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英爱(6)—伦敦大英博物馆(一) 古希腊的神庙为什么特别爱用柱子?三大经典柱式

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浮光掠影看英爱(6)—伦敦大英博物馆(一)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以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浮光掠影看英爱(6)—伦敦大英博物馆(一)

浮光掠影看英爱(6)—伦敦大英博物馆(一)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

大英博物馆是来伦敦旅游的人必到之处,开馆日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在此排队等待参观,游客来自世界各地。

左边的那个白色的帐篷房子,就是进入大英博物馆的安检处。

这是大英博物馆围墙外边,既有古典建筑也有现代楼宇。

过了安检之后,来到博物馆的门前广场,给女儿拍照留念。

博物馆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马克思人生最后的30多年,是在伦敦度过的。期间,他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来查阅文献资料,写作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少年时读过的《马克思的读书故事》中说,马克思每天来查阅资料都要坐在固定的位置,日久天长就把脚下地板都磨出了印记,留下“马克思的脚印”。后来有人与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求证,才知所谓“马克思的脚印”是中国人编造的传说。

英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批准建立英国国家博物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最初是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Bloomsbury)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Montagu House),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全世界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免费进入。

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隆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 年前,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英国国家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该馆设古代埃及部,书籍、抄本部,东方书籍、抄本部,古代英国及中世纪部,古代西亚艺术部,东方艺术部,古代希腊、罗马部,人种志部,版画素描部 ,货币 、纪念章部。大英博物馆确实太大了,参观一个月也不为过,而我们只有2个小时的时间,面对浩瀚的藏品与有限的时间之间的矛盾,只好匆匆一瞥,不能驻足观赏了。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能了解到大英博物馆最精粹的部分,我们请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讲解人,带领我们进行参观。我们首先参观了希腊和罗马古物部。
马背上的青年大理石塑像,大约公元一世纪。可能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公元前68年)的某位王子。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迄今2500多年的历史,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品之一,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从土耳其帝国买下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并切割后运回英国。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放在大英博物馆,从那以后的200多年来,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成为该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是1816年通过割地赔款获得,希腊人要求归还,但英国人至今不还。大部分装饰帕提农神殿的雕像安放于大英博物馆18号展厅-杜威恩美术馆,此馆是特为典藏帕特农神殿的雕塑品而开辟的。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 前 390—380年。大理石和石灰石部分重修,1838年在桑索斯由查理斯研究员挖掘。
桑索斯曾是利西亚海岸最繁荣的城市,它丰富的艺术与建筑形式,反映出它曾受到利西亚传统与希腊的影响。涅瑞伊得斯纪念碑是当地一座既现代又兼具独特希腊风格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正面和墓室的正面,都被重新翻修过。
这座又被称为“海中仙女碑”的巨型雕塑,原本是一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的爱奥尼亚式陵墓,它建在一座高耸的墩座墙上,墩座墙的四周全是叙事浮雕,栩栩如生的浮雕令人惊叹。各圆柱之间还有按照实际尺寸制作的海中仙女雕塑,柱顶也有浮雕,这是展现古风时期装饰风格的完美实例。

神庙正面的四根立柱中间分别站立着三座女神雕像,站在纪念碑上的女神,头部都没了。裹在身上的轻薄衣裙在微风中飘荡,几乎透明的衣褶,格外优雅地勾勒出衣下酮体的曲线美。中间的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她右手拽着被风鼓起的衣襟。这样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曾毁于地震,如今漂洋过海,被悉数搬到了大英博物馆复原展出,如此工程,的确让人瞠目结舌。大英博物馆的正门,几乎就是这座纪念碑的翻版。

博物馆现在拥有完整的帕提农神庙和瑞克忒翁神庙的雕刻群。
命运三女神——克洛托、拉克西斯和阿特罗波斯,约前438-前432年。这是一组大理石塑像,长度315CM,雅典帕提农神庙东侧三角楣饰,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
帕提农神庙建于黄金时期的雅典卫城,当时雅典由伯利克利所领导的民主政府执政。利用提洛同盟向雅典纳贡的财物,伯利克利完成了一项最特殊的建筑工程,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来表现人类与神之间的关系。风格大胆的帕提农神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之后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负责建造神庙的建筑学家伊克提诺斯在构思和设计过程中与菲狄亚斯密切合作,神庙中最著名的雕刻群是在菲狄亚斯监督下完成的。这些雕塑群使得雅典众神、众英雄在市民心中显得更加伟大。神庙东侧的三角楣饰雕刻中,最精彩的是雅典娜从宙斯头颅中诞生的场景。然而,一些壮观的人物雕刻遭到阳光破坏,只剩下零散的边边角角。在这个由三位女神组成的雕刻群中,菲狄亚斯对美的理解体现在他对人物位置关系的自由处理中,每一位女神的姿态都符合她的世界及身边女神的关系。在宇宙中,每个个体都具有其独特性。

菲狄亚斯 《男神像——狄俄尼索斯》,约前438——432年。白色大理石像,130CM,雅典帕提农神庙东侧三角楣饰,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
因三角楣饰的特殊形状迫使雕塑家调整人物的形体,以适应越来越窄的空间趋势。在这样高难度的创作条件下,菲狄亚斯的自由风格和其雕刻的健壮却又柔和的裸体像,创造出无人能及的古典雕塑风格。
这件作品并未遵循预设的常规,他的身体从下往上,时而紧张,时而放松,人物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使得此雕塑异常生动,就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样。

菲狄亚斯 《月神塞勒涅的战车马头像》 约前 438—前 432年。 白色大理石像,83.3CM,雅典帕提农神庙东侧三角楣饰,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
月神马头雕塑,它原本拉着月神的战车飞过夜空,已经筋疲力尽,眼珠凸起,张大的鼻孔、清晰可见的血管,骨骼和面部肌肉非常写实。古希腊的艺术家可以在冰冷坚硬的石头上如此栩栩如生地表现出马儿的状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今天,很多的美术生都用这件马头的石膏翻版绘画素描,练习基本功。

对裸体的钟爱,是古希腊雕塑的特征之一。古希腊的雕塑家们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神态的描摹以及对雕刻技术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阿波罗拿着里拉琴的大理石雕像,这是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仿制公元前200-150年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品,只致力于完整的表现。用于欣赏和赞叹,以及庄重而非夸张的崇拜。

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希腊,使罗马的艺术品味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这里展出的许多雕塑都是罗马版本的希腊原作。
希腊罗马馆的人物雕像、尽管许多残缺了,但却很美,其雕刻风格细腻精确、形象生动,线条柔和,不愧是博物馆的精品。

这尊塑像是《惊讶的维纳斯女神》。古希腊古罗马馆中间一个雕像很引人注目,描绘的是维纳斯在沐浴时突然被陌生人窥视的情景。受惊的女神羞涩地回过头,一手挡住胸部,另一只手试图遮盖住裸露的身体。整个躯体被刻画得丰满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圆滑生动,女性含蓄柔媚的人体美被作者用神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在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早期都是无法想像的。

帕特农神庙雕塑的数量非常多,这批雕塑被镶嵌在希腊厅帕特农神庙展室,墙上一圈都是雕像,尽管有些雕像残缺不齐,但是从现存的雕像也可以看出,整个艺术作品是一丝不苟地制作完成,包括身上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都栩栩如生。下面这些都是来自帕提侬神庙的壁面浮雕。

在希腊馆,可以看到整座帕特侬神庙的壁面浮雕,画面非常壮观。

菲狄亚斯 《泛雅典娜节的细节部分:骑士》,前440—432,白色大理石浮雕,高100CM,雅典帕提农神庙西侧内墙饰条,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
这块饰条位于西侧内墙与东侧内墙的交界处。画面中的第一名骑士驾着马快速前进时,突然向后转过身来,将左手举过头顶,示意后面的马儿停下来。后面官员在队伍中步行前进,他们控制着游行的队伍,这对在西北转角处两侧的画面,既有区分又有衔接作用。紧跟其后的骑士也不得不紧急叫停,他的马儿被缰绳一拉几乎要直立起来,这个缰绳与饰条中其他金属质地部分一样,早已消失,现在看到的,只是大理石表面用于固定它的圆孔。这两名年轻的骑士,似乎正为了赶上前面的队伍而加速前进。前面一名骑士的手势在饰条的其他部分也曾出现过,这可能是一种信号,用于画面从一侧向另一侧的转角处,以连接两个不同的部分。
这在现实的游行队伍中很可能出现的小插曲,与这类事件的描绘与作品的高度完整性形成对比。整个作品是菲狄亚斯风格对雅典人民族信仰的一种诠释。这种民族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从远古的神话故事一直发展到现代,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

菲狄亚斯 《泛雅典娜的细节部分:赫尔墨斯、狄俄尼索斯、狄蜜特和阿瑞斯》,前440—432,白色大理石浮雕,高100CM,雅典帕提农神庙东侧内墙饰条,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
在一场宴会上,他们像人类那样随意地坐着,赫尔墨斯和狄俄尼索斯如同朋友般亲密交谈。如果不是因为站立时比人类要高出许多,实在看不出他们与那些前去朝圣的雅典人有何不同。

南侧柱间壁是15块是当时最完好的浮雕,描绘了神话中在英雄佩里图斯的婚礼上受邀参加婚礼的肯陶洛斯人(浮雕中的人头马)喝得昏天黑地,还攻击女宾客,遭到了拉庇泰族年轻人的反击(大概是比喻希腊与波斯的那场生死存亡的战争),每块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厮杀图景。

这是神殿内的浮雕装饰带。

文|周冉

希腊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半岛,三面临海,以土耳其欧洲部分为底边,向南延伸,直入深海,绵延高耸的山脉又把她与欧洲分割开来。这里冬天并不寒冷,少有自然灾害,但是土地贫瘠,只能种植橄榄、葡萄和大麦,却盛产天然大理石。大理石雕刻在古希腊是很庞大的产业,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出生于雅典郊区的工匠家庭,他也曾是一名雕刻学徒。

神庙建筑花费不菲,早期大多取材于当地,雅典卫城中早期神庙山墙上的浮雕,采用的就是当地大理石,因此被称为劣等大理石雕刻。这些石头柔软轻盈,很容易雕刻,但质地粗糙,经不起岁月洗礼。随着城邦实力的增强,神庙建筑中出现异地运输而来的原材料。诞生于雅典强盛时代的德尔斐神庙,便取材于著名的大理石海岛帕罗斯。公元前6世纪,粗糙条纹的海岛大理石逐渐让步于帕罗斯岛的精细条纹、半透明大理石,直到古罗马时代,帕罗斯岛大理石还是大部分雕刻家们的首选。

古希腊的神庙为什么特别爱用柱子?三大经典柱式

希腊神庙建筑中经典的三种柱式,从左至右为:科林斯柱、爱奥尼亚柱和多利安柱

以柱子为核心承载结构和美观功能,是神庙建筑的主要风格,以多利安柱、爱奥尼亚柱和前4世纪以后出现的科林斯柱为三大经典样式。

多利安柱没有基座,柱身带有凹槽,形状矮粗,中间略微鼓起,是早期希腊神庙应用最多的样式。在希腊本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有两处代表性的多利安式柱神庙,一座是位于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一座是保存更为完整的阿波罗神庙。

如果把粗犷的多利安柱看作男性,那添加了柱基,柱头装饰有涡形纹饰的爱奥尼亚式柱,则秀美如一位少女。雅典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就是以爱奥尼亚式柱为主,并以6座少女像石柱闻名,如今屹立的是6座复制品,真品有5座在卫城博物馆,1座在大英博物馆。伊瑞克提翁神庙建筑在一块相对崎岖的高地上,分为三个神殿,分别供奉众神之王宙斯、海神波塞冬和铁匠之神赫淮斯托斯。

古希腊的神庙为什么特别爱用柱子?三大经典柱式

伊瑞克提翁神庙

晚些时候出现的科林斯柱,装饰更华丽,体态更纤巧,是对这位“少女”的变形和递进。科林斯柱在古希腊时期的建筑中并不多见,在海外殖民地和小亚细亚地区更为常见,并于罗马时期大行其道。崇尚本真简约的希腊人,并不喜欢这种繁复。宙斯神庙,是希腊本土最著名,也是唯一的科林斯柱神庙。顾名思义,宙斯神庙为祭祀众神之王宙斯而建,科林斯柱柱头装饰由忍冬草叶片团团聚拢组成,宛若花篮。宙斯神庙的科林斯柱原有104根,每根石柱高17.25米,顶端直径1.3米,现在只遗存有13根。

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入侵雅典卫城,烧毁了建造中的一座神庙。到了前447年,就在同一地点,奉献给雅典娜的更大的神庙重新开始修建,持续到前432年方才完成,就是现在的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多利安式柱神庙的代表,它的外部东西两面各8根,南北各17根,圆柱底部到顶部稍稍向内倾斜,壁端则向外倾斜。这样的设计使庞大的建筑增加灵动,减少笨重感。

从你走进这座神庙那一刻起,所见一切雕塑都与雅典娜有关。东山墙讲雅典娜的出生,西山墙描绘了雅典娜与波塞冬之间争夺这座城市的比赛。两面墙上群像浮雕连绵不断。不过,波塞冬、阿波罗、阿尔忒弥斯,即使希腊众神都集聚这里,也没能阻止外来势力的劫掠。19世纪,英国人额尔金伯爵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分割偷运回英国,充为大英博物馆馆藏,被称为额尔金的大理石。这些浮雕中不少精品都来自东山墙。

古希腊的神庙为什么特别爱用柱子?三大经典柱式

帕特农神庙

希腊建筑没有欧洲建筑中引人注目的穹隆,没有精巧的雕工和高耸的钟楼,坚固程度却令人惊叹,甚至不需要工匠的维护修理,神庙的各个部分之间能达到持久平衡,帕特农神庙的一分为二,完全拜现代火药所赐。