八,北京雍和宫的僧人都要熬几锅腊八粥,免费发放给来寺庙的香客,那场面太壮观了。今年的腊八快到了,雍和宫又会迎来几万香客来喝粥烧香。来喝粥上香的游客,排起的队伍长达几百米,从雍和宫的大殿一直排到雍和宫的大门外,大门外也要排好长的队伍。

快到腊八了,你知道北京雍和宫的香火有多旺盛吗,pm2.5肯定爆表

其实专门来喝粥的人很少,因为来的人太多,几锅腊八粥还真的分不过来,正可谓僧多粥少,每人分的腊八粥,几口就喝完了,更多的人都是借着腊八,来烧香的,你看看眼前烟雾腾腾的场面,游客们被熏的一边咳嗽着,一边流着眼泪。

快到腊八了,你知道北京雍和宫的香火有多旺盛吗,pm2.5肯定爆表

这些善男信女们,借着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十二月初八日,先喝一碗免费的腊八粥,然后再花钱买香来烧。他们在这方面大方到了奢侈,有的土豪会花几百上千块钱,买到几大捆香,一起点燃,然后放进巨大的香炉里面,立刻大殿前面香烟缭绕,四处弥漫,pm2.5一下子爆了表。

快到腊八了,你知道北京雍和宫的香火有多旺盛吗,pm2.5肯定爆表

这些年,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们全心全意在寻找发财路,于是投资理财的专家和股评人火的不能再火了,其次就是大小庙宇都是香火旺盛,位于首都的雍和宫,火的一塌糊涂,周围一公里范围,不是卖香的,就是抽签算命的,假和尚,假道士,层出不穷。估计寺庙卖香的钱,是一笔不小是收入。足够做腊八粥的了。

发了财的土豪也没有安全感,一定要在腊八这个吉日来雍和宫烧香,他们先在功德箱里一掷千金,然后要买最粗最高的香来烧。正在发财路上的人们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做着发财梦的人们也要在香烟缭绕的气氛里,把梦做的更美好,没准菩萨显灵会指点迷津,帮助找一条生财之道。

婚姻亮红灯的,包二奶的,做小三的,也以虔诚的心态来烧一炷香,求菩萨保佑,帮助化解隔阂,成人之美。仕途不顺的,早就在家里摆了香炉,供了菩萨,除了在家里三叩九拜外,腊八这样重要的吉日,一定亲自到大殿来烧香,才显得虔诚。

金榜落第的,考研不顺的,也都会来烧上一炷香,祈求下一次的好运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没了自己的脊梁,缺钙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扑通扑通双膝跪地,像得了软骨病,凡事都要问问菩萨,看看上帝的脸色,民族自信心早就随着香火烟消云散了。

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他们可以长驱直入,肆意横行,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跪着的民族,只会乞求“和平”割地赔款,八国联军区区几千人,就可以冲进北京城,烧杀掠抢,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跪着的民族,今天人们有钱了,但是腿却软了。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一下子多了几万座大大小小的寺庙,而且都是香火不断,越来越旺盛,烧香拜佛土豪们一掷千金,可是面对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人却很吝啬,也就是说,中国人有钱了,他们的钱却不知道怎么花,无论怎么花也不能破坏环境,这样旺盛的香火,相关部门该测测pm2.5了,采取点措施了。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过年期间外出人数减少,但仍会有不少人去雍和宫烧香祈福,至少历年来的春节期间,雍和宫周边都是挤得水泄不通。但你真的了解雍和宫吗?今天借过年这当口,咱来看看雍和宫的一些“冷知识”。图为笔者在二环路边用长焦镜头拍摄的雍和宫建筑局部。

雍和宫4大冷知识,“世界中心”须弥山差点被当废品卖掉

冷知识之一——小小的雕塑原来是“世界中心”!雍和宫内有座青铜制的小雕塑,烧香祈福的人们总是要在这座小雕塑前行礼。一般人可能不明白,它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总要对着它拜来拜去?

雍和宫4大冷知识,“世界中心”须弥山差点被当废品卖掉

这座雕塑高仅1.5米,青铜制成,在佛教中,它就是“须弥山”。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须弥山上不少人投掷了钱币,而且香客们相信,谁能将币掷在须弥山的高处,谁就能得到更多福报。

雍和宫4大冷知识,“世界中心”须弥山差点被当废品卖掉

雪中的游客仍争相向须弥山敬拜。值得一提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须弥山为明万历年长印太监冯保供奉,可谓年岁已久的宝贝。但这又有些奇怪了,冯保供奉的须弥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里面又有故事了。

大致是这样的,冯保供奉的这座须弥山原本是为当时的番经厂供奉的,番经厂后改为“法渊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渊寺被拆,施工人员处理旧物时准备将须弥山砸碎了卖铜,幸好一位文物爱好者赶到施工现场,将须弥山抢救了下来,并联系雍和宫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收藏了这件物品。时间一长,这座须弥山成了雍和宫一件标志性文物作品。

冷知识之二,关于雍和宫身世——它其实原本并不是一座寺院,而是明朝太监居住的官房。那这是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呢?这需要简单梳理一下雍和宫的历史。图为雍和门前与铜狮雕塑。

我们先来看一份史料——《清宗人府事例》。其中有记载说,当时几位皇子均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皇四子允祯即后来的雍正,彼时还是贝勒身份。文中提到的分配给允祯的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就是雍和宫的前身。

康熙三十三年(1694),允祯搬进该府,此地就成了贝勒府。15年后,允祯晋升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再后来,雍正继承了皇位,由于对雍亲王府有着多年的情感,便于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这时候才始称“雍和宫”。但那时仍不是宗教场所。直到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历史。图为雍和宫的牌匾。

冷知识之三——雍和宫何以使用黄色琉璃瓦,跟紫禁城一样级别呢?其实这是历史上突击15天改变的建筑面貌。图为从雍和宫大街上可以看到雍和宫的红墙黄瓦建筑群。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下令在雍和官停放灵柩,为何在此停柩,此事尚有历史谜团未解开,今天咱先按下不表。总之当时为迎棺椁,雍和宫主要建筑要在15天内改覆黄色琉璃瓦,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雍和宫黄瓦红墙的来由。而此前,雍和宫曾经是唯一一个使用绿色琉璃瓦顶却称为“宫”的皇家建筑,但不符迎棺椁的相关礼节,因此15天功夫,雍和宫由“绿”变“黄”。

冷知识之四——很多人都知道雍和宫的万福阁里有一尊非常高大的弥勒大佛,它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它是由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但问题来了,这么高大的白檀木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输到北京的呢?图为雍和宫最北端的建筑群,楼阁精致,且有飞檐连接,这部分的最高主体建筑就是万福阁,也是白檀木大佛的居所。

再来看,这是万福阁的正面。雍和宫最初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并未建万福阁,后来乾隆觉得这里缺个点睛之笔,就想建座体量较大的建筑“镇”一“镇”,但又苦于没有一尊与之相称的大佛像。此消息传至西藏,又恰好彼时的尼泊尔王国从印度运回一根高大白檀木,达赖喇嘛便以大量珍宝购得,并由西藏经四川走水路,历时整整三载,才将它运至京城,后经大量工匠精雕细刻而成。

雍和宫可以说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建筑、宗教、艺术等多领域的瑰宝,要讲雍和宫的知识,即便是“冷知识”,恐怕都得讲一本书。图为雍和宫门口的牌楼。

不过今年有了特殊情况,遇到了疫情,是否还要像往年那边争着去雍和宫烧香,你可得掂量掂量。图为雍和宫风雪中的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