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芬兰人看起来像中国人?原来我们是亲戚 科研人员练好“自律”内功请参照这7条!中科院发布科研诚信提醒

熟悉芬兰模特Kirsi Pyrh nen和花样滑冰选手劳拉·勒佩斯特的人都知道,她们长得非常像中国人。如果我们到芬兰尤其是它的东部去走一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芬兰人尤其是女性,头发都是直发,脸型很平,有较低的额头,嘴唇也很薄,下巴较方。如果把他们的金发碧眼换成黑发黑眼,那么和中国长得非常相像。
为什么很多芬兰人看起来像中国人呢?细究起来,他们与我们是亲戚。从遗传学中发现,一个典型的芬兰人的基因中有10%与西伯利亚和东亚种群共有,其余的基因与典型的欧洲人共有。他们最显著的遗传单系(与祖先共有的单倍体基因型)是N1C。这个基因在12000年至14000年来自亚洲。

关于芬兰人的起源,人类学家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芬兰人起源于西伯利亚的中部和西部,他们祖先的外貌是东亚人和白种人的结合。通过迁徙到达伏尔加地区,最终到达波罗的海地区,芬兰人部落侵入了该地区的部分区域,并将与他们有相似血统的萨米人驱赶到北部。最终,他们被北欧海盗占领,通过与维京人和斯拉夫人的几次通婚,他们开始看起来更像欧洲人。在芬兰东部和拉普兰,芬兰人的头发更直,看起来更像中国人。
另一种说法是,古代芬兰的原始居民是日耳曼人,但是后来迁徙过来很多东亚男性居民,包括中国人。他们与白人妇女通婚,因此,他们的孩子携带了单组分N1C(HplogroupN1C在中国、西伯利亚很常见)基因。通过婚姻,这些东亚男性居民被同化到芬兰的人口中。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芬兰人的起源与东亚人,包括中国人都有基因联系。芬兰人看起来像中国人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中国人与他们是亲戚,我们的体内有10%相同的DNA。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赵竹青)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恪守科研诚信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准则。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5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科技奖励推荐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诚信提醒》,倡导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的诚实守信行为。
针对当前科技奖励推荐、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今年给出7条提醒:提醒推荐单位及推荐人对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反对任何弄虚作假行为;提醒推荐人充分征求所有完成人意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排名顺序;提醒推荐单位切实履行审核把关职责;提醒多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共同协商申报材料;提醒申报人提供原始的伦理审查结果,反对为申报奖项而临时补做伦理审查;提醒推荐单位及推荐人切勿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提醒提高自律意识,不主动打听、私下联系评审专家,影响干预评审过程。
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已经以“提醒”的方式连续5年倡导诚实守信行为,内容涉及署名问题、生物伦理、原始记录、在媒体上发布学术成果等,基本上涵盖了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以帮助科研人员练好“自律”内功,涵养良好的科研学风。这些提醒内容,有的源自科学共同体的相关规范,有的来自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有的来自学术传统或惯例,并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再次强调。
在2018年首次发布的提醒中,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总结了学术论文署名中的常见问题和错误,并提醒每位科研工作者“珍惜学术荣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将科研诚信贯穿于学术生涯始终”;针对发生在2018年底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2019年的提醒聚焦生物医学领域中科研伦理问题,提醒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研究机构遵纪守法,牢记《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生物医学伦理的基本准则,恪守科研伦理这一基本社会责任,对各类信息和数据严格保密,并在发布成果时严谨客观;2020年的提醒总结了科研原始记录这一环节的常见问题或错误,并给出指导规范;2021年,针对科研成果宣传中的浮躁现象,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给出“对学术成果的适用条件作出必要说明,避免公众误解”等7条提醒。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又需要行之以稳的坚持,更需要落之以细的举措。诚信提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实现诚信教育和预防惩戒的有力抓手。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五年来以陆续发布科研诚信提醒的方式,突出重点、层层深入地不断筑牢科研诚信的基石,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通过诚信提醒,可以使科研人员牢记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初心,明确身为国家人做国家事担国家责的使命,赓续唯真求实协力创新的厚重院风,从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