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40年的“宝藏渔场”,中国下一个赛湖? 呼伦湖面积比巢湖大,为何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中没有它?

提起呼伦湖,可能很多人都不怎么熟悉,然而单就面积来看,呼伦湖却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五大内陆湖泊。近40年以来,呼伦湖的面积一直在萎缩,上世纪80年代的面积足足有2340平方公里,而2019年的监测数据却显示,湖水面积已经减少到了2030平方公里左右。

呼伦湖:40年的“宝藏渔场”,中国下一个赛湖?

呼伦湖及周边水系

和太湖、鄱阳湖比起来,呼伦湖的知名度确实不高,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呼伦湖更像是一个天然湖泊——当地人口不多,而且工业污染微乎其微,水质条件也比长江流域的湖泊好很多。

从含盐量来看,呼伦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淡水湖,而是半咸水湖。而且近几十年以来的水质检测数据显示,呼伦湖的pH、碱度正在逐渐升高,这和湖面萎缩、水体流失有很大关系。呼伦湖的水温、盐度和新疆的赛里木湖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赛湖已经被建设成新疆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当地生产的高白鲑更是买到了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而呼伦湖则是一直默默无闻,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渔业品牌。

其实呼伦湖的渔业资源并不算少,具有特色的冷水鱼品种也有很多。国内对呼伦湖鱼类资源的调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调查一直断断续续。多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呼伦湖中的鱼类共有33种,其中既有数量较少的土著鱼,比如红鳍鲌、细鳞鱼、狗鱼等,也有人为引入的经济鱼种,比如高白鲑、大银鱼、鲢鳙等等。

呼伦湖:40年的“宝藏渔场”,中国下一个赛湖?

呼伦湖冬捕时出水的大头鱼

前面已经提到,呼伦湖和赛里木湖的水质很接近,而高白鲑正是赛里木湖的“特产”,人们自然而然就想联想到把高白鲑这一经济鱼种“请”到呼伦湖。2002年,呼伦湖渔业公司从俄罗斯引进了100万枚高白鲑的发眼卵,孵化出鱼苗后投放到呼伦湖中。这一次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借助于之前的“赛湖经验”,呼伦湖的鱼苗培育、鱼种放流进行得都非常顺利。高白鲑的鱼苗放养一年后,虽然有部分鱼苗因为水体缺氧死掉了,但是存活下来的个体也有不少,最大个体长到了300克,最小的也有200克,是初始规格的20倍——事实证明,赛里木湖高白鲑的移植经验在呼伦湖也同样可行。

呼伦湖:40年的“宝藏渔场”,中国下一个赛湖?

高白鲑

除了高白鲑这个“金凤凰”,大银鱼的移植也是如出一辙,最终目的都是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是大银鱼(只有一年寿命,繁殖后自然死亡)似乎对呼伦湖的半咸水水质不太适应,需要年年引种才能勉强保证一定的产量。2010年前后,当地的增殖放流工作逐渐减少,大银鱼也因为没有及时投放受精卵而消失了——这条在北方各地湖泊“大肆扩张”的冷水鱼,最终还是没能在呼伦湖站稳脚跟。

银鱼

对当地渔民和水产企业来说,鲤鱼、红鳍鲌、高白鲑等大中型鱼类才是真正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品种,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些经济鱼类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渔业结构也几乎“失控”。

在上世纪70-80年代,当时呼伦湖的渔业平均产量虽然只有5000吨左右,但渔获物的30%左右都是鲤鱼、鲌鱼这种大中型鱼类,经济效益整体上还说得过去。但是自从2000年以来,湖中的大中型鱼类就一直在减少,2014年时在渔获物中的占比已经不足4.5%。就同一时期,白条鱼的产量则急剧飙升,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5.4%,成为了呼伦湖中的绝对优势种。

白条鱼

众所周知,白条鱼属于典型的小杂鱼,经济价值很低,即便有很高的产量,渔业经营者也很难从中获利。白条鱼的“逆袭”反映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呼伦湖中的鱼类正在朝着单一化、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呼伦湖渔业公司的多次调查也表明,湖中一些珍稀的洄游性(如细鳞鲑)正在减少或消失,哲罗鲑、江鳕的数量也非常少,狗鱼更是达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但由于地势偏远、影响较小,这些珍稀鱼种的资源衰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狗鱼

经济鱼类产量降低、小杂鱼“上位”、濒危鱼种越来越多,这一系列困局很有可能和当地的捕捞方式有关。呼伦湖的渔业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冰下捕捞(类似于查干湖冬捕)和明水期捕捞,主要的渔具包括大拉网、白鱼网、兜网、挂网。这些渔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网目普遍偏小。

小网目网具的使用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当地人工增殖放流的幼鱼在规格上和白条鱼很接近,渔民在捕捞白条时所用的网具很有可能会捕到放流的经济鱼苗。当地渔民反映,每年裹带上来的经济鱼苗都有200~300吨左右,1999年捕捞的经济鱼苗甚至达到了500吨。后来,网具虽然经过了改良(网目2~8公分),但误捕鱼苗的现象还是存在。

呼伦湖冬捕,鲤鱼、鲌鱼的规格越来越小,白条鱼越来越多

除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呼伦湖面临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质过肥一直是呼伦湖的“老毛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呼伦湖就进入了富营养化状态,这倒不是因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排放,而是来自于草原的面源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的重要指标就是水体的总磷、总氮超标,水中的营养盐含量非常丰富,而这些营养盐恰恰是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料显示,1988年时呼伦湖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为8.07毫克/升,到了2009年就上升到了12.6毫克/升,涨幅为56%。

在呼伦湖中,白条鱼正是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水体的富营养化间接地为白条鱼提供了丰富而适口的饵料,最终导致白条鱼的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了红鳍鲌、鲤鱼等更高营养级的鱼类。

小规格的鲤鱼、鲢鱼

为了治理呼伦湖的生态,当地政府累计投资了12.08亿元,环湖周边沙化土地的治理面积已经达到了69万亩。除了拆除湖区周边违规的生产设施外,当地政府还对呼伦湖及周边主要河流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保证所有的污水在达到一级标准后才能排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呼伦湖也开始了为期5年的封湖休渔期,这为湖中的珍稀土著鱼提供了充足的恢复时间。另外,经济鱼种的增殖放流和土著鱼的繁育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这些措施都为呼伦湖的渔业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增殖放流

总之,呼伦湖的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渔业品牌的建设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有了赛里木湖的“致富”经验,呼伦湖这个“天然鱼塘”还是大有潜力的——只要利用好当地优质的冷水鱼资源,打造出招牌式的水产品种,说不定就能成为下一个“赛里木湖”!


#呼伦湖##渔业##赛里木湖##保护生态#

在中学地理课上,大家都学过,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让不少人觉得奇怪的是巢湖面积并不大,只有约780平方千米,却能位居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之列。呼伦湖的面积比巢湖大,因此现在有人会把呼伦湖替代巢湖,列入我国新五大淡水湖名单: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呼伦湖、洪泽湖。

呼伦湖面积比巢湖大,为何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中没有它?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绝大部分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是中国北方的第一大湖,呈不规则斜长方形。呼伦湖面积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深约8米,蓄水量为138.5亿立方米。

呼伦湖面积比巢湖大,为何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中没有它?

呼伦湖古代曾有多种称谓,如大泽、俱伦泊、栲栳泺、阔连海子、阔滦海子、库楞湖等等,当地人称达赉湖(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呼伦湖与贝尔湖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对明珠,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很多都曾这一带繁衍生息,如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三国时,鲜卑人的一支拓跋鲜卑就是从这里逐渐向南迁移,最终在西晋灭亡后中原大乱时建立北魏,一统北方。

呼伦湖面积比巢湖大,为何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中没有它?

呼伦湖属于额尔古纳河水系,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于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发源于蒙古国,乌尔逊河是连通呼伦湖与贝尔湖之间的河流。贝尔湖接纳来自大兴安岭西麓的河流来水,如哈拉哈河等,然后通过乌尔逊河再汇入呼伦湖。

呼伦湖的湖水通过北岸出水口流出,与海拉尔河交汇前这段叫新开河,新开河是调节湖水的吞吐性河流。当呼伦湖水位高于海拉尔河水位时,湖水才会外流,进入额尔古纳河;低于海拉尔河水位时,海拉尔河水会注入呼伦湖。

呼伦湖的面积比洪泽湖(2069 平方公里)还大,更是巢湖的近3倍,为什么没有能列入我国传统的五大淡水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呼伦湖并非一个纯粹的淡水湖,而是在淡水湖——咸水湖——淡水湖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

按照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划分标准,淡水湖湖水含盐度应该小于1g/L,但是呼伦湖的湖水盐度却不固定。如1962年,呼伦湖湖水含盐度约为0.78g/L,是淡水湖;但到了2003年,湖水含盐度约为1.47g/L,成了咸水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呼伦湖一带属于内陆中高纬度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从太平洋过来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阴山、燕山、大兴安岭等山脉的阻挡,到达呼伦贝尔草原时已所剩无几。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湖流域基本上处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外,降水少,蒸发量大。

呼伦湖主要补给河流克鲁伦河发源于沙化严重的蒙古国境内,也造成呼伦湖水源补给的不稳定。如2007年,克鲁伦河曾断流,呼伦湖因为缺少足够的来水补充,也成了内陆湖,水位快速下降,盐分迅速上升,变成了咸水湖。

呼伦湖受降水及上游来水的影响较大,湖水盐分含量呈现不稳定的现象。当降水少时,入湖水量小,呼伦湖成为内陆湖,湖水快速蒸发,盐分上升,变成咸水湖。当降水多时,入湖水量大,呼伦湖又成为外流湖,盐分降低,变成淡水湖。虽然呼伦湖面积比巢湖大,在我国传统的五大淡水湖中却没有它,而有巢湖,正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