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人又爱又恨的大英博物馆,里面的敦煌文物,让人心疼 从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看世界的发展史
让国人又爱又恨的大英博物馆,里面的敦煌文物,让人心疼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有机会到英国旅游的国人或多或少会光顾大英博物馆,除了领略异国的文化,也是为了“扎心”,据统计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的文物多达2万多件,其中关于中国敦煌的物件则有1.37万件之多。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树下说法图
别的文物姑且不提,敦煌文物对于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现为17号洞窟)意外现世,由于当时清政府的忽视,使得藏经洞的文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到了1907年英国籍奥地利商人斯坦因,以布施为名从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手里骗取了经卷、印本、古籍多达24箱,另外各类织绣品、佛像等5箱。

敦煌壁画
斯坦英不过仅付出180两的银子,却活得如此多的珍宝,斯坦英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交易。尝到了甜头的斯坦英于1914年再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从王圆箓手里获取经卷不下600件。这两次斯坦英的“淘宝之旅”足足搜走了敦煌文物共计万余件!
敦煌壁画
来到伦敦国人走进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会看到这里全都是中国的古代文物,大英博物馆对于中国文物的介绍是非常客观公正的:中国人创造了最博大和最悠久的文明……在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的一侧人们会看到敦煌壁画,前面放着一尊辽代的三彩罗汉像,后面的敦煌壁画可以看到明显的切割痕迹。
辽代佛彩塑像及背后的敦煌壁画
辽代佛彩塑像
当初为了得到敦煌壁画,斯坦英用比较粗野的方式对藏经洞内的壁画进行大面积的“盗剥”,运到大英博物馆虽然进行了拼接,但切割的痕迹永远无法抚平。
敦煌壁画-观音
敦煌藏经洞拥有无数的宝藏,当年王圆箓从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数量在50000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经书,还有部分道教、摩尼教及其它宗教的典籍,文献中的文字除了汉字记录,还有藏文、西夏文、梵文、回鹘文等大量古文字体的写本。此外,还有大量的宗教法器、佛像及壁画等物,是中国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藏经洞出土 绢画引路菩萨图
然而这些东西多数漂泊海外,其中的主要聚集点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对于国人来讲是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也难怪,每当国人逛一次大英博物馆,意味着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大英博物馆藏有的中国文物多数为无价之宝,比如出自敦煌藏经洞的《金刚经》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再比如唐代的观音绣像,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敦煌佛教壁画
金刚经雕版印刷-藏于大英博物馆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乃至中国的其它文物,原本是中国的物品,是中国老祖宗留给国人的宝贵财富,但如今它们只能漂泊在异国他乡,迟迟不能归家,让人心疼……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套)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这个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序厅


佘盆梅海特内棺
公元前600年 埃及
这些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第一单元 开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奥杜威砍砸器
距今180万-200万年前
奥杜威手斧
距今120万-140万年前
冰河时代野牛岩画
距今约13000-14000年前 石灰岩
克洛维斯矛头
距今13000-14000年前
澳洲土著居民的篮子
公元1900-1939年
绳纹陶器
鸟形杵
公牛头纹碗
公元前5600年-前5200年 彩陶
埃及化妆品调色板
公元前4000-前3600年 泥岩
喀帕苏斯女性雕像
公元前4500-前3200年 石灰石
玉斧
公元前5000-前3600年
德国比布里希
玉琮
约公元前2500年 中国
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王后竖琴
越公元前2500前
早期文字板
公元前3100-前3000年
“大洪水”记录板
公元前700-前600年 黏土
印度文明印章
奥尔梅克面具
康侯簋
米诺斯礼拜者
公元前1700-前1450年 青铜
半月形项圈
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黄金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克罗伊斯金币
亚述浮雕板
塔哈尔卡的“沙伯提”雕像
约公元前664年 花岗岩
苏丹努里地区
琐罗亚斯德教人像
亚历山大银币
迪蒂摩斯墓碑
公元前100-公元100年 石灰岩 埃及
奥古斯都头像
公元1-40年 大理石 意大利
阿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公元200-240年 石灰石
镈
武士头盔
公元前500-公元700年
哥伦比亚
索福克勒斯半身像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六博俑
约公元1-200年 铅釉陶 中国
水獭形烟斗
公元前200-公元400年 石 美国俄亥俄州
仪式性球赛腰带
公元100-500年 石 墨西哥韦拉克鲁斯
密特拉神像
公元100-200年 大理石 意大利罗马
阿拉伯铜手
公元100-300年 也门
萨珊国王狩猎盘
公元309-379年 银 可能制于伊朗
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约铸于公元415-450年 黄金 印度
犍陀罗佛像
公元100-300年 石 巴基斯坦犍陀罗
度母像
公元600-800年 青铜鎏金 斯里兰卡
约拿图像石棺
约公元260-300年 石
阿卜杜勒•马利克金币
公元701年、公元711年
可能铸于舒利亚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三彩文官俑
约公元730年 陶 中国
龙首双耳瓶
公元600-700年 瓷 中国
后宫壁画残片
公元800-900年 灰泥壁画 伊拉克萨马拉
基尔瓦陶壶碎片
公元900-1400年 陶
婆罗浮屠的佛头
公元780-840年 石 印度尼西亚爪哇
霍克森胡椒瓶
加洛林象牙雕板
约公元800年 可能制于德国亚琛
戈尔兹伯勒窖藏
日本铜镜
公元1100-1200年 日本
莫切武士形壶
公元100-700年 陶 秘鲁
玛雅祭坛
第六单元 变革与调整(公元900—1550年)
圣杰罗姆像
公元1400-1450年 希腊克里特
湿婆和雪山神女像
公元900-1000年 玄武岩 印度
瓦斯特克女神像
公元900-1521年 砂岩 墨西哥
阿兹特克神像
约公元1400-1521年 安山岩 墨西哥
印加金羊驼
公元1400-1550年 黄金 秘鲁
双头人面界石
圣尤斯塔斯圣物匣
约公元1210年 瑞士巴塞尔
泰诺仪式用椅
公元1292-1399年
日本太刀
公元1200-1250年 铜 日本
刘易斯棋子
龙耳玉杯
公元1417-1449年 玉、银 中亚
伊费头像
公元1100-1400年 赤陶
元青花瓷盘
公元1330-1350年 釉瓷 中国江西景德镇
朝鲜粉青砂器
公元1400-1500年 朝鲜
伊兹尼克彩瓷盘
约公元1570-1580年 釉陶 土耳其
希伯来星盘
公元1345-1355年 黄铜 可能在西班牙
丢勒的《犀牛》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环球航行纪念章
八里尔银币
公元1598-1621年 由开采于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的白银所制
柿右卫门瓷象
公元1650-1700年 釉上彩瓷 日本佐贺县有田市
基督雕像
公元1600-1700年 鎏金象牙雕 印度果阿
什叶派宗教游行仪仗
公元1650-1700年 镀金黄铜 伊朗
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
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
公元1617年 木版画 德国莱比锡
双面浮雕宝石
公元1500-1600年 意大利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
公元1500-1600年 黄铜 尼日利亚贝宁城
“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19世纪 青铜和黄铜 发现于尼日利亚
爪哇皮影戏偶
约公元1800年 彩绘皮革、角 印尼爪哇岛
索维面具
毛利人铜棒
公元1772年 黄铜 制造于英国伦敦
夏威夷编篮头盔
公元1700-1790年 奥洛纳纤维 美国夏威夷
苏族儿童服饰
1923年以前 鹿皮、玻璃、丝绸等 北美洲
复式显微镜
约公元1650-1700年 纸、皮革、红木等 尼德兰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皇家海军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
公元1795-1805年 黄铜、钢、红木 英国伦敦
殖民地银行纸币
公元1839年 纸本
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
公元1840-1845年 英国
美国大选徽章
俄国革命瓷盘
霍克尼的《两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
公元1966年 版画、纸本 英国
阿富汗战争挂毯
公元1979-2005年 羊毛 阿富汗
战争盾牌
公元1990-2000年 彩绘木、金属等 巴布新几内亚
菲耶尔•多斯•桑托斯的《母亲》
公元2011年 金属、塑料等 莫桑比克马普托
信用卡
公元2009年 塑料 阿联酋迪拜
仿冒足球衣
公元2010年 合成纤维 产自印度尼西亚
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
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
公元200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那些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消亡的族群,我们可以凭借文物遗存复原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古印度文明的石质印章为例,这枚石质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之间,来自古印度文明,一个曾繁盛于今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的印度河谷的古老文化。可能由于气候的变迁,古印度文明衰落了,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数千年。直到这些印章及其他遗存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印度文明才重见天日。
另一些文物则展现了人类最严肃的思考:人们渴望理解神明,超越死亡(与死神讨价还价)及战争与冲突的泥淖。例如来自也门的青铜手,属于已经消失的宗教遗产。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几个世界性宗教兴起,导致崇拜地方神祇的小型宗教走向衰落并逐渐消失。青铜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神祗的名字,他在公元100—300年间受到也门山城居民的崇拜。铭文还告诉我们,这座山城叫作“里阳”,神叫作“塔拉布·里阳”,意即“里阳的强者”。他被视为里阳百姓的保护神,一位信徒将这件青铜手当作祭品奉献给他。在这件器物制作时代,数百个行形形色色的神祗在阿拉伯半岛受到崇拜。之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先后到来;最终,伊斯兰教永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宗教版图。青铜手也极具个性化: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似乎暗示这只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献祭的宗教已经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能帮助我们追寻那消失的信仰。
还有些文物表现了人类的欢愉,专门用于华宴和游戏的场合。来自中国春秋时代的青铜镈钟,代表了早期中国“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物揭示了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存在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克里特岛出土的青铜人像,其材质和技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德雷克环球航行纪念章,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是如何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一起的。
总之这些历史文物能带来欢欣和愉悦、好奇和挑战,能提出问题,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能讲故事,它们聚集一处,共同讲述了一个最伟大的故事——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