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大的玉石批发市场是——石佛寺,原来是这4个因素 咸阳古戏楼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镇子,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别小看这是个镇子,这里的市场每天的人流量却很大,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做生意的,过来批发货物的。因为这是全国最大的玉石批发市场,被誉为“玉雕之乡”的称号,所以很多人都回来这个镇子~

为什么最大的玉石批发市场是——石佛寺,原来是这4个因素

品种丰富

石佛寺的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做生意卖玉石的,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几乎每天都会去市场摆摊,有些人的摊位是固定的,有些人是“打机油”的,意思就是没有固定摊位,瞎跑着摆摊。一眼望去都是店铺和摊位,有挂件,戒指,手镯,摆件等多种造型的款式。这里不单卖和田玉,碧玉的品种,还有翡翠,岫玉,玛瑙,阿富汗玉,石英岩质玉等多个品种的玉石。还有很多的品种是你没有见过的,可见确实丰富至极。

为什么最大的玉石批发市场是——石佛寺,原来是这4个因素

人流量大

由于石佛寺的玉石品种很丰富,所以大家会选择这个地方,就像我们喜欢去大超市买东西,而不去小店里购买,原因就是超市的品种多,可供大家多样选择,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石佛寺每天的人流量很大,流动性相对也很强。即使人很多,大家都愿意来这个地方,很方便客商的进货,也很方便珠宝玉石的学生来实习。

为什么最大的玉石批发市场是——石佛寺,原来是这4个因素

产业链完善

经过长期的发展,石佛寺已经形成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加工销售店,从原料聚散批发、创意设计、玉雕生产到加工包装的产业化体系已逐步形成,中间需要的多个环节一应俱全。因此吸引了很多的客商来到这里,进行批发采购。

玉雕之乡

南阳从事玉雕产业的人数众多,玉雕人才层出不穷据统计目前整个南阳就从事玉石雕刻的人员有3万多人。雕刻大师的独具匠心,高超的雕工技艺,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题材内容,使得南阳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地区。

以后这四个因素促成南阳市佛寺是最大的批发市场。

咸阳城隍庙戏楼 位于东明街东段,东门里路南,背靠城墙,面向大街,与路北的城隍庙相对应,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台口两根明柱,将表演、伴奏区分开,前后台有大墙隔离,两端开上下场门,前台演出,后台化妆。台前至大街,约四五亩地的旷场,可容万余观众。1949年前的十多年中,先后接待数十个民间班社在此演出。

建国后,县政府四科刘秉文,动员戏楼茶馆李志让重新开业,登记为“双友”茶馆,以便接待演出团体。来咸阳演出艺术团体,有的还带灯光布景,茶馆生意兴隆,在台下盖起大席篷,设置长连椅,演出风雨无阻,城隍庙剧场成为最繁华的演出场所。1951年上半年,省公安厅文光剧团来咸阳演出《红楼梦》,由于排导细致,表演细腻,演员年轻,衣箱全新,又有电灯布景,轰动咸阳,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创威阳演出史上最高纪录。茶馆收入亦很可观,应剧团要求,把舞台向前扩大了3米许,便于演出武戏。

戏楼于60年代毁弃。

咸阳忠显王庙戏楼 位于仁义巷中段,建于明初。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座南向北,紧挨城墙,正对忠显王庙大殿。戏楼与大殿之间,有10米左右宽的院落,可容一千多人站立。益民社、民艺社和外来班、社先后在此演出。建国后县粮食局将两座大殿和东西两廊房改为仓库。1962年拆除,现为市电影公司宿舍。

咸阳里民局戏楼 位于中山街中段里民局内,建于何时不明、民国33年(1944年)县参议会设此处、曾修茸一新。戏楼座北向南,宽五间,砖木结构,挑角明柱。两侧有三间两层楼房,侧门通台上,演员化妆、休总均在楼上,台下正中一门为南北通道——里民局正门,观众入场亦通过此门,至台前回头看戏。台前场地宽阔,可容万人站立。益民社、民意社、战胜剧团等班社曾在此演出。建国后,咸阳专区文工团曾在此演出。80年代拆除,现为市人民剧团驻地。

咸阳中街关帝庙戏楼 位于仪凤西街东头路北,凤凰台西侧,座南向北、西靠曹家巷,台前是可容五六千人的广场,与关帝庙(在仪凤西街路北,西墙紧靠北极宫,现为市第二医院家属区)相对。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因此戏楼地位适中,民国30年前后来咸阳宣传抗日的宣传队曾在此演出小戏《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剧目,宣传抗日。民国35年(1946年)修建八保学校时拆除。

咸阳圣母宫戏楼 位于仪凤东街西端,凤凰台后偏东,砖木结构,挑角拱斗,座南向北,面对大殿(前后两座大殿,均系80年代初期拆除),台口有二明柱、明柱间雕刻透花门楣,刀法精炼,非常细致。台后高墙,台下正中为圣母宫大门。迄今为止,此戏楼为市内唯一的,保留比较完整的古戏楼,现为医院职工宿舍。

咸阳东岳庙戏楼 位于西宁街西头、西门里路南。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座南向北,与路北的东岳庙隔路相望,50年代拆除。

泾阳迎祥宫戏楼 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蒋路乡安吴堡村。据明朝嘉靖二十六年撰修的《泾阳县志》卷二《祠、庙》篇记载:“迎祥宫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再从宫内现存“敷建大道迎祥宫碑”石看,金元时这里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道教宫院了。清末安吴拾义堂周夫人(号称安吴寡妇)重修,从外观看,这座戏楼仍有金、元两朝建筑风格。

迎祥宫戏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南北两拱相连,琉璃瓦盖顶,有脊有兽,两边檐角高翘,一檐点水,高约10米的较大建筑。

舞台正面是四根红柱撑起前檐,约5米高,檐下雕刻、彩绘着鸡、鹿、象头和“二龙戏珠”“飞凤朝阳”等艺术作品。台顶中央悬挂八卦太极图,四阁天花板尽画《封神全传》故事。正面木板隔着前后台,上端书写《清歌妙舞》牌匾,有上、下场门,舞台宽8米(文、武场各占1.5米)、深8.5米(后台占3.5米),表演区架在五门通道之上,高出地面2.5米,舞台两边各有一间城楼,屋顶室为化妆之地,是三间瓦房,都是水磨砖刻画以白灰勾缝的美丽建筑。

舞台口向北、正对大殿。殿前是高于地面一米用青石、方砖铺成的平台,供官员士绅观戏。戏台伸进观众站立看戏之地面一米高,观众可从三面看戏。

从碑文看,这座戏楼,当时称“云房”。从戏楼背面看,这是一座高大,两角上翘,雕刻、彩绘精美的三大间有正门的街房。主层左右有精刻屋顶,彩绘门框的偏门,供善男信女出入。石狮、石鼓迎送客人。实实不同于一般戏楼样式,人们不进内细看,绝不会知道这是一座古戏楼。

1937年,党领导的西北青年训练班的戏剧工作者,省委“七月剧团”等,曾在这个戏楼上演出达三年之久。现在,古戏楼舞台已破烂。

彬县城隍庙戏楼 在今城关小学院内,距街90米处。它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初年,明代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和弘治元年都曾重修过。

戏楼为坐南向北两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2米,戏台长约10米,宽约8米、向左右八字形伸展,建有供官吏和绅士看戏的长廊,前面有扶手和栏杆,后面有供四人围桌品茶的小房数间,好像西方剧院的包厢,再向出伸展的是高于底房一半的角楼。戏台两边建有乐队边厢,使整个戏台成扇面展开,既增强了音响又显得协调,两厢原有精描细摹的壁画,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现已脱落。戏楼四角檐下,挂有风铃,轻风吹过,随风吟唱。楼顶有五脊大兽,筒瓦清沟,有图案精美的避雷针。整个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布局合理、建造精致,既富丽堂皇,又古朴凝重。

明清以来,城隍庙每年都有庙会,正会在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副会在七月二十二日,为生意人敬财神的盛会。起庙会时都有大戏助兴。戏楼专供庙会演戏用,善男信女从戏楼楼洞之下云集中院,热闹非凡。

为了保护好这一具有明代特色的建筑群,彬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6月15日公布彬县城隍庙为第一批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2年彬县文教局又拿出2万元对戏楼等进行了维修,使这一古建筑重放异彩。

永寿云寂寺戏楼 位于永寿县甘井乡杜家硙村北。寺院建筑宏伟,占地数十亩,周围古柏参天,风景如画。云寂寺戏楼座落在寺院山门内,台口朝北和大成殿相对。戏楼系砖、石、木结构,面积三间约40多平方米,建筑考究,整体设计古雅,观众可从三面看戏。戏楼建于何年无考。据《永寿县志》记载,明天顺元年七月(1457年)重修过云寂寺。大成殿三间改为五间,两庶旧各五间增四为九间,以至戟门棂星门神等均以修复。

再者,云寂寺铁钟更能证明戏楼建造年代。该铁钟铸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铁钟现存于云寂寺内,可惜的是,戏楼于建国初被拆除。

杨陵毕公村戏楼 位于杨陵区五泉乡的西南角。该村的古戏楼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位于毕公村西,坐南向北,和太白庙遥遥相对。民国12年(1923年)二次翻修,将原先的土木石结构全部变成礴木石结构,楼宽三丈,高二丈,台口全部由一尺宽的青石条铺成。楼内有四道幕柱,楼后有化妆室,两侧是精雕细刻出来的画廊,又是文武场面的活动场所,美观大方,装饰精巧。

该戏楼规模宏伟,建筑讲究,是当地群众戏剧活动的中心。每年二月七日演唱社戏一次。1965年被拆除。

杨陵夹道村戏楼 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是一座仅能上演皮影、木偶的小型戏楼。民国35年(1946年),由夹道、曹家、绛中等地群众积资,在原戏楼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型戏楼。该戏楼位于村南,坐南向北,宽9米,高6米,造型古朴、大方。“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

三原县城隍庙戏楼 也称歌楼,是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一组独立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几经修葺。

戏楼属典型的古代汉族建筑风格,大屋顶,高台阶,楼顶呈“重十字歇山顶”,全部以优质松木,水磨砖,青石结构之。楼分二层,上为舞台,下设中门和两个偏门。楼顶中央矗立高达三米之“明月楼”琉璃饰物,雕塑精巧。楼脊饰以琉璃怪兽,四角挑檐各挂风钟。楼正面屏樟原彩绘“海水朝阳”“菱龙对舞”图,正中竖一原额,上书“伶人献技”。楼前长柱悬挂对联一幅: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

戏楼斗拱悬空,圆柱林立,木刻雕花,檩橡纵横。布局协调,结构紧密。

据《三原县新志》载:“神者,聪明正直之,乃建歌楼,演唱杂剧”。古时每逢农历八月二日庙会,楼上载歌载舞,善男信女站立楼下观看,大殿石栏上设立雅座,达官贵人居高临下,喝着香茶,瞌着瓜籽,欣赏神戏。杂剧演出结束,善男信女抬着木制城隍神像游街,举城若狂,热闹非凡。

由于代远年湮,加之“文革”武斗洗劫,戏楼毁坏严重。1983年国家拨巨款修茸了戏楼,昔日之旧貌又换新颜。

杨陵洪积寺古戏楼 位于李台乡徐西湾、徐东湾两个自然村,座落在杨陵镇南三里远近的二道原下。远在商周时代,这里是西岐到中原的交通要道。它东临川云关,西接永安镇,南近渭水,古称洪积镇。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云游高僧登真来到洪积村,发现村南甜水井一口,石香炉座,认为此地灵气通仙,于是就在永安镇各村化缘,会同25户热心佛教事业的大户人家,积资数万,于同年12月底,在洪积村西南角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和戏楼。在修建洪积寺大雄宝殿和戏楼的同时,还聘请了当时的名匠人强于志、陈守德二人,铸造了一口大铁钟、两口小铁磬、一尊方铁香炉。那座直径约有一米的大铁钟,不仅做工精细、图案新颖,形状古朴,是一件上好的工艺品,而且也是一部考证洪积村变迁发展和戏剧活动的见证。在大铁钟的铭文里,不仅刻有建寺修楼各有关人员的姓名和款项,还刻有“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的语句以作纪念。

这座古戏楼,宽丈五,高一丈,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间建筑。房止是清一色的松木方橡,橡上是白灰勾缝的方形砖砧,砧上是耀日增辉的深绿琉璃瓦。楼脊飞禽走兽,龙飞凤舞。楼口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座戏楼虽说没有今天的舞台高大宽敞,但也却玲珑透剔美观不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洪积村的群众又积资,对洪积寺和这座古戏楼进行了一次翻修。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戏楼更加富丽堂皇,名闻遐迩。以后历史的演变,洪积村分成了徐西湾、徐东湾两个自然村。当时,这两个村子的群众,对戏剧活动越来越喜爱,越来越迫切,不仅木偶、皮影、自乐班等小戏在洪积寺戏楼常演不衰,就是大戏,也在戏楼上经常上演。为了适应戏剧活动的发展,满足广大村民看戏的要求、徐西湾、徐东湾两村的群众又先后在村东的娘娘前,修建了一座专门上演大戏的北戏楼。在西南关帝庙前修建了一座专门上演小戏的南戏楼,这两座戏楼都是砖木结构,北楼宽两间、南楼宽间半,这样一来,徐西湾村的戏剧活动场所多了,戏剧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以后,习惯成自然,每年二月初十洪积寺戏楼就唱一台社戏。每年十月十日北戏楼要吧一台大戏。每年正月十三、十月十三关帝庙前的南戏楼,要唱两台小戏。

“文革”中,由于天灾人祸,徐西湾村的三座戏楼被烧毁,或被拆除。

杨陵渭阳古戏楼 位于镇西南角渭水之滨的永安村,这座远近闻名的古戏楼——渭阳楼,历史悠久,建筑雄伟。戏楼创建年月,迄今尚无考证。据说在清乾隆年间永安镇的四乡群众曾自动出钱出工翻修过一次。可惜1958年前后,一场大火,使之毁于一旦,据回忆,古戏楼宽五间有余、楼高二丈、砖木结构。楼脊是陶土烧成的飞禽走兽,楼口有大红木柱子两根,用来张贴对联。五楞花木窗两孔,分居戏楼两侧,为乐队伴奏场地.楼中有一道腰墙,把戏楼分成前台后台两个部分。旁留两个小门,供演员上下场之用。前台供演出,后台供化妆和休息。

永安村古称永安镇,每年三月初六、四月初六过会两次,演戏助兴,庆祝丰收、据说当年的袁壁辉(艺名抱抱)、刘金库等人就曾在此楼演出《拾玉》《走雪》等名噪一时的拿手好戏。

关中分区马栏大礼堂 1941年马栏解放,经关中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研究决定:自力更生,义务劳动,盖个大礼堂,既能开大会作报告,又能演戏。经军民共同努力,1943年初,一座11间长,南北两边各三橡宽、鱼背形、坐西向东的大礼堂修成了。“大礼堂”三字镶在高出屋顶五尺高的山字形的砖壁中央。观众可以从三个大门同时出入,靠近台口两边设两个偏门。一个舞台两用。逢雨、雪或暑、寒之时,活动都在屋内,若天气晴和,观众可坐在广场看演出。前后两个台口,明柱、大梁一色大红油漆,台沿又立五寸高的木刻花栏边。台中木板架在12个大瓮上,以使瓮声共鸣。坐的是木庄上钉半个树身的所谓长凳,虽说简陋,可就地取材,倒也实用。

1947年蒋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时大礼堂遭破坏。解放后,旬邑县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医院。

咸阳市建国前戏楼一览表

泾阳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城隍庙戏楼

1890年

泾阳县招待所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两边化妆楼



五福会馆戏楼

1410年

泾阳县县医院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两边化妆楼



钱行会馆戏楼

1343年

泾阳县安静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县前街戏楼

1549年

轻阳县县前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县政府戏楼

1600年

泾阳县原伪政府内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马王庙戏楼

1612年

泾阳县马庙巷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显神庙戏褛

1593年

泾阳县东关

不详



东岳庙戏楼

1468年

泾阳县城外西北角

不详



西关圣母宫戏楼

1499年

泾阳县182医院

不详



西关马王庙戏楼

1566年

泾阳县西梢关外路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关帝庙戏楼

1619年

泾阳县印刷厂

砖木结构,左晨钟右暮鼓



文昌阁戏楼

1580年

泾阳县油脂公司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水乐店戏楼

1730年

泾阳县永乐影剧院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汉堤洞戏楼

1640年

泾阳县驾河中学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城隍庙戏楼

1515年

泾阳县云阳粮站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财神庙戏楼

1419年

泾阳县云阳镇政府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安吴堡戏楼

1271年

泾阳县蒋路乡拾义堂对门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迎样官戏楼

1281年

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小学

砖木结构,有化妆室雕刻绘彩,拱斗挑角



寇家花园戏楼

1534年

泾阳县寇家村(蒋路乡)

砖木结构,有化妆室,雕刻绘彩,拱斗挑角

泾阳县安吴文管所


窑头庙戏楼

1616年

泾阳县门镇张马村张家村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西长街戏楼

1656年

泾阳县口镇西长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何家桥戏楼

1599年

泾阳县口镇西何村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戏画形绘



瓦渣院戏楼

1587年

泾阳县口镇瓦渣院村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口镇街戏楼

1549年

泾阳县口镇中街路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社树村戏楼

1444年

泾阳县王桥社树村

砖木结构有化妆室,刻绘,拱斗挑角



财神庙戏楼

1672年

泾阳县王桥东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同朝会馆戏楼

1323年

泾阳县王桥西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石门庙戏楼

1534年

泾阳县扫宋北李村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玉皇庙戏楼

1409年

泾阳县太平中学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显神庙戏楼

1333年

鲁桥镇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南门口戏楼

1612年

鲁桥镇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瓦渣庙戏楼

1627年

鲁桥镇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惜字村戏楼

1604年

鲁桥镇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桥底镇戏楼

1599年

泾阳县桥底医院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万寿宫戏楼

1565年

泾阳县白王祁家村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钟楼寺戏楼

1601年

泾阳县白王中心小学西南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九娘庙戏楼

1593年

泾阳县白王中学内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岳王庙戏樱

1630年

泾阳县白王何家村

砖木结构,拱斗挑角



秦都、渭城区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钓台乡戏楼

清末民初

钓台乡西张村学校




马家寨戏楼

清末民初

马家寨学校




津西乡戏楼

清末民初

东张村学校




津东乡戏楼

清末民初

老爷庙学校




窑店乡戏楼

清末民初

刘家沟学校




韩家湾乡戏楼

清末民初

白庙学校




底张乡戏楼

清末民初

睦村庙




马庄乡戏楼

清末民初

马庄镇




双照乡戏楼

清未民初

彦村学校




平陵乡戏楼

清末民初

夏小寨




周陵乡戏楼

清末民初

周陵陵召村




北杜乡戏楼

清末民初

北杜镇




底张乡戏楼

清末民初

布里村




古渡乡戏楼

清末民初

西阳村




马跑泉乡戏楼

清末民初

大泉村




渭滨乡戏楼

清末民初

两寺渡




城隆庙戏楼

明洪武四年

县城东明街

悬山顶斗拱挑檐


忠显王庙戏楼

明初

城内仁义巷

悬山顶斗拱挑檐


东岳庙戏楼

明正德年间

西门内

悬山顶斗拱挑檐


关帝底戏楼

明代

仪风西街

悬山顶斗拱挑檐


圣母庙戏楼

明代

仪风西街路北

悬山顶斗拱挑檐

存好


北寺庙戏楼

明代

凤凰台东北

悬山顶斗拱挑檐

存好


里民局戏楼

清代

中山街

彩绘安间


马王庙戏楼

清代

果子市街

彩绘安间


龙王庙戏楼

清代

东门外

彩绘安间


吕祖庙戏楼

清代

花店巷路北

彩绘安间


三清观戏楼

清代

东大街路北

彩绘安间


财神庙戏楼

清代

北门内路西

彩绘安间


票店会馆戏楼

清代

学道门外

彩绘安间


三原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县城隍庙戏楼

建于明初

县城内




张家巷剧场

建于清末民初

县城内




哀家巷剧场

建于清末民初

县城内




辽池凸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洪水乡




大盘二郎庙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洪水乡




北社村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新兴乡




大程镇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大程镇




郝家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马额乡




显神庙戏楼

东西两座

建于清末民初

鲁桥镇




山西会馆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鲁桥镇




关帝庙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鲁桥镇




三关庙戏楼

建于清末民初

鲁桥镇




鲁桥剧院

建于清末民初

鲁桥镇




武功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三义庙戏楼

明末清初

苏坊村

砖木,雕梁画栋


1929年拆

永凤寺戏楼

明末

风安中学

砖木、彩绘


1959年拆

关帝庙戏楼


苏坊凡村

砖木,双层飞檐



城隍庙戏楼


武功镇

砖木,双层飞檐



黄家湾戏楼


黄家湾村

砖木



大庄戏楼


大庄街村

砖木,小巧玲珑



圪崂戏楼


圪崂村

砖木,小巧玲珑



甘宝殿戏楼



砖木,小巧玲珑



长宁戏楼


长宁街

砖木,小巧玲珑



石佛寺戏楼


下寨村

土木,小巧玲珑



西大寨戏楼


西大寨村

土木结构


(亦称晚寺)

观堂戏楼


观音堂

土木,小巧玲珑


(亦称白兔寺)

张寨戏楼


张寨

土木,小巧玲珑



黄甫戏楼


河道三马村

土木,小巧玲珑



上阁寺戏楼

清代

上阁寺

土木,小巧玲珑



贞元戏楼

清代

贞元街

砖木彩绘


已毁

芋村戏楼


苏坊芋村

砖木彩绘


已毁







杨陵区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夹道村戏楼

1945年

五泉乡夹道村

古建



曹家村戏楼

清代

五泉乡曹家村

古建



毕公戏楼

清代

五泉乡毕公村

古建



徐西湾戏楼

清、咸丰年间

李台乡徐西湾村

砖木结构,楼阁式


已拆毁

永安村戏楼

明末清初

李台乡水安村

砖木结构,楼阁式


已拆毁

礼泉县

名称

座址

建筑形式和特点

建筑年代

备注

城隍庙戏楼

县城城隍庙

砖木、拱脊

1369年(明洪武二年)

拆除

关帝庙戏楼

县城关东

砖木、拱脊


拆除

王桥戏楼

叱干乡王桥村

砖木、拱脊


拆除

曹李戏楼

叱干乡曹李村

砖术、拱脊


拆除

东庄戏楼

东庄乡东庄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南岭头戏楼

东庄乡南岭头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南坊镇戏楼

南坊镇

砖木、拱脊


拆除

五井戏楼

南坊镇五井村

砖木、拱脊


拆除

水平戏楼

南坊镇水平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南豆芦戏楼

建陵乡南豆芦村

砖木、拱脊


拆除

米家戏楼

建陵乡米家村

砖木、拱脊


拆除

良马戏楼

建陵乡皮马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坡北戏楼

建陵乡坡北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北社戏楼

建陵乡北杜村

砖木、拱脊


拆除

店头戏楼

建陵乡店头村

砖木、拱脊


拆除

石泉戏楼

石潭乡石泉村

砖木、拱脊


拆除

上石戏楼

石潭乡上石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石鼓戏楼

赵镇石鼓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壳都戏楼

赵镇尧都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小沼戏楼

赵镇小沼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党村戏楼

北电乡大阳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北屯戏楼

北屯乡北屯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小陈戏楼

新时乡小陈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大张戏楼

新时乡大张寨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大范村戏楼

骏马乡大范村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史德戏楼

史德镇

砖土木、拱脊


拆除

阡东戏楼

阡东镇

砖土木、拱脊


拆除

彬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城隍庙戏楼

明代

县城庙院

砖木结构


拆毁

泰山庙戏楼

清代

县城内

砖木结构


拆毁

山陕会馆戏楼

清代

县城内南大街

砖木结构


拆毁

月亮园戏楼

不详

县药厂内

砖木结构


拆除

文昌阁戏楼

清代

紫微山坡下

砖木结构



上地祠戏楼

清代

城内法院街

砖木结构


水北戏楼

清代

炭店乡水北村

砖木结构


林家戏楼

民国初

炭店乡林家堡

砖木结构


田家戏楼

民国初

龙高乡田家村

砖木结构


龙马戏楼

清代

龙高乡龙马村

砖木结构


高村戏楼

民国

龙高乡高村

砖木结构


三里台戏楼

清代

新堡子乡三里台村

砖木结构


哈里店戏楼

清代

小章乡哈里店村

砖木结构


郭村戏楼

清代

小章乡郭村

砖木结构


白保戏楼

滑代

西坡乡白保村

砖木结构


水帘戏楼

清代

水帘乡水帘村

砖木结构


石村戏楼

清代

韩家乡石家村

砖木结构


元朝村戏楼

清代

韩家乡元朝村

砖木结构


太光村戏楼

清代

韩家乡太光村

砖木结构


车家戏楼

清代

车家乡车家庄

砖木结构


祁家戏楼

清代

水口乡祁家村

砖木结构


小王戏楼

清代

水口乡小王村

砖木结构


张家戏楼

清代

水口乡张家村

砖木结构


西留戏楼

清代

水口乡西留村

砖木结构



永寿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座落县、区、乡、村

建筑形式和特点

主管单位

备注

云寂寺戏楼

金代

甘井乡杜家



已毁

城隍庙戏楼

元代

县城西北角



已毁

龙泉寺戏楼

明代

监军镇古电村



已毁

财神庙戏楼

清代

监军镇



已毁

关帝庙戏楼

清代

常宁镇



已毁

香山寺戏楼

不详

监军镇西村



已毁

南庙戏楼

不详

监军镇



已毁

民丰村戏楼

不详

监军镇



已毁

豆家村戏楼

不详

豆家乡



已毁

店子头村戏楼

不详

豆家乡



已毁

永寿坊村戏楼

不详

渠子乡



已毁

渠子村戏楼

不详

渠子乡



已毁

车村戏楼

不详

永太乡



已毁

北堡戏樱

不详

永太乡



已毁

马究村戏楼

不详

郭村乡



已毁

蒿庙坪戏楼

不详

郭村乡



已毁

荔子郭村戏楼

不详

郭村乡



已毁

天堂寺戏楼

不详

水平乡



已毁

马神庙戏楼

不详

水平乡



已毁

平阳寺戏楼

不详

平遥乡



已毁

高庙山戏楼

不详

仪井乡



已毁

陆家原戏楼

不详

仪井乡



已毁

上邱村戏楼

不详

仪拌乡



已毁

洛安村戏楼

不详

甘井乡



已毁

北庄村戏楼

不详

甘井乡



已毁

周家村戏楼

不详

甘井乡



已毁

北甘井村戏楼

不详

甘井乡



已毁

太白庙戏楼

不详

蒿店乡



已毁

干堡戏楼

不详

蒿店乡



已毁

南屋寺戏楼

不详

御驾宫乡



已毁

液村戏楼

不详

御驾宫乡



已毁

御驾宫戏楼

不详

御驾官乡



已毁

翟家村戏楼

不详

渡马乡



已毁

周家村戏楼

不详

渡马乡



已毁

马坊村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北宋村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常宁街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新华村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折楼村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北油村戏楼

不详

马坊乡



已毁

旬色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地址

建筑形式和特点

备注

城隍庙戏楼

明代

县城北街口

悬山顶式

已毁

泰山庙戏楼

宋代

县东大街

悬山顶式

已毁

山神庙戏楼

明代

县城东郊

悬山顶式

已毁

风云楼戏楼

明代

张洪镇正街

悬山顶式

已毁

楼戏楼

明代

张洪黄绿村

悬山顶式

已毁

秦家戏楼

清代

张洪崇家村

脊兽安间

已毁

原雀寺戏楼

清代

原底虎德村

脊兽安间

已毁

蒙家戏楼

清代

原底蒙家村

骨兽安间

已毁

刘家戏楼

清代

原底刘家村

脊兽安间

已毁

干家戏楼

清代

原底于家村

脊兽安间

已毁

岳家戏楼

清代

原底岳家村

脊兽安间

已毁

百子戏楼

清代

原底百子村

脊兽安间

已毁

底庙寺戏楼

明代

底庙乡底庙村

悬山大顶式

已毁

东刘戏楼

清代

底庙乡东刘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西刘戏楼

清代

底庙乡西刘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药王洞戏楼

明代

湫坡头乡看花宫

悬山大顶式

已毁

干家店戏楼

清代

坡头乡干家店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平方戏楼

清代

湫坡头乡平方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太堡戏楼

清代

湫坡头乡太堡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北来头戏楼

清代

湫头乡北来头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椒家戏楼

清代

漱坡头乡椒家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齐云观戏楼

元代

职田镇街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赵庄戏楼

清代

职田镇赵庄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早池戏楼

清代

职田镇早池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太宁寺戏楼

清代

后攀乡后掌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阳波头戏楼

清代

后掌乡阳坡头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老爷庙戏楼

明代

太村乡太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文家戏楼

清代

太村乡文家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赵村戏楼

清代

太村乡赵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杏坡戏楼

清代

太村乡杏坡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丈八寺戏楼

清代

丈八寺乡丈八寺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大槐村戏楼

清代

丈八寺乡大槐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王牌戏楼

清代

丈八寺乡王牌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韩家戏楼

清代

丈八寺乡韩家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意村戏楼

清代

丈八寺乡意家衬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军村戏楼

清代

赤道乡王家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老爷庙戏楼

清代

土桥街南

脊兽安间式

已毁

北沟戏楼

清代

土桥镇北沟村

脊兽安间式

已毁

排厦戏楼

清代

排夏乡排厦村

脊兽安间式

胡洛戏楼

清代

排厦乡胡洛沟村

脊兽安间式

淘老头戏楼

清代

排厦乡沟老头村

脊兽安间式

瑞家戏楼

请代

排厦乡瑞家村

脊兽安间式

庄和戏楼

清代

清原乡庄和村

脊兽安间式

吕家戏楼

清代

清原乡吕家村

脊兽安间式

乾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地址

建筑形式和特点

备注

城隍庙戏楼

明代

县城西大街

鞍间顶式

墩台庙戏楼

明代

县城北门内

鞍间顶式

马王庙戏楼

清代

县城北街路东

鞍间顶式

芋园庙戏楼

清代

县城文明巷

鞍间顶式

革命公园戏楼

民国

城卷巷

鞍间顶式

晓钟戏楼

民国

县城东大街

鞍间顶式

药王庙戏楼

明代

县城高庙巷


关头乡戏楼

清代

关头乡

三间层式

梁村戏楼

清代

梁村乡

三间层式

薛录乡戏楼

清代

薛录乡

三间层式

火神庙戏楼

清代

长留乡

三间层式

阳洪东戏楼

清代

阳洪乡

三问层式

阳洪西戏楼

清代

阳洪乡

三间层式

陵园寺戏楼

民国

陵园乡

三间层式

帙佛寺戏楼

民国

铁佛乡

三间层式

月王庙戏褛

民国

杨汉乡

三间层式

上官戏楼

民国

王村乡

三间层式

现存

王村戏楼

民国

王村乡

三间层式

现存

老爷庙戏楼

清代

阳洪乡

三间层式

长武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地址

建筑形式和特点

备注

药王庙戏楼

明代

县城北关东

砖木结构

泰山庙戏楼

明代

县城东街

砖木结构

马王庙戏楼

明代

县城西街

砖木结构

太白庙戏楼

明代

县城南街

砖木结构

城隍庙戏楼

明代

县城东街

砖木结构

圣母庙戏楼

明代

县城北关西

砖木结构

罗峪戏楼

清代

罗峪罗峪村

砖木结构

七里村戏楼

清代

罗峪乡七里村

砖木结构

斜坡村戏楼

清代

罗峪乡斜坡村

砖木结构

崔家河戏楼

清代

罗峪多家河村

砖木结构

芳园头戏楼

清代

罗峪乡菜园头村

砖木结构

马场戏楼

清代

罗峪乡马场村

砖木结构

饮马堡戏楼

清代

罗峪乡饮马堡村

砖木结构

冉店戏楼

清代

冉店乡冉店村

砖木结构

礼家戏楼

清代

冉店乡礼家村

砖木结构

上孟戏楼

清代

冉店乡上孟村

砖木结构

下孟戏楼

清代

冉店乡下孟村

砖木结构

谢家河戏楼

清代

冉店乡谢家河村

砖木结构

碾子坡戏楼

清代

海店乡碾子坡村

砖木结构

二趟戏楼

清代

冉店乡二趟村

砖木结构

相公戏楼

清代

相公乡相公村

砖木结构

龙头戏楼

清代

相公乡龙头村

砖木结构

坳里戏楼

清代

相公乡坳里村

砖木结构

秦庄戏楼

清代

相公乡秦庄村

砖木结构

新兴戏楼

清代

相公乡新兴堡村

砖木结构

洛河戏楼

清代

相公乡洛河堡村

砖木结构

高贤戏楼

清代

相公乡高贤村

砖木结构

马槽沟戏楼

清代

相公乡马槽沟村

砖木结构

胡家河戏楼

清代

相公乡胡家河村

砖木结构

龙头堡戏楼

清代

相公乡龙头堡村

砖木结构

南村戏楼

清代

相公乡南村

砖木结构

邱渠戏楼

清代

相公乡邱渠村

砖木结构

洪家戏楼

清代

洪家乡洪家村

砖木结构

王东戏楼

清代

洪家乡王东村

砖木结构

公庄戏楼

清代

洪家乡公庄村

砖木结构

姜曹戏楼

清代

洪家乡姜曹堡村

砖木结构

巨家戏楼

清代

巨家乡巨家村

砖木结构

潘家戏楼

清代

巨家乡潘家村

砖木结构

韩党戏楼

清代

巨家乡韩党村

砖木结构

强家戏楼

清代

巨家乡强家村

砖木结构

西王戏楼

清代

巨家乡西王村

砖木结构

常家堡子戏楼

清代

巨家乡常家堡子村

砖木结构

佛爷村戏楼

清代

巨家乡佛爷村

砖木结构

赤峪戏楼

清代

巨家乡赤峪村

砖木结构

路村戏楼

清代

路家乡路家村

砖木结构

冯村戏楼

清代

路家乡冯村

砖木结构

柴广戏楼

清代

路家乡柴厂村

砖木结构

阳坡戏楼

清代

路家乡阳坡村

砖木结构

亭南戏楼

清代

亭口镇亭南村

砖木结构

亭北戏楼

清代

亭口镇亭北村

砖木结构

安华戏楼

清代

亭口镇安华村

砖木结构

井坳戏楼

清代

亭口镇井坳村

砖木结构

二台戏楼

清代

亭口镇二台村

砖木结构

马寨南戏楼

清代

亭口镇马寨南村

砖木结构

马寨东戏楼

清代

亭口镇马塞东村

砖木结构

马寨北戏楼

清代

马寨乡马寨村

砖木结构

东府治戏楼

清代

马寨乡东府治村

砖木结构

庵里戏楼

清代

马寨乡庵里村

砖木结构

程王戏楼

清代

马寨乡程王村

砖木结构

骑子沟戏楼

清代

马寨乡骑子沟村

砖木结构

武家沟戏楼

清代

马寨乡武家沟村

砖木结构

剡家戏楼

清代

马寨乡剡家河村

砖木结构

地掌戏楼

清代

地掌乡地掌村

砖木结构

浅水戏楼

清代

地掌乡浅水村

砖木结构

南峪戏楼

清代

地掌乡宰峪村

砖木结构

朱家沟戏楼

清代

地掌乡朱家沟村

砖木结构

程王戏楼

清代

地掌乡程王村

砖木结构

槐庄戏楼

清代

地掌乡槐庄村

砖木结构

宇家河戏楼

清代

地掌乡宇家河村

砖木结构

芋园戏楼

清代

芋园乡芋园村

砖木结构

淌水戏楼

清代

芋园乡淌水村

砖木结构

柳沟戏楼

清代

芋园乡柳沟村

砖木结构

南宫戏楼

清代

芋园乡南宫村

砖木结构

景家河戏楼

清代

宇园乡景家河村

砖木结构

柳泉戏楼

清代

宇园乡芋园村

砖木结构

彭公戏楼

清代

彭公乡彭公村

砖木结构

石家河戏楼

清代

彭公乡石家河村

砖木结构

小西戏楼

清代

彭公乡小西村

砖木结构

高家坡戏楼

清代

彰公乡高家坡村

砖木结构

方庄戏楼

清代

彰公乡方庄村

砖木结构

曹胡峪戏楼

清代

彭公乡曹胡峪村

砖木结构

孝村戏楼

清代

彭公乡孝村

砖木结构

大兴戏楼

清代

彭公乡大兴村

砖木结构

鸭儿沟戏楼

清代

彭公乡鸭儿沟村

砖木结构

马坊戏楼

清代

彭公乡马坊村

砖木结构

丁家戏楼

清代

丁家乡丁家村

砖木结构

张仪河戏楼

清代

丁家乡张仪河村

砖木结构

柳家河戏楼

清代

丁家乡柳家河村

砖木结构

张河戏楼

清代

丁家乡张河村

砖木结构

刘庄河戏楼

清代

丁家乡刘压河村

砖木结构

陈家河戏棱

清代

丁家乡陈家河村

砖木结构

东峪戏楼

清代

丁家乡东峪村

砖木结构

直古戏楼

清代

丁家乡直古村

砖木结构

枣园戏楼

清代

枣园乡枣园村

砖木结构

惠家戏楼

清代

枣园乡惠家村

砖木结构

武家戏楼

清代

枣园乡武家村

砖木结构

郭家戏楼

清代

枣园乡郭家村

砖木结构

化阁寺戏楼

清代

枣园乡化阁寺

砖木结构

兴平县

名称

建筑年代

地址

建筑形式和特点

备注

山西会馆戏楼

清代

县城北街

悬山顶式

老爷庙戏楼

清代

西关正街

悬山顶式

王堡戏楼

清代

汤坊乡

安间采绘

北安戏楼

清代

汤坊乡

安间采绘

三渠戏楼

清代

庄头乡

安间采绘

正东戏楼

清代

大阜乡

安间采绘

湾里戏楼

清代

田阜乡

安间采绘

王包戏楼

清代

汤坊乡

安间采绘

双山戏楼

清代

桑镇

安间采绘

淳化县

名称

座落地址

建筑年代

备注

火神庙戏楼

县城书店内

清未

1956年拆毁

城隍庙戏楼

县中学内

清未

老爷庙戏楼

县医院内

清未

余寨戏楼

夕阳乡余寨村

清未

秋社戏楼

夕阳乡秋社村

清未

宁原戏楼

夕阳乡宁原村

清未

夕阳戏楼

夕阳乡夕阳村

清未

1955年折

方东戏楼

方里乡方东村

民国

1938年拆

铁王戏楼

饮王乡铁王街

1949年建

1965年拆

兴隆山戏楼

十里原兴隆山

1933年建

1950年拆

张村戏楼

官庄乡张村

清代

1934年拆

南庄戏楼

官庄乡南村

清代

1969年拆

金牙寺戏

官庄乡金牙村

清代

1965年拆

老庙戏楼

黄南乡老庙村

清代

1958年拆

药王庙戏楼

胡家庙井村

民初

薄后庙戏楼

固贤乡贵村

民初

马家山戏楼

固贤乡马家山

民初

1958年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