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专访|巴新气候特使:各国有分歧但最终都在进步 神秘的复活节岛:1000多尊巨石像,真是外星文明的遗迹吗?
澎湃新闻记者 张无为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由于赤道横贯该国,巴新气候炎热且降雨量大。此外,由于国土多被山脉和热带雨林覆盖,巴新国内的生物种类也相当丰富。
然而,正因为身处大洋中,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十年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雷特群岛就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当时国际社会认为,随着岛屿渐渐被淹没,卡特雷特群岛上的居民会成为第一批“气候难民”。

卡特雷特群岛
像巴布利亚新几内亚这样的国家,被称为“气候脆弱国家”。这并不是一个新词,2015年,“脆弱二十国”集团(V20)成立,专门针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经济体,这其中就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孟加拉国、图瓦卢等48个经济体。
今年11月8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损失和损害日”,在这一天,气候脆弱国家齐齐发声,希望发达国家信守承诺,为那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面临巨大损失的小国提供资金和支持。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COP26参会各方可否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响应这些呼吁并将之付诸行动,已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潮水何时上涨,何时吞没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将被海洋带走。当人们还在预测2030年到2050年、也就是9年到29年后的情形时,我的遭遇已经证明我们必须现在就采取行动,不能再浪费时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位气候活动人士在8日会议开始前以诗歌的形式点明了当前情况的紧迫性。
同一天,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参加COP26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变化特使、热带雨林国家联盟执行主任凯文·康拉德(Kevin Conrad)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时间已然很紧迫,但仍可乐观看待未来。“在这次气候大会上,我们可能不会完成所有的目标,但至少可以取得一些很好的进展。”与此同时,康拉德也呼吁,大国需要兑现承诺以实现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康拉德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以下为专访内容:
停止砍伐森林需有资金支持
澎湃新闻:COP26已经进行了一周多的时间,您可否告诉我们目前进展如何?
康拉德:此次大会在2015年《巴黎协定》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承诺和改进,但我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都在质疑这些承诺可否真的付诸实践并带来效果。现在是大会的第二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我甚至有点担心参加一些大型媒体活动(会浪费时间),希望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澎湃新闻:在11月2日的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就停止森林砍伐问题达成一致,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要在2030年前“停止并逆转森林损失和土地退化”的趋势。作为热带雨林国家联盟执行主任,您认为此次大会上的宣言是否符合热带雨林国家真正的目标和诉求?
康拉德:当我们做出像“到2030年停止全球森林砍伐”这样的旧声明时(编者注:2014年在纽约召开的COP20上,与会各国也曾承诺在2020年前将森林砍伐的行为减少一半,到2030年全面停止森林砍伐。然而,砍伐行为在此后仍有增无减),需要考虑的是,假使我们不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什么,那将非常危险。虽然英国政府宣布将拨出约190亿美元的公共及私营资金用作保护及恢复森林,但是我们有很多独立的研究表明,倘若真的要停止森林砍伐,我们每年需要的资金是这个数目的数倍。因此,我们其实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是我对这项宣言的担忧。
澎湃新闻:那么各方还应做些什么来拯救热带雨林?
康拉德:《巴黎协定》第五条强调,森林是气候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行动需要加快进行,不能拖延,需提升承诺并反映在修订后的国家自主贡献中。第五条还讨论了REDD+(编者注:REDD+指降低因森林砍伐和退化所产生的碳排放,以及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森林并增加森林碳储量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并承认森林对联合减缓和适应方法的潜在贡献以及非碳利益的重要性。
尽管拯救热带雨林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REDD+和《巴黎协定》,但我们必须减缓每个国家森林砍伐的步伐,而不仅仅是少数国家。
在此框架下,各国设定自己的目标,每五年调整一次。所以每隔五年,我们的森林砍伐率应该越来越低,直到为零。现在我们在2021年有一个初始的参考标准,2025年还有机会对此进行评估,然后需要在2030年达到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巴黎协定》这样的框架下才可做到,但必须有燃料。我的意思是,油箱里必须要有燃料(资金)。
澎湃新闻:您提到了资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除了上述提到的对于停止森林砍伐的资金支持之外,2009年一些发达国家还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过,发达国家上周证实,他们将推迟三年兑现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承诺。我想问您的国家是否收到过这笔钱?这笔钱是如何使用的?
康拉德:收到过一些,用于帮助建立减缓森林砍伐速度的系统并加以监测,但巴布亚新几内亚并没有收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减排的需要。至于如何使用这笔钱,我们会设立一个信托基金,在一个透明的系统中把钱分配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做这件事,一个是资金是否流向了正确的方向。
巴新可成为一个绿色而坚强的国家
澎湃新闻:巴布亚新几内亚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36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86.4%。主要出口原木,深加工产品包括家具、胶合板及地板等建筑材料。做出停止砍伐森林的承诺对巴新GDP的影响有多大?
康拉德:矿产、石油和农业经济作物是巴新经济的支柱产业,不过森林不是。我们的总理承诺将在2030年前停止森林砍伐,而且假使碳定价机制得到实施,我们还可完成得更快。在减排方面,我们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很愿意与国际社会一起合作解决气候问题。
澎湃新闻:您提到碳定价,它为什么重要?
康拉德:首先,我认为我们不能指望政府用税收来筹集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资金,它不应该全部来自纳税人,所以我们需要私营部门的参与。这些私营部门知道,他们在前往净零的路上需要购买排放额,并为此向发展中国家支付资金。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碳市场。我知道中国正在建立一个碳市场,这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良好的碳市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澎湃新闻:由于气候变暖,巴布亚新几内亚很早之前就面临着岛屿消失的问题,当地居民甚至可以被称为是第一批“气候难民”。你认为,这个问题到现在是否被足够重视并得到了适当的解决?
康拉德:在我成长的区域,我亲眼看到海平面上升,破坏了海岸。岛屿慢慢浸入海中,消失不见。可以说,巴新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前线”,我们遭受了很多,但我们仍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我们支持停止森林砍伐和减排,我们不想责怪别人,我们只想为解决问题作出贡献,但在我们的居民因为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时,我们也希望得到帮助。
澎湃新闻: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有着特殊的关系,两国又隔托雷斯海峡相望。不过,澳大利亚在一些气候政策上并不是很积极,比如该国在COP26期间还表示不会关闭煤矿或燃煤发电站。作为气候脆弱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怎么看待澳大利亚的气候立场?
康拉德:澳大利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援助。然而,在气候政策上,澳大利亚政府可能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做出一些决定。不过,无论如何,澳大利亚在气候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其实无关。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很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国家,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未来会作出什么样的变化?
康拉德:巴布亚新几内亚将学会如何过渡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巴新有很多可再生能源,我们也有很多河流可以建水坝,有很多地热可以发电,所以我认为巴新可以成为一个绿色而且坚强的国家。
澎湃新闻:您认为COP26目前达到的一些成果是否有助于未来停止森林砍伐,以及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康拉德:富裕国家和大国排放了最多的温室气体,而许多没有造成这一问题的小国正在遭受最糟糕的后果。这件事很难管理和平衡,所以存在一些分歧。不过,最终我们每次都在进步。我们可以完成这一任务,我仍然乐观。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张艳
文|科学虫洞
提到复活节岛,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岛上那1000多尊巨石像。仅有大约5000人生活的小岛上有着上千尊巨人石像,这无疑让人感到吃惊,于是便有人猜测它们是外星文明的遗迹。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1000尊巨石像从哪来的?
复活节岛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形状是不规则的三角形。它是一座孤岛,离智利3000多公里,距离最近的有人生活的岛屿也有2000公里。
或许我们可以用“荒凉”来形容复活节岛,岛上仅有几千居民,土地贫瘠、资源稀少,没有高大的树木。可就是这样堪称“寒碜”的岛上,却有着遍布全岛的巨石雕像。

当地人将这些巨大石像称为“摩艾”,摩艾相当巨大,一般有7-10米高,最高的有20多米,重达上百吨。它们雕工精湛、造型奇特。根据考察,其雕凿时间大约在公元1100-1680年之间。那么,究竟是谁雕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做出了许多猜想,其中比较离奇的一种是外星文明假说。

该说法称,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很难用原始石器雕刻如此巨大精致的雕像,这些石像是更高文明的外星人制作的,后者出于某种目的选择了复活节岛建造这些巨石像。
摩艾真是外星文明的遗迹吗?显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同。得到最多认可的说法是,石像是岛上的土著雕刻的。
传说在那个时期,岛上的居民相信石像象征着自己的信仰永恒,也为了证明自身实力以及威吓敌人,便按照祖先、崇拜的神、死去酋长的模样,费尽心思地雕凿摩艾。
考古学家推断,雕凿1个摩艾至少需要30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大约耗费一年时间。可见,当时的他们是非常虔诚的。
雕凿摩艾时,人们就地取材,用凝灰岩、火山岩做材料,用珊瑚做眼白,用黑曜石做眼珠,用黑曜石做雕刻工具,最终打造出巨大的石像——摩艾。
有的摩艾头上会有红色“帽子”,这部分的材料来源于Puna Pau火山。人们在雕凿好石像后将其运到海边,放到祭台“阿胡”上,再扣上红帽子,一尊摩艾就完工了。
问题又来了,沉重的石像是如何被运到海边的呢?要知道,岛上可没有现代那些好用的机械设备。
根据实验,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土著会在路上铺草,用撬棒、绳索等将石像放到大雪橇上,随后通过拉、撬等方式逐步运输石像,运输的过程需要花费数月。
此外人们也发现了,并非所有石像都是好端端地立着的,有些被放在“阿胡”上,有些则是倒在地上,除了天灾原因外,背后的因素跟这座岛的历史有关。
复活节岛:从桃花源变成“死亡岛”
了解复活岛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贫瘠的。
复活节岛在1722年的4月5日被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发现,那天是西方的复活节,于是小岛被称为复活节岛,但土著管它叫作拉帕努伊岛。
最早生活在复活节岛上的人来自波利尼西亚群岛,他们带来了鸡、芋头、甘薯等食物,并在这里扎根生存。
作为一座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当时的复活节岛可以说是一块宝地,火山都是死火山,而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还有成群的海鸟。
这对于人们来说就像天堂,他们在这里种植农作物,并且砍伐棕榈等树木造船,乘船出海捕鱼,让自己的航海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们能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还可以吃鲔鱼、海豚等鱼类,还能把棕榈结出的果实酿成酒,这样的日子就像是生活在桃花源里一样,无忧无虑。
满足了温饱问题后,岛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便开始雕凿巨石人像纪念当年登岛的领导者,并将这些巨石像面向大海摆放。
如果日子一直这么过下去似乎也不错,但是神仙日子还是逐渐走到了尽头。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岛上资源之间,终于发生了冲突。
岛上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2万人,岛民分裂出了许多部落,发展各自的文明。他们依旧会使用岛上的材料雕凿摩艾,但目的是彰显祖先的强大、证明自己的实力。
当部落出现冲突斗争一番,胜方可能会将败方的摩艾推倒在地,以此表示自己获得了绝对的胜利。
历史再往后发展,岛上的资源显得愈发窘迫,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棕榈越来越少了。棕榈被越来越多的岛民砍倒造船、搭房、运输石像、烧火,历经这么多年的消耗,数量所剩不多;
并且,它们从种子到发芽、长成大树,需要花上十多年时间,新生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人们取材的速度。
拉帕努伊房屋
当棕榈以及其他几种树木消失,不同部落之间愈发势同水火。没有了大树,居民无法造船出海捕捞,也没有鸟类动物愿意停留在这里。海边的贝壳因过度捕捞几近消失,人们只能依靠岛上仅有的农作物生存。
在饥饿之下,他们为了争夺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越来越多的摩艾被推倒,象征着神力的眼睛也被抠了下来,甚至有人开始吃人。
据说复活节岛岸边有个洞穴,名为“安娜凯坦加塔”,意思是人在洞里被吃掉。发现复活岛的那一年,向导还听到当地人说了句“你妈妈的肉还在我牙缝里呢!”。
显然,到后来,岛民对摩艾的崇拜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在推倒摩艾的同时,想要逃离这座岛屿的人开始信仰长得像鸟一样人,也许是希望自己能像鸟一样拥有翅膀飞离这里。
昔日桃花源成了“死亡岛”,岛民并没有如自己所期盼的那样逃离,反而是这座小岛见证了他们的悲惨未来。
1722年的那次发现,似乎成了复活节岛被外来者侵略的钥匙。50年后,西班牙航海家强迫岛民承认小岛属于西班牙。
再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探险家、船队(包括海盗船)经过这里,其中部分或是侵犯岛上的女性,或是将年轻力壮的岛民当作奴隶贩卖。
在岛民最少的时候,岛上的人口数量仅有111人。直到1888年复活节那天,智利政府宣布占领复活节岛,随着时间流逝,现在的复活节岛才展现在我们眼前。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